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在线投稿
在线审稿
Email Alert
RSS
 
本期速递
过刊目次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投稿须知
写作指导
投稿介绍信
调查问卷
 
我刊沿革
总编寄语
专家介绍
引文报告
高被引文献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2020年 22卷 1期
刊出日期:2020-01-25

论 著
综述
   
论 著
1 叶聪1 王晓燕1 孟京亚2 蓝园1 吴海霞3 李敏4 吕帆1 梁远波1
基于AGREE II对青光眼临床指南质量评价

目的:了解青光眼临床指南的质量现状,为中国青光眼指南使用推荐提供参考。方法:文献研究。 使用指南研究和评估工具AGREE II对美国眼科学会指南(AAO-PAC、AAO-POAG、AAO-POAGS)、 欧洲青光眼指南(EGS)、国际眼科协会青光眼指南(ICO)、亚太青光眼指南(APGG)以及中国原发 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CG)进行质量评价。对评估所得的各领域得分采用均数±标准差进 行描述,通过组内相关系数对评估的可靠性进行分析。结果:组内相关系数均大于0.9。范围和目 的及清晰性的得分较高,其余4项得分相对较低。各项领域得分分别为84%±19%(领域1,范围和 目的),37%±18%(领域2,参与人员),25%±25%(领域3,严谨性),90%±16%(领域4,清晰性), 34%±10%(领域5,应用性),40%±34%(领域6,独立性)。AAO-POAGS各领域得分为99%、42%、 61%、97%、41%、77%。我国2014年版CG的各领域得分分别为47%、4%、8%、57%、17%、0%。结论: 在目前各国的青光眼指南中,AAO-POAGS最值得优先推荐,2014年版CG尚未达到AGREE II关于 指南推荐的标准,未来中国的青光眼循证指南制定过程需更加透明化和严谨,参与制定人员组成需 更加多元化。

2020 Vol. 22 (1): 1-7 [摘要] ( 420 ) [HTML 1KB] [PDF 738KB] ( 2332 )
8 楚莹莹1 杨潇远2 朱海燕2 李海军2 董仰曾2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慢性期行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术后房角功能观察

目的:探讨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慢性期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房角功能。 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分析。2017年11月至2018年3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青光眼中心收治的急性闭 角型青光眼慢性期合并白内障患者37例(37眼)。患者为青光眼急性期发作后经药物治疗3~14 d, 术前眼压高于21 mmHg(1 mmHg=0.133 kPa);房角关闭范围>2个象限;超声生物显微镜(UBM)示 前房变浅,周边虹膜根部与小梁网贴附范围>2个象限;晶状体核混浊度≥Ⅲ级。所有患眼均行常规 双切口小梁切除+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房角分离术,术中均未使用抗代谢药物, 巩膜瓣常规可调节缝线密闭缝合。术前术后观察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中央前房深度、 前房角开放程度及滤过泡形成情况。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方差分析、配对t检验及Pearson 相关分析对各项观察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术后7 d时眼压为(18.8±1.7)mmHg,较术前明显下降 (t=16.562,P<0.001),15例患者形成滤过泡。术后1个月眼压为(15.5±1.8)mmHg,较术前明显下降 (t=20.529,P<0.001),仅有5例患者存在功能性滤过泡。术后半年,眼压为(14.9±2.4)mmHg,23例 患者术后眼压<16 mmHg,14例患者术后眼压介于16~20 mmHg之间,较术前眼压明显下降(t=24.458, P<0.001);UBM示所有患者术后房角重新开放范围>2个象限,术后眼压与术前房角粘连程度无相 关关系(r=0.016,P=0.926);术后中央前房深度较术前加深(t=-25.195,P<0.001);33例患者术后 BCVA较术前提高,4例患者术后BCVA较前无改善,术前术后BCV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5.017, P<0.001);5例患者术后上方结膜可见功能性滤过泡形成,32例患者术后未见明显滤过泡,UBM也 证实结膜下无有效滤过泡形成。结论:对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慢性期合并白内障患者,行双切口小 梁切除+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房角分离术可有效降低眼压。眼压的下降很可能是 房角区小梁网功能的恢复,而不是依赖于外滤过通道的建立。

