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在线投稿
在线审稿
Email Alert
RSS
 
本期速递
过刊目次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投稿须知
写作指导
投稿介绍信
调查问卷
 
我刊沿革
总编寄语
专家介绍
引文报告
高被引文献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2012年 14卷 2期
刊出日期:2012-02-25

综述
论著
专家述评
专题论著
临床研究
病例报告
   
专家述评
65 瞿小妹
角膜接触镜与视觉质量的研究进展与评价
角膜接触镜配戴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美观、方便和增视,同时还能提高视觉质量。人们对视觉质量的要求促进了角膜接触镜在材料、设计和功能上的发展。对角膜接触镜相关视觉质量问题的理解和研究,可以促使角膜接触镜在临床应用上发挥更大作用。
2012 Vol. 14 (2): 65-67 [摘要] ( 583 ) [HTML 1KB] [PDF 493KB] ( 2684 )
专题论著
68 周建兰,迟蕙,常勇,谢培英
LASIK术后特殊设计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再矫正前后的视觉质量探讨
目的 观察逆几何形特殊设计的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DRGPCL)改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视觉质量下降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2010年1月至2010年10月期间因LASIK术后视觉质量下降要求验配RGDRGPCL的患者20例(28眼),采用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仪、CGT-1000对比敏感度测量仪测量角膜波前像差、对比敏感度,询问并记录主观症状。并选择同期普通近视患者15例(30眼),比较两组对象的角膜波前像差。对相关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及直线相关性分析。结果 LASIK术后患者总像差、总高阶像差、球差、角膜后表面球差的均方根(RMS)值与普通近视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84、-5.658、-5.342、4.039,P<0.05);与自身配戴RGDRGPCL状态下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t=4.510、4.520、3.826、-4.672,P<0.05);彗差(水平、垂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ASIK术后角膜前表面球差值与配戴RGDRGPCL状态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61,P<0.01);配戴RGDRGPCL时的角膜前表面像差与普通近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普通近视患者的总三叶草与LASIK术后(t=-7.464,P<0.01)及戴镜状态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27,P<0.01);LASIK术后与配戴RGDRGPCL时的总三叶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配戴框架眼镜矫正与配戴RGDRGPCL比较,两者的对比敏感度、眩光对比敏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ASIK术后配戴RGDRGPCL时的矫正视力与角膜总像差RMS值成负相关关系(r=-0.469,P=0.037),患者戴镜时主观视觉症状改善满意度为95%。结论 角膜高阶像差的增加是引起LASIK术后患者视觉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术后患者配戴RGDRGPCL时角膜总像差、球差均方根值等明显降低,有利于改善术后患者视觉质量。
2012 Vol. 14 (2): 68-73 [摘要] ( 528 ) [HTML 1KB] [PDF 756KB] ( 2554 )
74 陈志,瞿小妹,周行涛
