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在线投稿
在线审稿
Email Alert
RSS
 
本期速递
过刊目次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投稿须知
写作指导
投稿介绍信
调查问卷
 
我刊沿革
总编寄语
专家介绍
引文报告
高被引文献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2011年 13卷 1期
刊出日期:2011-01-25

专家述评
专题论著
论 著
临床研究
病例报告
综 述
   
专家述评
1 陈跃国
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飞秒激光定制薄角膜瓣技术、改良表层切削技术、波阵面像差与角膜地形图引导技术、眼球定位及联机跟踪技术,以及老视补偿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广泛应用,未来5~10年,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仍将是屈光手术的主流.术前筛选出亚临床圆锥角膜,是预防屈光手术后角膜扩张及继发性圆锥角膜的关键.为保持角膜生物力学的完整性和更好的视觉质量,可选择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治超高度近视.

2011 Vol. 13 (1): 1-3 [摘要] ( 324 ) [HTML 1KB] [PDF 234KB] ( 2438 )
专题论著
4 田磊,周跃华,王宁利,张青蔚
IntraLase FS60和Femto LDV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的特点

目的 探讨应用IntraLase FS60飞秒激光和Femto LDV飞秒激光制作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蘑镶术(LASIK)角膜瓣的特点.方法 前瞻性对照研究.拟行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60例(120眼),根据角膜瓣制作方法不同分为两组,IntraLase FS60飞秒激光和Femto LDV飞秒激光组,每组各30例(60眼).两组均制作预计110 μm厚度的角膜瓣.术前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检查并记录相关资料,包括年龄、屈光度、角膜曲率、角膜厚度等.术后1周,应用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Visante OCT)分别测量每个角膜上0°、45°、90°和135°四条经线所在截面上特定5个点的角膜瓣厚度,并对每个角膜瓣上20个测量点的瓣厚度进行对比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角膜瓣的重现性、规整性和精确性.结果 角膜瓣重现性:术后1周,IntraLase FS60组和Femto LDV组中央区角膜瓣厚度均值分别为(111.2±3.3)μm和(108.1±3.0)μm,全角膜瓣厚度为(110.8±2.3)μm和(109.0±2.2)μm,变异范围为(22.0±6.6)μm和(23.7±5.8)μm,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角膜瓣均一性和规整性:两组角膜瓣厚度的均值均匀分散在预计值110 μm周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IntraLase FS60组中央、旁中央、周边区域的角膜瓣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213,P=0.300);Femto LDV组中央和周边区域角膜瓣厚度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F=3.925,P=0.021),其他区域角膜瓣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中各自双眼鼻侧和颞侧角膜瓣厚度对比,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角膜上四条经线所在截面的平均角膜瓣厚度差异也无明显统计学意义.角膜瓣精确性:角膜上每个对应点的角膜瓣厚度与预计值110 μm差值的最大均值,IntraLase FS60组为6.2μm,Femto LDV组为6.7 μm.两组中与预计值差值≤5 μm的测量点,IntraLase FS60组有694个(占57.83%),Femto LDV组有646个(占53.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飞秒激光制作LASIK角膜瓣,具有较好的重现性和较高的精确性,角膜瓣形态均一、规整.IntraLase FS60飞秒激光和Femto LDV飞秒激光制作的角膜瓣形态特点相似.