2020 Vol. 22 (1): 8-13 [摘要] ( 411 ) [HTML 1KB] [PDF 706KB] ( 2305 )
14 徐志伟 伍海建 金玲艳
虹膜曲率定量测量及在可疑原发性房角关闭虹膜曲率评估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Rhinoceros软件定量测量虹膜前表面曲率的精确性,并用于评估可疑原发性房角关闭 (PACS)患者行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LPI)前后虹膜曲率的变化。方法:前瞻性研究。选择2016年 10月至2019年1月在台州市立医院计划接受LPI治疗的PACS患者16例(16眼)作为PACS组,Allegro  Oculyzer眼前节分析系统获取不同轴位的眼前节图像,采用Rhinoceros 5.0软件定量测量虹膜前表面 曲率半径,并对眼前节图像成像的一致性及测量方法的一致性进行评价。比较接受LPI治疗前后虹 膜曲率的变化,并与年龄、眼别、瞳孔直径匹配的正常人16例(16眼)(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分 析PACS组虹膜曲率与中央前房深度、前房容积、6 mm处周边前房深度之间的相关性,以及LPI治 疗前后虹膜曲率变化与中央前房深度变化、前房容积变化、6 mm处周边前房深度变化之间的相关 性。采用配对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及Pearson相关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同一眼眼 前节图像成像的变异系数为3.02%,同一图像测量的变异系数为2.54%。PACS组患者虹膜曲率半 径为(7.81±1.63)mm,接受LPI治疗后虹膜曲率半径为(9.20±2.22)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9.45,P<0.001)。对照组虹膜曲率半径为(9.99±4.00)mm,与PACS组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 学意义(t=-5.69,P<0.001)。PACS组在校正中央前房深度后,0°(r=0.879,P<0.001)、90°(r=0.684, P=0.005)、180°(r=0.619,P=0.014)、270°(r=0.740,P=0.002)轴位虹膜曲率半径与对应轴位6 mm 处周边前房深度之间均有相关性。在接受LPI治疗后,除下方270°(r=0.453,P=0.078)轴位方向外,0° (r=0.693,P=0.003)、90°(r=0.560,P=0.024)、180°(r=0.580,P=0.019)轴位虹膜曲率变化量与对应 轴位6 mm处周边前房深度变化量之间均有相关性。结论:该虹膜曲率定量测量方法具有较好的精 确性和可重复性,并可用于PACS的早期诊断及治疗疗效的量化评估。

2020 Vol. 22 (1): 14-19 [摘要] ( 369 ) [HTML 1KB] [PDF 956KB] ( 2386 )
20 刘瑞1 赵平1,2 谭娟1 彭悦1 郑伊苹1
药物治疗中的青光眼患者自我监测24小时眼压的临床效果

