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在线投稿
在线审稿
Email Alert
RSS
 
本期速递
过刊目次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投稿须知
写作指导
投稿介绍信
调查问卷
 
我刊沿革
总编寄语
专家介绍
引文报告
高被引文献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2011年 13卷 3期
刊出日期:2011-03-25

专家述评
专题论著
论 著
临床研究
病例报告
综 述
   
专家述评
161 孙心铨,刘晓玲
眼底疾病影像学检查的合理应用及联合应用

近年来,眼底的影像学诊断技术发展很快,为深入认识和准确诊断眼底病提供了最新的方法.常用的光学影像学方法有彩色相、无赤光相、自发荧光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和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OCT)等.充分掌握眼底影像学的基本知识,合理选择影像学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检查,仔细分析和评价检查结果,对视网膜脉络膜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方案的制定和随访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011 Vol. 13 (3): 161-164 [摘要] ( 330 ) [HTML 1KB] [PDF 306KB] ( 2495 )
专题论著
165 贾晓林,孙祖华,林冰,刘逾,刘晓玲
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RPE-Bruch膜-脉络膜毛细血管复合体的观察

目的 使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peetralis OCT)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视网膜色素上皮(RPE)-Bmch膜-脉络膜毛细血管复合体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非干预性、观察性研究.确诊为CSC的连续病例109例(111眼),其中男89例(91眼),女20例(20眼).所有患者均接受了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前置镜、眼底彩照、Spectralis 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部分患者同时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检查.在Speetralis OCT的图像上,仔细观察患眼黄斑区视网膜最外层的Bruch膜(BM)高反射带.根据BM反射带是否显现将其分为不可分辨型BM和可分辨型BM两组.可分辨型BM义分为显型BM和隐型BM两型.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PED)分型与BM分型相对应,分为不可分辨型PED、可分辨型PED及显型PED、隐型PED.对分型结果进行计数,求百分比.结果 111只患眼的RPE-BM-脉络膜毛细血管复合体的反射带上,100%为可分辨型BM.不同患眼BM的可见程度及范嗣有一定的差异:BM反射带清晰可见的(显型)99眼(89.8%),不清楚但与正常视网膜区域对比仍然可分辨出BM的(隐型)12眼(10.2%).CSC慢性期病例的BM的显现较急性期更为广泛,并伴有不同程度的RPE、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的萎缩.OCT对FFA检查中渗漏点的跟踪扫描显示,所有FFA中标记的渗漏点处在OCT中均可见BM的显现.结论 Speetralis OCT图像上,视网膜最外层的高反射外带是由RPE中具有大量皱褶的基底膜、BM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复合体共同构成,正常的BM不能从复合体的高反射带中分辨出来.CSC患眼中,BM普遍可见,提示RPE与BM相互分离,同时也存在BM与脉络膜毛细血管间的侈开,这将成为CSC影像学乃至病理学的新发现.

2011 Vol. 13 (3): 165-168 [摘要] ( 420 ) [HTML 1KB] [PDF 514KB] ( 2197 )
169 牟晓月, 孙祖华, 贾晓林,孙心铨,刘晓玲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光感受器层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的观察

目的 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眼光感受器层的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pectralis OCT)的图像特征,研究CSC患眼光感受器外节带形态及外核层厚度与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对23例(24眼)CSC患者及18例(18眼)正常对照者的黄斑部进行Spectralis OCT检查,观察CSC患眼光感受器层的形态特征;测量两组中心凹外核层的厚度(CTONL).根据外节带的形态将CSC组分成光感受器外节保存型和外节萎缩型,比较各类型问CTONL以及BCVA的差异,并分析CSC患眼CTONL和BCVA的关系.各组间CTONL、BCVA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CSC组BCVA与CTONL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CSC组病程与BCVA以及CTONL的关系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 24只CSC眼Spectralis OCT示,17眼(71%)为光感受器外节保存型,7眼(29%)为外节萎缩型.对照眼和CSC眼CTONL分别为(114.8±15.6)μm和(73.6±19.6)μ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74,P<0.01).其中,CSC组中外节保存型、外节萎缩型的CTONL分别为(82.1±14.6)μm和(53.0±14.1)μ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82,P<0.01).CSC组中外节保存型和外节萎缩型的BCVA分别为4.86±0.14和4.50±0.26,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94,P<0.01).CSC组的BCVA与CTONL呈正相关(r=0.918,P<0.01).CSC患眼的病程与CTONL、BCVA均呈负相关(r=-0.994、-0.989,P<0.01).结论 CSC眼BCVA与光感受器CTONL及外节带的形态有关,外节保存型的BCVA明显好于外节萎缩型,外核层越薄,外节萎缩越多,BCVA越差.光感受器层的精细观察对视力预后的评估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2011 Vol. 13 (3): 169-172 [摘要] ( 435 ) [HTML 1KB] [PDF 507KB] ( 3108 )
173 彭清,赵培泉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眼底影像学特征