2011 Vol. 13 (1): 4-8 [摘要] ( 346 ) [HTML 1KB] [PDF 435KB] ( 2509 )
9 翟国光,邱岩,白华,李耀宇
光亮度变化对虹膜定位波前引导LASIK手术的影响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中光线亮度改变对眼球旋转角度和瞳孔中心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LASIK患者140例(268眼),术中通过调整激光机灯光亮度,以虹膜定位技术(VisxStar-S4-IR)分别测出高亮度和低亮度下眼球的旋转角度、瞳孔大小、瞳孔直径及瞳孔中心位置,并进行比较分析.在与基础眼位相比及亮度变化之间,眼球旋转方向在两眼的差异采用卡方检验;眼球旋转角度、瞳孔直径改变在两种亮度状态下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灯光亮度改变后,268眼中有259眼(占96.6%)发生了眼球旋转,而且主要为外旋(180眼,69.5%),其中有26眼(占10.0%)眼球旋转方向发生改变.大部分眼(247眼,占95.4%)旋转角度≤2°,且与基础眼位比较,右眼与左眼低亮度下的旋转角度大于高亮度(t=2.375、2.146,P均<0.05).在高亮度和低亮度下,患眼瞳孔直径分别为2.00~4.10 mm和2.40~5.80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l,P<0.05).在高亮度和低亮度下,与术前检查结果相比,约2/3眼的瞳孔中心均向鼻上方偏移,但两种光亮度之间瞳孔中心的偏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准分子激光屈光手术中,亮度的改变会引起眼球旋转和瞳孔中心位置的改变,从而影响手术矫正的准确性.

2011 Vol. 13 (1): 9-12 [摘要] ( 307 ) [HTML 1KB] [PDF 303KB] ( 2485 )
13 刘磊,王渝龙,栗静,徐曼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后主导眼改变及其影响的研究

目的 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主导眼分布特点及其影响.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行LASIK的近视患者190例(380眼),按屈光参差度数及主导眼眼别分为3组:A组,两眼等效球镜度差异<1.75 D,共154例;B组,两眼等效球镜差异≥1.75 D,且主导眼为近视度数较高眼,共19例;C组,两眼等效球镜差异≥1.75 D,且主导眼为近视度数较低眼,共17例.术前和术后1个月分别检查裸眼视力、屈光度及确定主导眼(卡洞法),术后1个月接受远、近视觉满意度问卷调查.组间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LASIK术前右眼为主导眼125例(65.8%),左眼65例(34.2%);术后右眼为主导眼92例(48.4%),左眼98例(51.6%).59例(31.1%)患者在术后发生主导眼转变.B组患者中主导眼转变率(47%)高于A组(29%)和C组(29%)(x2=5.38,P<0.05).屈光参差患者术前主导眼与非主导眼等效球镜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主导眼的等效球镜度为(-0.29±0.89)D,较非主导眼[(-0.42±0.91)D]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2.448,P=0.015).主导眼改变和未改变患者的远、近视觉满意度分别为2.33、2.40和3.62、3.9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LASIK术后存在主导眼的改变,即关键期后,眼优势具有可塑性,尤其在术前有屈光参差且主导眼为近视度数较高眼的患者中发生率更高.术后非主导眼较主导眼更偏近视.但主导眼改变与否对术后视觉满意度无显著影响.