目的:评估自我监测24 h眼压在药物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沈阳爱尔眼视光医院行药物治疗且随访眼压控制良 好的POAG患者42例(73眼),根据基线眼压分为A组:眼压为(12.86±1.40)mmHg(1 mmHg=0.133 kPa); B组:眼压为(17.82±1.40)mmHg。入组患者通过iCare HOME回弹式眼压计使用培训认证后于家中 自行测量24 h眼压,自730起每隔2 h测量1次,夜间2330-530测量苏醒后即刻的坐位眼压。比 较组间各时间段眼压均值、峰值及波动值,并统计眼压峰值时间点和更改治疗方案的患者比例。数 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 H检验、t检验以及χ2 检验进行分析。结果:入组患者随访、 门诊时间以及24 h的平均眼压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14,P=0.271)。入组患者24 h眼压峰值高 于门诊时间的眼压峰值、随访眼压峰值(H=-40.979、-51.363,均P<0.001)。83.6%的患者眼压峰值 出现在非门诊时间(A组86.5%、B组80.6%),尤其是发生在夜间睡眠时间,其比例高达67.1%(A组 64.9%、B组69.4%)。入组患者以及A、B亚组患者的24 h眼压波动值均高于其门诊时间眼压波动 值(t=11.166、8.110、7.929,均P<0.001),其中63.0%的患者24 h眼压波动值≥8 mmHg(A组51.4%、 B组75.0%)。根据自我监测24 h的眼压结果,49.3%的患者更改治疗方案,且B组患者更改比例(63.9%) 高于A组(3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6.035,P=0.014)。结论:药物治疗中的POAG患者自行监测 24 h眼压,能发现临床常规随访中无法监测到的眼压峰值和波动值,可作为医师评价疗效和调整治疗 方案的重要依据。

2020 Vol. 22 (1): 20-26 [摘要] ( 362 ) [HTML 1KB] [PDF 918KB] ( 2431 )
27 彭悦1,2 赵平2 谭娟1,2 刘瑞1,2 郑伊苹1,2
他氟前列素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和高眼压症患者24小时眼压的影响

目的:通过测量24 h眼压评估他氟前列素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和高眼压症(OHT)患者的 临床疗效。方法: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在沈阳爱尔眼视光医院初次诊断的 POAG和OHT患者22例(43眼),由医师对所有患者进行Icare HOME眼压计操作培训及认证,认证合 格后使用Goldmann压平眼压计(GAT)测量眼压3次,然后由患者使用Icare HOME眼压计自我监测 用药前24 h眼压,之后每天2100给予他氟前列素点眼1次,1个月后患者自我监测用药后24 h眼压。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Bland-Altman分析比较医师使用GAT和患者使用Icare HOME眼压计测量眼 压的一致性。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患者使用他氟前列素治疗前后各个时间点的眼压值、24 h眼压均值、 峰值、谷值和波动值的变化。结果:医师使用GAT和患者使用Icare HOME眼压计测量眼压的平均值 分别为(18.2±3.7)mmHg(1 mmHg=0.133 kPa)和(17.4±4.2)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37, P=0.363)。Bland-Altman分析证明医师使用GAT和患者使用Icare HOME眼压计测量眼压具有良好 的一致性。使用他氟前列素治疗1个月后,所有评估时间点的眼压均降低(均P<0.05),不同时间点 眼压降低的范围为1.8~5.5 mmHg。用药前24 h眼压均值、峰值、谷值、波动值分别为(19.4±5.0)、 (25.0±5.8)、(14.1±4.5)、(10.9±3.8)mmHg,用药后分别降低至(15.6±4.2)、(20.4±4.5)、(11.3±3.6)、 (9.2±2.9)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450、9.636、5.939、3.137,均P<0.05)。结论:对于初 次诊断的POAG和OHT患者,他氟前列素可明显降低24 h中所有评估时间点的眼压。

2020 Vol. 22 (1): 27-31 [摘要] ( 385 ) [HTML 1KB] [PDF 912KB] ( 2407 )
32 刘琼1,2 荣敏娜2 邓文2 王钦1,2 曹兴1,2 周丹2 叶长华1,2
臂间收缩压差对原发性青光眼视野进展的影响