目的 探究治疗和未治疗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的眼底自发荧光(FAF)及其他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2009年至2010年在眼科确诊为CSC后经光动力疗法(PDT)治疗或未经治疗且随访记录完整的患者各18例(18眼).治疗组为病程少于3个月的急性CSC患者18例,并应用50%维替泊芬PDT治疗;未治疗组为病程超过3个月且未经治疗病情反复发作的CSC患者18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均进行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pectralis OCT)和FAF的检查,同时治疗组中所有患者及未治疗组中视力降低较严重的9名患者存治疗前后进行了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观察两组患者FAF和其他影像学结果的异同.结果 治疗组18例患者在治疗前眼底均出现程度不等的异常自发荧光,Spectralis OCT显示黄斑区出现神经上皮层脱离,视网膜下间隙积液,FFA中表现为典型的墨迹样或炊烟样荧光渗漏,ICGA中表现为在渗漏点附近出现异常扭曲扩张的脉络膜血管;PDT治疗后1个月时有16例视网膜下间隙积液吸收,其余2例在3个月时视网膜下间隙积液吸收,且3个月时所有患眼均未见异常自发荧光,同时FFA和ICGA检查也未见原始病灶部位的荧光渗漏和扭曲扩张的脉络膜血管.然而,未治疗组患者在发病后3个月检查眼底时仍有16例可见眼底异常自发荧光,表现为原始病灶处或其周围出现斑驳状、片状、葫芦状或椭圆形的高荧光区,其中有2例表现为与原发病灶相连接的竖条状或斜条状带拖尾的异常高荧光;9例患者因长期视物模糊、精细辨物能力差进行了FFA和ICGA检查,发现造影早中期未见明显异常荧光渗漏,但在造影晚期却可见程度不等的脉络膜大片损害区,有些损害区范围可达5视盘直径以上.结论 未及时治疗的CSC患者在疾病缓慢愈合过程中可能因长期视网膜下积液的存在导致RPE细胞损害,出现异常自发荧光,最终导致RPE细胞功能紊乱,故对部分CSC患者早期进行干预治疗是安全而必要的.

2011 Vol. 13 (3): 173-177 [摘要] ( 301 ) [HTML 1KB] [PDF 817KB] ( 2270 )
178 华瑞,胡悦东,柳力敏,张慧,刘永珍,陈蕾
两种波长自发荧光联合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对视网膜色素变性微结构与功能的再认识

目的 分析视网膜色素变性(RP)中两种波长眼底自发荧光(FAF)和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的临床特征,应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pectralis OCT)观察相应的视网膜微结构改变,进一步探讨两者联合应用在RP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非干预性、观察性研究.应用激光共焦扫描检眼镜(德国Heidelberg公司)对8例(15眼)RP患者进行蓝光自发荧光(BL-FAF,激发光488 nm,滤光片>500 nm)、近红外波长自发荧光(NIR-FAF,激发光787 nm,滤光片>800 nm)及Spectralis OCT检查.5例进行了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其中3例同时接受了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7例进行了眼底照相;4例患者接受了mf-ERG检查.分析RP病例FAF分布特征及Spectralis OCT所示视网膜微结构与mf-ERG中反应振幅密度的对应改变.结果 在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和光感受器(PR)萎缩及骨细胞沉着部位,BL-FAF与NIR-FAF均为低荧光,mf-ERG反应强度降低,中心反应区正常尖峰消失.正常FAF区域内Spectralis OCT提示视网膜PR、RPE保存完整,外界膜(OLM)部分断裂.部分病例NIR-FAF高荧光区域小于BL-FAF.FFA早期出现典型的"窗样缺损"现象,提示RPE受损:早期ICGA表现为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结论 两种波长FAF联合Spectralis OCT及mf-ERG是诊断RP十分有用的非侵入性工具,其特征性改变提示PR和RPE细胞拥有共同的退化途径,而BL-FAF和NIR-FAF提示该途径所累及的脂褐索和非脂褐素的荧光性物质分别存在不同的病理生理变化.