2011 Vol. 13 (1): 13-16 [摘要] ( 332 ) [HTML 1KB] [PDF 334KB] ( 2438 )
17 樊容,邸玉兰,邱岩,翟国光,屈哲,李耀宇
LASIK手术偏心切削病例的分析

目的 分析因传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和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波前引导LASIK)偏心切削引发视觉质量下降的病例中,其高阶像差分布特征和偏心切削程度的评价.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初次LASIK术后(包括传统LASIK和波前引导LASIK)出现重影和星芒等视觉症状的患者40例(48眼),术后复诊3个月以上[复诊期限:波前引导组平均为9个月(4至26个月),传统组平均为24个月(5个月至6年)],屈光度稳定在±1.00 D以内者,除外过矫、欠矫和眼表及眼内疾患导致的视力下降,行WaveScan(3.62版)波前像差仪检查.本研究选取了这部分患者中初次LASIK术后主导像差为彗差(垂直彗差或水平彗差)的26例(28眼),分析检测所得高阶像差结果,并测定术中偏心的切削中心相对瞳孔中心在水平方向(X轴)、垂直方向(Y轴)和矢量的偏移.将波前像差引导LASIK组的术前与术后结果采用配对t检验或者配对秩和检验进行比较;波前像差引导LASIK组术后与传统LASIK组术后结果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者独立样本秩和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波前引导组的总高阶像差均方根值(RMS)由(0.425±0.192)μm增加至术后的(1.262±0.590)μm,增加了1.96倍.总彗差RMS值由(0.190±0.114)μm增加至术后的(0.686±0.315)μm,增加了 2.61倍.水平彗差RMS值由(0.118±0.061)μm增加至术后的(0.257±0.237)μm,增加了1.17倍;垂直彗差RMS值由(0.130±0.122)μm增加至术后的(0.587±0.329)μm,增加了3.51倍.初次LASIK术后的水平彗差明显小于垂直彗差(Z=-2.803,P=0.004).传统组的总高阶像差、总慧差与波前引导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总慧差占总高阶像差的比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48,P=0.007).偏心切削量水平方向(X轴)位移右眼为(0.65±0.38)mm,左眼为(0.90±0.35)mm;垂直方向(Y轴)位移右眼为(0.80±0.30)mm,左眼为(0.53±0.34)mm;矢量位移右眼为(1.11±0.25)mm,左眼为(1.13±0.22)mm.全部28眼矢量位移均>0.5 mm,71%的患眼切削中心偏移瞳孔中心的距离>1.0 mm,矢量位移程度是LASIK术后无视觉症状人群的2.02倍.右眼在垂直方向(Y轴)的位移大于左眼(t=2.157,P=0.040)结论由于偏心切削引发的LASIK术后视觉质量下降病例中,高阶像差和总彗差明显增加,垂直彗差增加大于水平彗差;其偏心切削的程度属于中度和重度偏移.因此,偏心切削是LASIK术后视觉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2011 Vol. 13 (1): 17-22 [摘要] ( 344 ) [HTML 1KB] [PDF 289KB] ( 2544 )
23 林伟文
论数字眼视光学的方法和意义

利用数字化技术的优势,结合一些成熟的数理理论(如传递函数、积分变换等)和信息学的新技术(如机器视觉、数据挖掘、数字三维模型等),对眼视光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的研究方法、手段进行提升和改进,使之更加定量化、模型化、数字化,从而可以取得一些新的成果和突破.

2011 Vol. 13 (1): 23-26 [摘要] ( 361 ) [HTML 1KB] [PDF 447KB] ( 2505 )
27 木霄挺,王晓幸,王勤美,周骅,陈达
眼科医院门诊预约系统的研发和数据挖掘研究

目的 设计开发眼科医院门诊预约系统应用于眼科专科医院,并基于该系统数据库进行初步的数据挖掘研究.方法 采用windows通讯基础(WCF)多层架构,使用Visual Studio 2008作为开发工具,SQL Server 2005作为后台数据库开发门诊预约系统,使用Microsoft SQL Server Analysis Services作为数据挖掘工具对系统应用后产生的数据进行数据挖掘研究.结果 开发完成的眼科医院门诊预约系统包括医院预约网站、整合于医院信息系统的预约管理客户端和医生工作站的预约端3部分.经过对系统数据库的数据挖掘发现,影响门诊预约率的最主要因素是医生职称.结论 该系统实现了眼科医院门诊的电话预约、网络预约和院内预约3种预约模式的功能需求,优化了预约流程,提高了预约管理的质量和效率.通过数据挖掘得出的结果可以辅助医院管理者做出门诊预约管理上的决策.

2011 Vol. 13 (1): 27-30 [摘要] ( 393 ) [HTML 1KB] [PDF 323KB] ( 2431 )
31 赵炜,王雨生
中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登记网的建设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近年来在我国逐渐受到关注,成为研究热点.但由于民众欠缺相关知识及专业技术人员的匮乏,致使我国ROP的防治处于初级阶段,亟待ROP知识的普及以及专业防治的开展."中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登记网"的建设,旨在加强ROP的科普宣传和医务工作者的专业培训,建立国内的ROP病历注册登记制度及ROP数据库,为国内的ROP研究提供帮助.