目的:探讨臂间收缩压差(IASBPD)对眼压已控制的原发性青光眼患者视野损害进展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选择2013年8月至2018年11月就诊于长沙爱尔眼科医院的原发性青光眼患者69例 (69眼),均行5次以上视野检查。根据Humphrey视野计的青光眼进展引导分析(GPA)结果分为视野 进展组和视野无进展组,对所有受检者进行多次双臂序贯血压测量。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Fisher's 精确概率法及Logistic回归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患者34例(34眼),其中视野进展组15例 (15眼),无进展组19例(19眼),2组的IASBPD分别为(10.6±9.0)mmHg(1 mmHg=0.133 kPa)、 (5.3±2.8)mmHg,视野进展组较无进展组高5.26 mmHg(95%可信区间为0.14~10.37 mmHg),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t=-2.177,P=0.045)。2组间脉压差、平均动脉压、舒张期眼灌注压差异均无统 计学意义(t=0.946、-1.118、-1.967,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ASBPD≥10 mmHg 是视野进展的一个危险因素(OR=20.310,P=0.022)。将患者分为IASBPD<10 mmHg组(26眼)和 IASBPD≥10 mmHg组(8眼),2组的视野进展率分别为30.8%和87.5%,2组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 度进展率分别为42.3%和87.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0.030)。结论:IASBPD增大可能 是眼压已控制的原发性青光眼患者视野进展的危险因素之一。

2020 Vol. 22 (1): 32-38 [摘要] ( 350 ) [HTML 1KB] [PDF 781KB] ( 2278 )
39 刘一帆 沈吟
正常食蟹猴不同适应时间视网膜电图的 变化

目的:研究明/暗适应时间对正常成年食蟹猴闪光视网膜电图(ERG)结果的影响。方法:实验研究。 选取3只成年食蟹猴,分别于暗适应20、40、60 min后用国际临床视觉电生理会标准参数刺激,常 规程序记录暗适应ERG,在暗适应40 min后,分别明适应1、5、10 min记录明适应ERG。采用单因 素方差分析比较各时间段振幅与潜伏期变化。结果:不同暗适应时间,a、b波和震荡电位OPs的潜 伏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052,P=0.949),暗适应时间小于40 min时,a、b波和OPs的振幅随暗 适应时间增加而显著增大(F=50.800,P<0.001);暗适应40 min时,振幅达到最大,且不再随暗适应 时间增加而增大(F=0.016,P=0.899)。明适应a、b波的潜伏期同样不受明适应时间的影响(F=0.980, P=0.381),a、b波的振幅在明适应5 min后达到最大(F=4.789,P=0.036)且随时间延长趋于平稳 (F=0.135,P=0.717)。结论:在一定时间内,明/暗适应时间对食蟹猴闪光ERG结果影响较大,故对 食蟹猴暗适应ERG记录的时间不宜少于40 min,而明适应ERG在5 min后即可记录。

2020 Vol. 22 (1): 39-43 [摘要] ( 358 ) [HTML 1KB] [PDF 1242KB] ( 2590 )
44 包露露1 王红2 吴宇霏1 周容1 沈梅晓1 陈绮1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微血管变化特征

目的:利用高分辨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探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黄斑区 视网膜微血管形态的早期变化特征。方法: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8年5─11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 第二医院风湿免疫科门诊就诊的SLE患者31例(62眼),分为狼疮性视网膜病(LR)组10例(17眼)和 非狼疮性视网膜病(NLR)组24例(45眼)。同时招募与疾病组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成年人35例(35眼) 作为正常对照组。应用OCTA对所有受检者黄斑区视网膜行3 mm×3 mm模式扫描,获得黄斑区浅 层及深层视网膜微血管图像,并用本实验室自行编写的分析程序将视网膜血流灌注图进行骨架化分 析,获得去除中央无血管区(FAZ,0.6 mm)的总环区域(TAZ)以及进一步4分区(S、T、I、N)的浅 层及深层视网膜骨架化毛细血管密度(RCD)。此外,以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评分(SLEDAI) 对疾病组进行评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等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在浅层视网膜TAZ区 域以及S、T、I、N各分区,NLR组和LR组的RCD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且LR组相较于NLR组更低, 这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深层视网膜,3组之间的差异不如浅层明显,仅发现LR组在N 区域的RCD值较NLR组明显下降(P=0.022),且LR组在除T外其他3个分区的RCD值均较正常对照组 明显下降(P<0.05)。此外,LR组的SLEDAI评分显著高于NLR组(P=0.006),且LR组的SLE并发症, 如狼疮性肾炎和神经精神性狼疮的发生率均更高(分别为50% vs. 25%,10% vs. 4%)。结论:OCTA能 有效检测SLE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微血管形态的早期改变。SLE患者无明显眼底及视力损伤时,浅层视 网膜RCD即发生显著性改变,推测其可能可以作为监测SLE视网膜损害的早期生物学特征。