2011 Vol. 13 (3): 178-182 [摘要] ( 369 ) [HTML 1KB] [PDF 723KB] ( 2220 )
183 高丽琴,张风,马凯,王光璐
视盘毛细血管瘤的临床表现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特征

目的 观察视盘毛细血管瘤的临床表现及其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的特征.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分析9例(10眼)视盘毛细血管瘤的临床资料,包括眼底彩照及FFA.平均年龄(26.8±9.7)岁,4例(4眼)合并周边部视网膜毛细血管瘤,6例符合Von Hippel-Lindau病的临床诊断.结果 内生型8例(8眼),外生型1例(2眼).5眼瘤体位于视盘颢上、颢下或颢侧,3眼瘤体位于视盘中央并覆盖视盘表面.8例(9眼)行FFA检查者的FFA图像中,5眼呈现"冲刷"现象.结论 视盘毛细血管瘤多位于视盘颞侧或中央,瘤体周围伴有明显的视网膜水肿、渗出.内生型是常见的临床类型.FFA是重要的诊断和罄别诊断方法.

2011 Vol. 13 (3): 183-186 [摘要] ( 333 ) [HTML 1KB] [PDF 709KB] ( 2222 )
论 著
187 肖明,孙兴怀,孟樊荣,房召彬,邱思羽,郭文毅,钱韶红,王菊英
正常眼压性青光眼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24小时眼压曲线的比较

目的 通过24 h眼压的测量来深入分析比较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TG)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的眼压曲线特征.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06年4月至2009年4月在上海市闸北区北站医院和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门诊就诊的NTG患者131例及POAG患者102例,测量24 h眼压,用非接触性眼压计从8 am起每隔2 h测一次眼压,0 am至6 am之间测得的为唤醒后即刻坐位眼压.主要观察指标为眼压波动曲线、平均眼压、峰值时间及眼压、谷值时间及眼压和眼压波动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比较各指标在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NTG组双眼平均眼压为(14.2±2.1)mmHg,低于POAG组[(19.9±3.5)mmHg];NTG组双眼峰值眼压为(17.0±2.4)mmHg,低于POAG组[(24.7±4.3)mmHg];NTG组双眼谷值眼压为(11.8±2.2)mmHg,低于POAG组[(16.5±3.1)mmHg];NTG组双眼眼压波动值为(5.2±1.8)mmHg低于POAG组(8.2±3.1)mmHg];两组的平均眼压、峰值、谷值及眼压波动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52、-16.44、-13.16、-8.90,P均<0.01).NTG组63.3%患者、POAG组73.5%患者的峰值眼压位于门诊工作时间以外;尤其是NTG组有51.5%患者、POAG组有64.7%患者的峰值位于0 am至6 am时间段,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150,P=0.017).结论 NTG及POAG患者24 h眼压曲线的变化规律具有相似性,是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方案制订的依据,并可用作治疗随访中评价疗效和调整方案的重要参考指标.