角膜塑形镜对周边屈光度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目的 研究角膜塑形镜对周边屈光度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自身对照研究。11名被试儿童先后在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和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的1个月,分别进行主觉验光、角膜地形图和眼周边屈光度的测量。在进行周边屈光度测量时,被试儿童依次注视从鼻侧30°到颞侧30°的7个5 m距离远视标,用开放式红外自动验光仪分别获取6个周边屈光度和1个中心屈光度。周边屈光度减去中心屈光度即得到相对周边屈光度(RPR),然后计算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各个角度上的RPR差值。同时模拟高斯光学系统,用三角函数计算出各个测量角度相应的角膜前表面位置,读取7个位点的角膜前表面矢向屈光力,计算它们在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的差值。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的RPR值比较均采用配对t检验,RPR差值与相应角膜前表面矢向屈光力变化值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各个角度的相对周边屈光度均呈远视(鼻侧10°除外),幅度随周边角度增加而增大,表现为鼻、颞侧不对称,以颞侧屈光度更偏远视。配戴角膜塑形镜1个月后,所有角度的RPR值发生近视性漂移(鼻侧10°除外),越到周边RPR值变化越大,以颞侧更偏近视。与配戴角膜塑形镜前的RPR值相比,在鼻侧30°和颞侧10°、2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2,P=0.043;t=3.01,P=0.013;t=5.92,P<0.01;t=7.08,P<0.01)。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各个角度的RPR差值,与相应角膜前表面矢向屈光力的变化值呈显著正相关(r=0.842,P=0.018)。结论 配戴角膜塑形镜能重塑角膜前表面形态,使中央角膜变平、中周部角膜变陡,从而使周边屈光度发生近视性漂移。
2012 Vol. 14 (2): 74-78 [摘要] ( 587 ) [HTML 1KB] [PDF 674KB] ( 2965 )
79 杨必,刘陇黔
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矫正屈光不正的对比敏感度功能评价
目的 检测并比较屈光不正患者分别配戴框架眼镜和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CL)时的对比敏感度功能,评价后者视觉矫正质量。方法 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研究,屈光不正患者56名(100眼),近视度数为-1.00~-13.00 D,散光为0.50~3.75 D,每只受试眼前后分别采用框架眼镜和RGPCL矫正,采用logMAR视力表检查两种方法矫正后的最佳矫正视力,使用CSV-1000E检测两种矫正方法在无眩光和有眩光下的对比敏感度功能(CSF),绘出CSF曲线,计算CSF曲线下面积(AULCSF)。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两种矫正方法下的最佳矫正视力、各空间频率下的CSF值及AULCSF。结果 配戴框架眼镜和RGPCL的最佳矫正logMAR视力分别为0.019±0.032,0.004±0.01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2,P<0.01)。在无眩光和有眩光状态下,RGPCL矫正时的CSF曲线在各个空间频率下都高于框架眼镜,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框架眼镜和RGPCL矫正时的AULCSF在无眩光时分别是1.171±0.028和1.344±0.018,有眩光时为1.143±0.022和1.268±0.025,两种状态下两种矫正方法的AULCSF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t=-4.03、-3.13,P<0.01)。结论 RGPCL矫正屈光不正不仅可以提供更好的视力,还可以在各个空间频段提高对比敏感度,为患者提供最佳质量的视网膜光学成像,提高视觉功能。
2012 Vol. 14 (2): 79-84 [摘要] ( 602 ) [HTML 1KB] [PDF 339KB] ( 2786 )
82 朱梦钧,冯浩雁,瞿小妹
不同光学设计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进展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不同光学设计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发展的临床效果。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7~14岁低中度青少年近视患者254例(254眼),按照角膜塑形术的验配程序,根据患儿及家属的选择给予验配不同光学设计的角膜塑形镜(设计1、设计2、设计3),分别测量戴镜前以及戴镜1年后的眼轴长度。对相关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以及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角膜塑形镜矫治1年后,眼轴增长(0.11±0.16)mm,其中低度近视、中度近视眼轴分别增长(0.20±0.18)mm及(0.09±0.14)mm,与戴镜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11.41,P<0.01;t=-8.33,P<0.01;t=-8.73,P<0.01)。