2020 Vol. 22 (1): 44-50 [摘要] ( 359 ) [HTML 1KB] [PDF 2787KB] ( 2305 )
51 杨立 俞萍萍
过夜配戴角膜塑形镜对儿童青少年眼表和睑板腺的影响

目的:观察近视儿童青少年过夜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眼表相关指标和睑板腺的变化,探讨和评价角膜 塑形镜对其眼表和睑板腺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选择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过 夜配戴角膜塑形镜的近视患儿60例(60眼)作为塑形镜组,配戴普通框架眼镜患儿60例(60眼)作为 框架镜组,2组均在戴镜前,戴镜后1、3、6、12个月进行眼表疾病指数(OSDI)问卷调查;同时使用 眼表综合分析仪测得下泪河高度、非侵入式泪膜破裂时间(NIBUT)、角膜染色评分(CSF)、红外线 睑板腺图像等眼表指标,比较2组上述各指标差异,总结戴镜后不同时间点指标变化的规律。戴镜 前后各值比较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2组在OSDI评分、下泪河高度等方面差异均无 统计学意义。2组不同时间的NIBU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别=6.581,P=0.018;F时间=50.152, P<0.001),塑形镜组戴镜前后NIBUT不完全相同(P=0.02),并且在戴镜后6个月和12个月明显缩短, 与框架镜组相比有明显差异(均P<0.05),且与组内其他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2组不同时间的CS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别=1.945,P=0.134;F时间=68.151,P<0.001)。塑 形镜组戴镜后角膜上皮染色较戴镜前增多,评分均高于框架镜组(χ2 =19.511,P=0.013),但各时间 点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不同时间的睑板腺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别=2.152, P=0.144;F时间=80.151,P<0.001)。塑形镜组戴镜后1、3、6个月睑板腺总积分与戴镜前相比稍有增 多,但与框架镜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戴镜后12个月的上睑板腺评分和睑板腺总评分明显增高, 与框架镜组相比、与同组戴镜前及戴镜后1个月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下睑板腺评 分无明显变化。结论:过夜配戴角膜塑形镜是相对安全的,短期不会引起不适感和降低下泪河高度, 但是会降低泪膜的稳定性和增加角膜上皮损伤。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对儿童青少年睑板腺功能有潜 在影响,其中上睑板腺首先出现形态上的变化。

2020 Vol. 22 (1): 51-57 [摘要] ( 477 ) [HTML 1KB] [PDF 1385KB] ( 2688 )
58 陈玲1,4 温龙波1,2 蓝卫忠1,2,3,5 李晓柠2,3,5 杨智宽1,2,3,5
3~12岁儿童静态屈光度的估算模型

目的:构建3~12岁儿童静态屈光度与主要屈光参数间的回归模型。方法:横断面研究。研究分两部分:①建立回归模型:随机选取2014年7月至2016年6月于长沙爱尔眼科医院进行屈光检查的245例 儿童,测量其眼轴长度(AL)、角膜曲率(Km)及前房深度(ACD),行睫状肌麻痹检影验光并计算晶 状体屈光力(LP)。分析静态屈光度(SE)与屈光参数的相关性并建立回归模型。②验证回归模型:另 随机选取2016年7—12月于长沙爱尔眼科医院进行屈光检查的43例儿童,测量上述屈光参数,行睫 状肌麻痹检影验光(SE实测),计算LP和静态屈光度(SE估算),通过Bland-Altman分析比较SE实测与SE估算 的一致性。结果:①建立回归模型:SE与AL、Km及LP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95、-0.83和-0.62 (均P<0.001);其回归模型为SE=110.56-2.51×AL-0.97×Km-0.44×LP(R2 =0.95,F=2534.52, P<0.001)。②验证回归模型:SE实测与SE估算存在明显相关性(r=0.97,P<0.001),95%一致性界限范围 为-1.00~0.63 D,平均误差为-0.19 D(95%可信区间:-0.28~-0.10 D),81.40%的点落在临床可接 受范围内(-0.55~0.55 D)。结论:AL是屈光度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其次是角膜曲率和晶状体屈光力; 屈光度回归模型可较准确估算3~12岁儿童的静态屈光度。