2011 Vol. 13 (3): 187-190 [摘要] ( 342 ) [HTML 1KB] [PDF 437KB] ( 2424 )
191 张菁,胡义珍
法舒地尔对大鼠急性高眼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目的 观察法舒地尔对大鼠急性高眼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实验研究.24只SD大鼠被随机分入正常组(N组)、模型组(M组)、模型+磷酸缓冲液组(MP组)、模型+法舒地尔组(F组),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后三组制作急性高眼压模型(生理盐水灌注法).其中MP组和F组于造模前1周、当天及其后每天分别腹腔注射磷酸缓冲液(PBS) 25 mg/kg和法舒地尔25 mg/kg,各组于造模后7 d取眼球和心脏血,采用TUNEL法测定RGCs凋亡指数(AI)反映RGCs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视网膜中Rho激酶-2(ROCK-2)和内皮素(ET-1)的分布,并用吸光度值(OD)反映各自表达量;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各组视网膜中磷酸化的肌球蛋白磷酸酶靶单位(p-MYPT-1)的表达,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中ET-1含量,血液流变仪测量不同剪变率下的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BCAI)和红细胞压积(HCT).各指标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各组RGCs AI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402.041,P=0.000),其中F组RGCs AI为33.3%±2.0%,少于M组(64.3%±2.2%)或MP组(62.5%±2.2%)(P<0.05).N组视网膜的节细胞层(GCL)中仅散在几个ROCK-2和ET-1阳性细胞,M、MP和F组ROCK-2阳性细胞分布于GCL、内丛状层(IPL)、内核层(INL)、外丛状层(OPL)和外核层(ONL)中,而ET-1阳性细胞分布于前4层,ONL中无表达,且两者在M和MP组中的OD值高于N组(N、M及MP组ROCK-2:0.21±0.03、0.52±0.06、0.54±0.03;ET-1:0.22±0.05、0.51±0.03、0.51±0.04)(P均<0.01),F组OD值(ROCK-2:0.37±0.04;ET-1:0.35±0.06)低于M或MP组(P均<0.05),但仍高于N组(P均<0.05).ROCK-2和ET-1在各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82.862、56.491,P=0.000).Western blotting检测发现各组视网膜中P-MYPT-1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606.236,P=0.000),M和MP组表达量分别为0.522±0.013和0.520±0.013,高于N组(0.263±0.014)(P<0.01),F组表达量(0.302±0.015)低于M或MP组(P<0.05),但仍高于N组(P<0.05).放射免疫法检测发现各组血浆ET-1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750,P=0.000),M和MP组含量均为(96±10)pg/ml,高于N组[(72±10)pg/ml](P<0.05),F组含量为(78+10)pg/ml,低于M或MP组(P<0.05),但仍高于N组(P<0.05).血液流变仪检测发现各组低切、中切、高切状态下全血黏度,BCAI和H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086、4.279、14.780、37.351、143.264,P均<0.05),且各指标中M或MP组较N组高(P<0.05),F组较M或MP组低(P<0.05),但仍高于N组(P<0.05).结论 法舒地尔可以抑制大鼠急性高眼压模型中RGCs的凋亡,对RGCs有保护作用,推测其机制可能与抑制ROCK-2、减少p-MYPT-1、减少肌动蛋白-肌球蛋白交联、抑制平滑肌收缩、减少缩血管因子ET-1表达、降低血黏度有关.

2011 Vol. 13 (3): 191-197 [摘要] ( 321 ) [HTML 1KB] [PDF 862KB] ( 2225 )
198 陈云云,陈世豪,王勤美
近视及近视散光眼高阶像差与对比度视力间的关系

目的 探讨明、暗环境下近视及近视散光眼高阶像差与对比度视力之间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对123例近视患者的单眼进行研究.采用iTracy波前像差仪测量像差;分别在明、暗环境下测量100%、25%、10%、5%四种对比度视力,同时用Pupillometer测量相应瞳孔大小.分析所有受试者相应瞳孔大小下的高阶像差的均方根与不同对比度视力间的关系,数据分别采用配对t检验、多元线性回归进行分析.结果 在明环境下,100%、25%、10%、5%的对比度视力平均值分别为5.155、4.989、4.759、4.665;而在暗环境下,相应的对比度视力平均值分别为5.068、4.875、4.665、4.439.两种环境同一对比度下,对比度视力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095、18.241、12.422、28.538,P均<0.01);同一环境下,各个对比度视力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0.564、842.708,P均<0.01).在明环境下,100%、25%、10%、5%对比度视力均与彗差相关(r2=0.072、0.124、0.104、0.119,P均<0.01).在暗环境下,100%、25%、10%、5%对比度视力均与四阶像差相关(r2=0.045、0.123、0.161、0.067,P均<0.05).结论 对比度视力与像差的相关性随着瞳孔大小变化而变化.在明环境下,影响对比度视力的主要是彗差.在暗环境下,随着瞳孔增大,影响对比度视力的主要是四阶像差.