低度近视配戴角膜塑形镜1年后眼轴改变大于中度近视,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12,P<0.01)。无论低度近视或中度近视,设计1组与设计3组眼轴增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设计3组具有更明显的延缓近视进展的作用(F=4.32,P=0.018;F=5.58,P=0.004)。结论 不同光学设计的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进展的作用不尽相同。其原因可能是不同光学设计的角膜塑形镜所导致的周边屈光的模式不同。
2012 Vol. 14 (2): 82-85 [摘要] ( 566 ) [HTML 1KB] [PDF 465KB] ( 3183 )
86 于青,吴江秀,张和宁,叶盛,董世奇
配戴球面与非球面设计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时全眼像差的比较
目的 通过波前像差仪测量球面与非球面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CL)对全眼像差的影响。方法 24例(48眼)近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2例,按照两阶段交叉设计:一组先配戴美康镜片(球面设计),另一组先配戴美尼康镜片(非球面设计),日戴1个月后测量戴镜时的全眼像差,之后停戴1个月,更换另一种镜片继续日戴1个月后再次测量戴镜时的像差。对配戴两种镜片时的像差值进行交叉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 配戴两种不同设计的镜片时,全眼总像差均方根(RMS)值分别为(0.439±0.183)μm和(0.427±0.190)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配戴两种不同设计的镜片时,单项像差中离焦(F=56.175,P<0.01)、垂直散光(F=4.263,P=0.029)和四叶草(F=3.410,P=0.037)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配戴美尼康镜片的离焦数值高于美康,垂直散光、四叶草反之。其他各项像差值在两种镜片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近视眼配戴球面及非球面设计的RGPCL时的像差值无显著差异,但非球面镜片形成的“偏负泪液镜”可造成更多的正性离焦,同时,非球面设计镜片相对球面镜片可更好地控制散光及某些高阶像差。
2012 Vol. 14 (2): 86-89 [摘要] ( 507 ) [HTML 1KB] [PDF 462KB] ( 2843 )
论著
90 王雯秋,王泓,姜媛,王卫峻,张磊,钱锦,汪枫桦,吴颖,孙晓东
玻璃体腔内注射Bevacizumab联合眼底激光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玻璃体腔内注射Bevacizumab联合眼底激光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继发黄斑水肿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确诊的RVO继发黄斑水肿患者共30例(30眼),其中分支静脉阻塞20例,中央静脉阻塞10例。年龄34~79岁,平均(57.3±8.9)岁。玻璃体腔内注射Bevacizumab的剂量按照PrONTO研究组方法,为1.25 mg,3次注射后,根据眼底荧光造影(FFA)结果补充眼底激光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1、3、6、12个月对患者进行视力、眼底照相、相干光学断层扫描、FFA检查。采用ETDRS视力表进行视力检查;采用光学相关断层扫描仪测量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CRT)。患者治疗后各个时间点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CRT值与治疗前基线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RVO患者各个时间点的BCVA与CRT值的相关性采用直线回归分析。结果 30例RVO患者平均接受玻璃体腔内注射(3.9±1.9)次,视力提高15个字符及以上者16眼(54%),视力提高5~10个字符者10眼(33%),视力稳定在5个字符以内者4眼(13%)。治疗后12个月时,ETDRS视力为60±19,与治疗前(42±19)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7,P<0.05)。平均CRT值末次随访时为(268.9±115.9)μm,与治疗前[(616.7±177.0)μm]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23,P<0.01)。治疗后12个月BCVA与治疗前BCVA的相关性存在统计学意义(r=0.791,P<0.01),无论何种类型静脉阻塞,基线视力、预后视力与治疗前黄斑水肿程度均无相关性。末次随访时21眼(70%)黄斑区未见明显囊性积液,9眼(30%)仍有少量囊性积液,FFA显示复发的主要原因为黄斑区小血管渗漏。治疗及随访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对RVO继发黄斑水肿患者进行玻璃体腔内注射Bevacizumab联合眼底激光治疗,可保存或改善视力,有效减轻黄斑水肿;黄斑区毛细血管渗漏是引起黄斑水肿复发的主要原因,所以重复玻璃体腔注射是必需的。