2020 Vol. 22 (1): 58-63 [摘要] ( 428 ) [HTML 1KB] [PDF 891KB] ( 2650 )
64 肖盼1 杨代慧2 黄正如1 邢茜1 陶建军1 孟逸芳1 李健1 陆炯1
预置标记线在泪道内窥镜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应用预置标记线在泪道内窥镜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评估其对手术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15年6月至2018年12月在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泪道阻塞患者60例 (60眼)进行泪道内窥镜手术,按患者住院号的单双号分为2组,单号作为对照组术中不预置标记线, 即传统方法治疗;双号作为观察组,即先预置标记线。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术中泪道黏膜损伤、出 血、穿孔(假道)、眼睑水肿及术后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采用χ2 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观察组术中可清晰地观察预置标记线的数量,结合泪道解剖学特征来判断泪道内窥镜探头所处位置, 如泪道内窥镜下显示1根标记线提示在泪小管内;显示2根标记线汇聚处提示在泪总管内;显示2根 标记线并且操作空间增大提示在泪囊内;显示2根标记线,可见黏膜皱襞提示在鼻泪管内。观察组 术中泪道黏膜损伤发生率(16%)、术中出血发生率(13%)和眼睑水肿发生率(10%)明显低于对照组 (分别为52%、52%、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8.543,P=0.003;χ2 =8.718,P=0.003;χ2 =4.069, P=0.044);而术中穿孔(假道)对照组中发生了1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001,P=0.973)。术 后组间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1.898,P=0.168)。2组中所有患者术中、术后出血量均为少 量,术中注水后不影响操作,术后少许出血者2 d内均能自行止血。结论:泪道内窥镜手术中应用预 置标记线能更好地操控内窥镜检查及手术,能准确定位操作所处的位置,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020 Vol. 22 (1): 64-68 [摘要] ( 357 ) [HTML 1KB] [PDF 1360KB] ( 2315 )
综述
72 张晨晨 李佳 牛灵芝 王远萍 郑雅娟
微重力环境引起宇航员眼部改变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宇航员进入微重力环境后可出现一系列眼部改变,这些改变若得不到及时干预或治疗,将导致宇航 员出现长期或永久的视力损害,不仅影响飞行任务的执行,还威胁宇航员的人身安全。尽管目前宇 航员出现这些眼部改变的确切机制尚不明确,但相关研究已发现,宇航员进入微重力环境后会出现 颅内压升高、神经系统改变、生化改变及淋巴、静脉系统循环障碍,这些可能都参与了疾病的发生 与发展。现归纳国内外近50年来关于宇航员进入微重力环境后出现的眼部改变及其可能的发生机制, 以期寻找针对这些眼部改变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为宇航员筛查、训练及防治工作提供相关理论支持。

2020 Vol. 22 (1): 72-77 [摘要] ( 352 ) [HTML 1KB] [PDF 696KB] ( 2507 )
  编辑部公告
更多...  
  相关下载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版权所有 @ 2013 - 2014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地址:浙江省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温州医科大学图书馆A413室 邮编:325035
电话:86-577-86699366 传真:86-577-86699366 Email:zhysgx@vip.126.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总访问量:

浙ICP备12004924号-1
 浙公网安备 330302020018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