2011 Vol. 13 (3): 198-201 [摘要] ( 384 ) [HTML 1KB] [PDF 499KB] ( 2160 )
202 田芳,张红,胡尊霞
单眼角膜散光白内障患者不同人工晶状体组合植入的对比研究

目的 对比单眼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混合植入Toric和多焦点或单焦点人工晶状体(IOL)后的视功能状态.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30例单眼角膜散光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采用非随机对照方式分成两组,实验组15例,双眼分别植入AcrySof Toric和ReSTOR(SN6AD1)多焦点IOL;对照组15例,双眼分别植入AcrySof Toric和AcrySof IQ单焦点IOL.术后6个月以ETDRS视力表检测患者双眼的裸眼及最佳矫正远视力,以及在最佳远矫正下的中距离视力、近视力;采用综合验光仪检测其凋节幅度曲线:同时检测患者在明光、暗光及有或无眩光状态下的对比敏感度;检查近立体视锐度;并行视功能和视觉不良症状问卷调查.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及卡方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随访期间实验组双眼远、中、近裸眼IogMAR视力分别为0.05±0.05、0.24±0.10、0.14±0.06,对照组双眼远、中、近裸眼logMAR视力分别为0.06±0.07、0.26±0.08、0.37±0.10,两组相比,远、中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近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76,P=0.000).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ReSTOR植入眼在明光、明光眩光18 cpd下的对比敏感度下降(0.30±0.37 vs 0.94±0.58,t=3.476,P=0.001;0.34±0.44 vs 0.88±0.52,t=2.975,P=0.006).在暗光及暗光眩光12 cpd频段时对比敏感度下降(0.05±0.22 vs 0.50±0.61,t=3.057,P=0.005;0.05±0.22 vs 0.59±0.75,t=3.154,P=0.004).两组患者的调节幅度曲线形状差异明显,实验组为双峰曲线,峰位分别位于附加0和-2.5 D处,而对照组只存在0 D处一个峰;且实验组调节幅度范围明显大于对照组.实验组近立体视锐度为60弧秒及以下者较对照组略低(53% vs 73%,x2=1.262,P=0.263),但视近满意者比例明显较高(80% vs 26%,X2=8.571,P=0.003),两组患者均无明显的不良视觉症状.结论 双眼混合植入Toric和多焦点IOL虽然对患者的近立体视略有影响,但可以提供更好的双眼全程视力,增加焦深,提高脱镜率,对于单眼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仍是一种合理的选择.

2011 Vol. 13 (3): 202-205 [摘要] ( 318 ) [HTML 1KB] [PDF 535KB] ( 2169 )
206 李智敏,王雁,杨晓艳,谢丽丽,李晶,薛超
近视眼角膜前表面形态与角膜高阶像差的相关分析

目的 探讨近视眼角膜前表面形态(角膜曲率、高度、非球面性)与角膜高阶像差的相关关系.方法 横断面研究.近视患者57例(57眼),球镜度-1.50~-6.00D,平均(-3.88±1.12)D,柱镜度0~-3.50 D,平均(-0.59±0.58)D,应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获取角膜表面变异系数(ISV)、角膜高度的非对称指数(IHA)、非球面系数(Q值)及角膜前表面像差,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ISV、IHA和Q值与角膜高阶像差的相关关系.结果 ISV与角膜垂直彗差(Z3-1)、水平彗差(Z3+1)均呈正相关(r=0.389,P=0.003;r=0.594,P<0.001),与角膜球差(Z40)呈负相关(r=-0.400,P=0.002);ISV与角膜的三阶像差(S3)呈正相关(r=0.683.P<0.001),与角膜的四阶像差(S4)呈负相关(r=-0.373,P=0.004).IHA与Z3-1、S3呈正相关(r=0.446,P<0.001;r=0.445,P<0.001).Q值与Z40、S4呈正相关(r=0.849,P<0.001;r=0.761,P<0.001),与角膜的五阶像差(S5)呈负相关(r=0.280,P=0.035).结论 角膜表面曲率变异越大,角膜的三阶像差越大.角膜表面高度上下越不对称,角膜垂直彗差越大.Q值越大,即角膜形状越偏向扁椭圆形,角膜球差越大.

2011 Vol. 13 (3): 206-209 [摘要] ( 376 ) [HTML 1KB] [PDF 294KB] ( 2290 )
210 许琛琛,王勤美,陶育华,朱叶,王一博
角膜前表面高阶像差与年龄的相关性变化

目的 探讨和分析国人无器质性疾病眼角膜前表面高阶像差与年龄的相关性.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序贯选取年龄为11~50周岁、屈光度数为+0.50~-3.00 D且散光<1.00 D的受检者201例,平均年龄(29.9±11.5)岁.根据受检者的年龄分为4组:11~20岁组、21~30岁组、31~40岁组和41~50岁组.采用鹰视角膜地形图仪测量角膜前表面像差,应用抛硬币法随机选取每名受检者一眼的数据.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角膜中央4、6和8 mm区域的彗差、三叶草像差、球差、二次散光和四叶草像差.结果 4、6、8 mm角膜区域的三叶草像差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526、2.800、2.888,P均<0.05),41~50岁组[(0.10±0.05)、(0.17±0.08)、(0.30±0.13)μm]明显大于21~30岁组[(0.08±0.04)、(0.13±0.06)、(0.22±0.11)μm,P均<0.05].4 mm区二次散光41~50岁组[(0.03±0.02)μm]明显高于其余三组(P均<0.05),6 mm区41~50岁组[(0.08±0.08)μm]与21~30岁组[(0.05±0.03)μm]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 mm区彗差和球差各年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F=4.796、3.165,P均<0.05),41~50岁组角膜彗差[(0.58±0.24)μm]、21~30岁组角膜球差[(0.63+0.16)μm]大于其他各组(P<0.05).各组间四叶草像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同年龄段的角膜前表面高阶像差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随着年龄的增大,球差逐渐减小而彗差逐渐增大.