2012 Vol. 14 (2): 90-94 [摘要] ( 526 ) [HTML 1KB] [PDF 977KB] ( 2752 )
95 刘洛如,李仕明,李偲圆,郭继援,姬亚洲,武珊珊,詹思延,王宁利
渐进镜和单焦点眼镜延缓学龄儿童近视的Meta分析
目的 比较渐进镜和单焦点眼镜在延缓学龄儿童近视进展中的效果。方法 Meta分析。系统检索电子数据库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中关于渐进镜的随机对照研究,手工检索相关书籍期刊,双人独立筛选评估文献和进行数据提取,以屈光度变化量、眼轴长度变化量和玻璃体腔长度变化量为结局变量进行Meta分析。结果 总共有5项符合标准的随机对照研究被纳入Meta分析,总样本量为1077例。对比渐进镜和单焦点眼镜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二者在延缓学龄儿童近视的屈光度进展量的加权均数差为-0.22 D(95% CI:-0.30~-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二者延缓学龄儿童近视眼轴长度进展量的加权均数差为-0.08 mm(95%CI:-0.11~-0.04)(P<0.01);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二者延缓玻璃体腔长度进展量的加权均数差为-0.10 mm(95%CI:-0.15~-0.04)(P=0.0004)。结论 和单焦点眼镜相比,渐进镜能够显著延缓学龄儿童近视的屈光度进展,同时可显著延缓眼轴长度和玻璃体腔长度的增长。
2012 Vol. 14 (2): 95-99 [摘要] ( 476 ) [HTML 1KB] [PDF 764KB] ( 2758 )
100 卢建民,李小磊,王会芳,宋秀君
小鼠角膜基质细胞的KSFM培养基培养法
目的 研究使用KSFM培养基能否获取具有增殖能力且保持生物学特性不变的小鼠角膜基质细胞(CSCs)。方法 实验研究。将中央区角膜置于EDTA液(20 mmol/L)内孵育45 min后,用手术显微镊小心剥离角膜上皮层以及内皮层,并将获取的角膜基质置于含300 U/ml I型胶原酶的溶液中消化4 h。离心后采用DMEM基础培养基、DMEM完全培养基(含10%FBS)以及KSFM培养基重悬细胞常规培养,并以含1 U/ml分散酶的EDTA液消化传代细胞。同时,观察细胞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细胞角膜蛋白多糖(keratocan)mRNA和乙醛脱氢酶(ALDH)mRNA表达情况;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以及蛋白质印迹方法检测细胞keratocan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通过胶原酶消化的方法可以从每只小鼠的角膜基质获取约1×104个单个细胞。RT-PCR结果显示,原代细胞表达CSCs标记物keratocan和ALDH;免疫荧光染色和蛋白质印迹结果显示:原代细胞表达keratocan蛋白。培养于DMEM基础培养基内的原代CSCs无法增殖。培养于DMEM完全培养基内的CSCs可增殖,但第3代细胞不表达keratocan mRNA和ALDH mRNA以及keratocan蛋白。培养于KSFM培养基内的CSCs也可增殖,第3代细胞仍表达keratocan mRNA和ALDH mRNA以及keratocan蛋白,且与原代细胞相比,表达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KSFM培养基不仅能维持小鼠CSCs的生物学特性不变,还能有效促进细胞增殖。
2012 Vol. 14 (2): 100-105 [摘要] ( 539 ) [HTML 1KB] [PDF 2408KB] ( 2847 )
106 贺瑞,周迎霞,牛建敏
LASIK手术前后角膜生物力学特性的比较