2011 Vol. 13 (3): 210-213 [摘要] ( 377 ) [HTML 1KB] [PDF 269KB] ( 2484 )
214 陈瑛,马进,朱铁培
25-G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眼屈光稳定性

目的 对比分析25-gauge(G)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与20-G手术术后眼屈光稳定性.方法 前瞻性随机病例对照研究.选取121例(121眼)需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眼底病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A、B两组.A组61眼采用常规20-G玻璃体切割手术,B组60眼采用25-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对比观察术前与术后1周、4周和12周视力、屈光度、角膜地形图改变.数据采用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Mann-Whitney非参数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1周和4周,B组视力优于A组(x2=8.81、6.65,P均<0.05).A组术后屈光度向远视漂移,在术后12周回归至接近术前水平.B组术后屈光度向近视漂移.A组术后1周、4周、12周较术前改变的平均球镜度为(+1.93±0.07)D、(+1.06±0.04)D、(+0.15±0.03)D,较术前改变的平均散光度为(1.62±0.07)D、(1.05±0.05)D、(0.41±0.03)D.B组术后1周、4周、12周较术前改变的平均球镜度为(-0.06±0.02)D、(-0.04±0.03)D、(-0.03±0.02)D,较术前改变的平均散光度为(0.05±0.01)D、(0.03±0.01)D、(0.03±0.02)D.术后1周、4周、12周球镜度改变在两组中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200.6、159.3、26.0,P均<0.01).术后各时间段散光度改变在两组中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173.4、156.3、82.3,P均<0.01).A组角膜散光屈光率(SimK1-K2)、表面不对称指数(SAI)、表面规则指数(SRI)在各个时间点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1、3.44、3.28,P<0.05),而B组患者各角膜地形参数在术前、术后各时间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两组之间在术后短期内角膜SimK1-K2、SAI、SRI的改变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51.5、45.5、47.0,P<0.05).结论 与20-G常规玻璃体切割手术相比,25-G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眼屈光稳定性更好,可获得更完善的视功能.

2011 Vol. 13 (3): 214-217 [摘要] ( 499 ) [HTML 1KB] [PDF 287KB] ( 22360 )
218 王莉莉,刘堃,凌振芬,许迅
多发性硬化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与视功能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多发性硬化(MS)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与视功能、疾病病程及系统功能障碍之间的联系,评估RNFL厚度作为衡量MS病程中轴突缺失的生物学指标的意义.方法 横断面研究.MS患者17例(32眼),平均年龄(45.0±15.9)岁,及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17例(17眼),平均年龄(43.3±14.9)岁.对所有患者和对照者均行全面的眼科检查,包括最佳矫正视力、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测量RNFL厚度、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及视网膜电图(ERG)检查.患者还进行了神经系统评估(以EDSS评分表示).根据有无视神经炎(ON)发作史将MS患者分为MS-ON组(16眼)和MS-NON组(16眼).采用单冈素方差分析对MS-ON组、MS-NON组和对照组的RNFL厚度、PVEP及ERG结果的差异进行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RNFL厚度与EDSS评分、病程及电生理结果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MS-ON组的平均、上方、下方、颞侧、鼻侧RNFL厚度分别为(72.4±16.6)、(80.5±26.3)、(84.2±29.5)、(65.8±14.0)、(54.2±16.4)μm,与对照组[(105.6±10.8)、(119.7±18.2)、(123.5±17.9)、(91.1±21.2)、(88.2±13.0)μm]相比均较薄(P均=0.000).MS-ON组与MS-NON组[(98.3±12.0)、(115.5±18.2)、(117.7±21.5)、(72.0±15.0)、(68.1±16.1)μm]相比,平均、上方、下方及颞侧的RNFL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鼻侧的RNFL厚度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MS-NON组与对照组相比,颞侧和鼻侧的RNFL厚度较薄(P均<0.05),而平均、上方、下方的厚度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S-ON组患者的平均RNFL厚度与MS病程[(8.8±9.8)年]、EDSS评分(2.9±2.2)均呈负相关(r=-0.659、-0.741,P均<0.05).而MS-NON患者的平均RNFL厚度与MS病程、EDSS评分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MS组平均RNFL厚度与60'和15'视角的P100波潜伏期和振幅均有相关性(r=-0.416、0.332、-0.317、0.265,P均<0.05);与ERG最大反应的a波潜伏期、振幅及b波潜伏期都有相关性(r=-0.471、0.415、-0.360,P均<0.05),而与b波振幅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OCT测量的RNFL厚度可以作为MS患者轴突损伤的一项生物结构学指标用于临床.