目的 比较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前角膜阻力因子(CRF)和角膜滞后量(CH)与中央角膜厚度的关系;比较LASIK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段角膜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0年1月至2010年2月在山西省眼科医院要求行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84例(168眼)。根据角膜厚度为分为A组(550~643 μm,67眼)、B组(500~549 μm,72眼)、C组(450~499 μm,29眼),用眼反应分析仪(ORA)测定这些术眼的CRF和CH,并进行比较分析。对其中已手术并定期完成12个月随访有完整资料的40例(80眼)患者进行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段(术后1、3、6、12个月)角膜生物力学特性的比较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数据进行统计。结果 术前三组的CRF和CH分别为11.11±1.69和10.79±1.48、9.83±1.39和9.87±1.29、9.06±1.96和9.79±1.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9.55、8.54,P<0.01)。40例患者术前及术后各时间段CRF与CH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02.88、60.80,P<0.01)。术后各时间段各组CRF与CH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RF和CH与中央角膜厚度有关,随着角膜厚度的减小而降低。LASIK术后残留角膜基质床厚度为整个角膜厚度的50%以上时,角膜生物力学特性基本稳定,是安全的切削范围。
2012 Vol. 14 (2): 106-108 [摘要] ( 495 ) [HTML 1KB] [PDF 324KB] ( 2939 )
109 郑燕,周跃华,柳静,赵鹏飞
LASIK手术前后近视散光患者角膜前、后表面Q值的变化分析
目的 比较青年近视散光患者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手术前后角膜前、后表面非球面性的分布变化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用ALLEGRO Oculyzer眼前房诊断系统分别在术前和术后1~3个月对北京同仁眼科中心18~39岁的近视散光患者共163例(296眼)进行测量,获得角膜前、后表面20°、25°、30°、35°、40°的Q值(AQ和PQ)及其变化(△AQ和△PQ),分析其与屈光参数的关系。对手术前后角膜前、后表面不同范围的Q值进行秩和检验,对术后各Q值与患者屈光度、角膜中央厚度、最大切削深度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术前角膜各AQ值均与术前柱镜度(CD)呈负相关(r=-0.213、-0.279、-0.332、-0.363、-0.133,P<0.05)。术后各AQ值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38.15、43.94、48.47、44.78、25.97,P<0.05),术后各PQ值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9.10、10.18、9.77、7.75、3.30,P<0.05,)。术后△AQ20、△AQ25、△AQ30、△AQ35、△AQ40与术前球镜度(SD)呈正相关(r=0.884、0.870、0.871、0.612、0.370,P<0.05),与术前等效球镜度(SE)呈正相关(r=0.834、0.866、0.872、0.625、0.388,P<0.05),与最大切削深度(MD)呈正相关(r=0.779、0.823、0.842、0.634、0.403,P<0.05),与残留角膜基质厚度(CS)呈负相关(r=-0.332、-0.377、-0.410、-0.352、-0.168,P<0.05);△AQ35、△AQ40与术前CD呈正相关(r=0.124、0.120,P<0.05)。△PQ20、△PQ25、△PQ30与术前SD呈负相关(r=-0.210、-0.185、-0.154,P<0.05),与术前SE呈负相关(r=-0.225、-0.196、-0.169,P<0.05),与MD呈负相关(r=-0.210、-0.184、-0.164,P<0.05)。另外△PQ35与术前SD和SE均呈负相关(r=-0.121、-0.124,P<0.05),△PQ40与术前SD呈负相关(r=-0.120,P<0.05)。结论 大多数青年近视散光患者角膜形态前表面为长椭圆形,后表面中央为扁椭圆形,周边为长椭圆形,LASIK术后发生明显改变,均向扁椭圆形方向变化,前表面形态变化更为显著,可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2012 Vol. 14 (2): 109-113 [摘要] ( 505 ) [HTML 1KB] [PDF 545KB] ( 2811 )
临床研究
114 叶良,章雪梅,江龙飞
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儿童戴镜后的屈光演变