2011 Vol. 13 (3): 218-222 [摘要] ( 329 ) [HTML 1KB] [PDF 364KB] ( 2418 )
223 李偲圆,李仕明,武珊珊,詹思延,刘洛如, 姬亚洲,王宁利
近视欠矫和足矫对学龄儿童近视进展影响的Meta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近视欠矫和足矫对6~16岁学龄儿童近视进展的影响.方法 Meta分析.通过计算机检索Medline(1966~2010.10)、EMBASE(1950~2010.10),Coehrane Library、Clinicaltrials.gov、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80~2010.10)和中国l临床试验注册中心以及相关会议文献,对所检索到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进行双人独立筛选,采用Jadad量表评估纳入文献的质量,提取数据并用Review Manager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采用失安全系数评估发表偏倚.结果 纳入5篇文献,共计428例受试者,其中足矫组21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欠矫组与足矫组屈光度进展量差异的加权平均差为-0.26 D(95%CI:-0.60~0.09,P=0.14).去除Jadad评分3分以下的3篇文章,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敏感性分析,两组屈光度进展量差异的加权平均差为-0.21 D(95%CI:-0.32~-0.10,P=0.0002),失安全系数为8.结论 与近视欠矫患儿相比,足矫可能可以轻度延缓学龄儿童近视进展,但仍需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2011 Vol. 13 (3): 223-226 [摘要] ( 375 ) [HTML 1KB] [PDF 491KB] ( 2637 )
临床研究
227 孙莉,马慧香,陈蔚
1999至2009年温州地区角膜移植手术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1999年9月至2009年12月在浙江省温州医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施行角膜移植手术病例的病因以及手术方式的变化趋势.方法 调查研究.统计1999年9月至2009年12月在眼视光医院施行角膜移植手术患者的病因,并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籍贯、诊断、手术方式等相关信息,把上述信息输入Excel表格中,进行描述性分析,计算百分比,结果用各种统计图表来表示.结果 这10年间行角膜移植手术患者的年龄分布呈正态性,平均为44.4岁,高峰在50~59岁.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男性患者在细菌件角膜病变和外伤中所占的百分比明显高于女性.近2/3患者来源于温州地区.共对651例患者(727眼)施行了角膜移植手术,其中439例(495眼)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103例(123眼)行深板层角膜移植术,62例(62眼)行板层角膜移植术,40例(40眼)行穿透性角膜移植联合白内障摘除手术,7例(7眼)行其他类型角膜移植手术.最常见的病因为感染性角膜病变,168眼(23.1%),其中细菌性角膜溃疡86眼(11.8%),真菌性角膜溃疡82眼(11.3%).其他的有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165眼(22.7%),角膜白斑(包括先天性白斑以及感染愈合后遗留的白斑)95眼(13.1%),外伤(包括化学伤、热烧伤、爆炸伤以及外伤后角膜疤痕)64眼(8.8%),圆锥角膜58眼(8.0%),大泡性角膜病变(人工晶状体眼或无晶状体眼)57眼(7.8%),角结膜皮样瘤(包括Goldenharr综合征)43眼(5.9%)以及各种类型角膜营养不良和变性41眼(5.6%),24眼(3.3%)为再次移植.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量从2005年后有逐渐下降趋势,而板层和深板层角膜移植手术量有逐渐增加趋势.结论 感染性角膜病变是温州地区角膜移植最常见的病因,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是单病种中最多见的病因.本次研究结果和中国北部地区结果相似,和欧美国家结果有所不同.对于内皮功能正常的患者,深板层角膜移植术将逐渐取代穿透性角膜移植术.