目的 探讨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儿童戴镜后屈光状态随年龄的变化规律,为临床随访时间及配镜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我院65例(130眼)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儿童连续多年的屈光数据,对主导眼和非主导眼的屈光度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对屈光度差值与观察期进行直线回归分析。结果 等效球镜度、球镜度、散光度差值与月龄存在直线回归关系(P<0.01)。主导眼和非主导眼等效球镜度月平均分别减少0.015 D和0.012 D;等效球镜度改变规律为远视度先增加后减少,而后有逐渐向近视方向发展的趋势;转变年龄为3.58~4.90岁;散光度月平均演变速度仅为0.002 D。结论 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儿童戴镜后屈光状态随着年龄的增长,远视度先增加后减少,而后有逐渐正视化趋势;年均改变速度<0.25 D。
2012 Vol. 14 (2): 114-116 [摘要] ( 473 ) [HTML 1KB] [PDF 299KB] ( 2615 )
117 王冬梅,赵薇,侯泽江
鼻内窥镜下逆行泪道支架植入术治疗鼻泪管阻塞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鼻内窥镜下逆行泪道支架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2007年12月至2010年6月在安徽省安庆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就诊鼻泪管阻塞患者共93例(101眼),在鼻内窥镜协助下,将泪道支架逆行植入鼻泪管,使阻塞泪道通畅,手术植入成功率及术后疗效采用百分比表示。结果 100眼一次植入成功,1眼因泪道探通时造成假道,于1周后再次植入成功。本组病例植入成功率为100%。术后随访6个月~2年,其中显效83眼(82%),好转14眼(14%),无效4眼(4%)。结论 鼻内窥镜协助下植入泪道支架可缩短术程,显著提高手术成功率和疾病的远期治愈率。
2012 Vol. 14 (2): 117-119 [摘要] ( 421 ) [HTML 1KB] [PDF 630KB] ( 3097 )
病例报告
120 姜超,侯文博,王智群,李然,张小艳,孙旭光
角膜塑形镜相关阿米巴性角膜炎一例
角膜塑形镜(orthokeratology,OK镜),是一种高透氧的硬性角膜接触镜,镜片基弧较角膜中央曲率平坦,通过这种逆几何的镜片设计来机械性压平角膜,达到暂时性矫正近视的目的[1]。患者一般夜间配戴,从而在白天不戴镜时能获得较好的裸眼视力[2]。随着角膜塑形镜的应用,其并发症日益引起人们关注,感染性角膜溃疡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最常见的角膜塑形镜相关角膜感染是绿脓杆菌感染,其次是棘阿米巴感染[3-4]。阿米巴感染占角膜塑形镜相关角膜感染的20.6%~30%[3-4]。笔者报道的是配戴角膜塑形镜10余年后阿米巴性角膜溃疡1例。
2012 Vol. 14 (2): 120-121 [摘要] ( 529 ) [HTML 1KB] [PDF 377KB] ( 2659 )
综述
122 江臻颖,瞿小妹
硅水凝胶镜片作为绷带型角膜接触镜的应用前景
角膜接触镜除了能够矫正屈光不正外,还能够作为绷带型角膜接触镜(绷带镜片)用于眼表疾病的治疗,大多数绷带镜片需要连续过夜配戴以实现良好的治疗效果,而传统的水凝胶镜片由于透氧性能的不足可能导致角膜缺氧,因此有高透氧性能的硅水凝胶镜片是更为理想的绷带镜片选择。了解硅水凝胶镜片作为绷带镜片在角膜病变、角膜屈光手术后以及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情况,将有助于制定绷带镜片治疗措施的个性化方案。
2012 Vol. 14 (2): 122-125 [摘要] ( 606 ) [HTML 1KB] [PDF 506KB] ( 2868 )
126 李涛,周晓东,周行涛
角膜塑形镜矫正远视的研究进展
角膜塑形镜是矫正屈光不正的一种非手术方法,目前主要应用于近视矫治,也有少量临床研究报道其在远视矫正中的应用,但是效果及安全性尚待进一步证实。本文就角膜塑形镜在远视的配适与定位、临床效果及影响因素、对视觉质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综述。
2012 Vol. 14 (2): 126-128 [摘要] ( 588 ) [HTML 1KB] [PDF 414KB] ( 2885 )
  编辑部公告
更多...  
  相关下载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版权所有 @ 2013 - 2014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地址:浙江省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温州医科大学图书馆A413室 邮编:325035
电话:86-577-86699366 传真:86-577-86699366 Email:zhysgx@vip.126.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总访问量:

浙ICP备12004924号-1
 浙公网安备 330302020018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