2011 Vol. 13 (3): 227-230 [摘要] ( 296 ) [HTML 1KB] [PDF 733KB] ( 2379 )
231 陆勤康,童奇湖,赖晓明,王惠云,赵娜
深板层角膜移植术与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效果比较
目的 比较深板层角膜移植术(DLKP)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P)两种术式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2004至2006年在宁波鄞州人民医院眼科中心临床诊断明确的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17例(17眼),其中8例行DLKP,平均年龄38.6岁,9例行PKP,平均年龄51.0岁.术后随访时间12~24个月,记录两组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角膜屈光状态、角膜内皮计数及并发症.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的视力均较术前提高,最好的最佳矫正视力达1.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LKP组术后散光小于PK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07,P<0.05),两组散光度均低于5.00 D.术后6个月、12个月角膜内皮细胞计数DLKP组较PKP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99、7.618,P<0.05).深板层角膜移植患者排斥反应的发生率较穿透性角膜移植患者低(x2=132.26,P<0.01).结论 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DLKP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略优于PKP,角膜散光度比PKP低,并发症也较少.DLKP能减少排斥反应的发生,降低手术的失败率,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2011 Vol. 13 (3): 231-233 [摘要] ( 358 ) [HTML 1KB] [PDF 221KB] ( 2176 )
病例报告
234 李炜炜,王智群,李然,孙旭光
桥小脑角肿瘤手术后并发角膜病变五例分析
桥小脑角是后颅窝中桥脑与小脑之间形成的腔隙,此区有脑干等乍命中枢,以及深部动脉等重要血管结构,还有Ⅴ、Ⅶ、Ⅷ等多条颅神经经过[1].桥小脑角是颅内肿瘤好发的部位之一,且肿瘤类型多样,如听神经瘤、脑膜瘤、胆脂瘤等.由于肿瘤压迫或手术损伤颅神经,术后容易导致神经麻痹性角膜炎及暴露性角膜炎,而且这类角膜病变早期容易被忽视,一旦发生病变又比较难治愈,且容易反复.现将5例桥小脑角肿瘤术后并发角膜病变的临床资料及诊疗过程报告如下,为预防与治疗该疾病提供参考.
2011 Vol. 13 (3): 234-235 [摘要] ( 290 ) [HTML 1KB] [PDF 339KB] ( 2284 )
236 王健,陈放,解正高
霜样树枝状视网膜血管炎一例
病例特点 患者,女,39岁,因双眼视力突然下降1 d,于2009年7月29日来我院眼科就诊.全身体格检查及化验未见异常.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25,左眼0.15,予镜片矫正均不能提高;双眼轻度睫状充血,角膜无水肿,可见尘状角膜后沉着物,前房可见多数浮游细胞,双侧瞳孔大小正常,对光反射存在;散瞳后眼底检查示玻璃体尘状混浊,双眼视盘轻度充血,边界清,C/D 0.3,视网膜轻度水肿,视网膜血管旁可见白色渗出物,极似冬季挂满冰霜的树枝,黄斑水肿,未见出血及渗出(图1A);右跟眼压16 mmHg,左眼18 mmHg.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示视盘毛细血管扩张,明显渗漏,后期呈强荧光;双眼动静脉充盈时间正常,无血管闭塞,血管管径不均,荧光素渗漏明显,后期血管壁明显着染,小血管亦可见霜枝样扩张,伴荧光素渗漏,并见视盘高荧光(图1B).临床诊断为双眼霜样树枝状视网膜血管炎.
2011 Vol. 13 (3): 236-237 [摘要] ( 251 ) [HTML 1KB] [PDF 320KB] ( 2280 )
综 述
238 魏文斌,杨琼
眼内肿瘤的影像学诊断进展
眼内肿瘤的早期诊断及正确治疗是决定预后的重要因素.间接眼底镜检查结合影像学检查是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近年来眼内肿瘤的影像学诊断技术不断发展,为眼内肿瘤的诊疗提供了更有利的支持.
2011 Vol. 13 (3): 238-240 [摘要] ( 272 ) [HTML 1KB] [PDF 253KB] ( 2417 )
  编辑部公告
更多...  
  相关下载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版权所有 @ 2013 - 2014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地址:浙江省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温州医科大学图书馆A413室 邮编:325035
电话:86-577-86699366 传真:86-577-86699366 Email:zhysgx@vip.126.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总访问量:

浙ICP备12004924号-1
 浙公网安备 330302020018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