2011 Vol. 13 (1): 31-33 [摘要] ( 334 ) [HTML 1KB] [PDF 248KB] ( 2496 )
34 陈如利,王若洁,王波,施明光
正切曲率半径对高度近视眼角膜表面Q值计算及特性分析

目的 研究高度近视患者角膜前表面水平方向的非球面特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使用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仪采集38例高度近视患者右眼角膜地形图并导出角膜前表面正切图中的数据(θ,Ft,R),利用线性回归拟合法及坐标旋转技术,以正切曲率半径计算得到角膜前表面360条半子午线截痕的Q值,对水平主子午线上下45°范围数据进行研究.取研究范围内间隔15°的半子午线Q值(鼻侧315°、330°、345°、0°、15°、30°、45°,颞侧135°、150°、165°、180°、195°、210°、225°,总共14条半子午线的Q值).将研究范围划分为间隔15°的区间(鼻侧315°~329°、330°~344°、345°~359°、1°~15°、16°~30°、31°~45°,颞侧135°~149°、150°~164°、165°~179°、181°~195°、196°~210°、211°~225°,总共12个区间),并分别计算出每个区间的Q均值.将研究对象按等效球镜度数分成高度近视组(-6.00~-9.00 D,26例)、超高度近视组(-9.00 D以上,12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 水平方向所取半子午线的Q值分别是:鼻侧315°为-0.17±0.05,330°为-0.22±0.06,345°为-0.30±0.09,0°为-0.36±0.08,15°为-0.37±0.10,30°为-0.32±0.09,45°为-0.26±0.10;颞侧135°为-0.26±0.11,150°为-0.34±0.12,165°为-0.36±0.12,180°为-0.38±0.12,195°为-0.41±0.12,210°为-0.40±0.10,225°为-0.36±0.11.水平方向所分区间的Q均值分别是:鼻侧315°~329°为-0.19±0.05,330°~344°为-0.26±0.08,345°~359°为-0.33±0.09,0°为-0.36±0.08,1°~15°为-0.37±0.08,16°~30°为-0.34±0.09,31°~45°为-0.30±0.10;颞侧135°~149°为-0.30±0.11,150°~164°为-0.35±0.11,165°~179°为-0.37±0.12,180°为-0.38±0.12,181°~195°为-0.40±0.11,196°~210°为-0.41±0.11,211°~225°为-0.38±0.11.Q值的区间(水平主子午线上下15°)均值,高度近视组:鼻侧为-0.34±0.09,颞侧为-0.35±0.12;超高度近视组:鼻侧为-0.31±0.08,颞侧为-0.34±0.13,两组间鼻侧(t=--1.058,P=0.297)、颢侧(t=-0.162,P=0.87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角膜前表面水平方向为长椭球面,即从中央到周边逐渐趋于平坦.且自水平主子午线向斜向子午线方向延伸时,这种趋于平坦的趋势逐渐减弱.屈光度对非球面特性的影响较小.

2011 Vol. 13 (1): 34-38 [摘要] ( 379 ) [HTML 1KB] [PDF 351KB] ( 2439 )
论 著
39 戎慧丰,赵青,颜华,刘贵培,刘源,刘文广
神经生长因子对兔角膜板层移植术后神经再生的作用

目的 探讨负载神经生长因子(NGF)的重组人Ⅲ型胶原(RHC-Ⅲ)移植入兔眼角膜后,对角膜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 实验研究.16只中国大耳白兔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8只,右眼为手术眼.A组兔角膜前板层植入负载5 ng/mg NGF的RHC-Ⅲ,B组植入不含NGF的RHC-Ⅲ.术后2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每组随机取1只兔眼做角膜神经氯化金染色,光镜下观察角膜神经的修复情况,并对各时间点角膜上皮及浅基质层的神经纤维进行计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A、B两组间各时间点的神经纤维数量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2周,两组即可观察到上皮及浅基质层有新生的神经纤维;术后1个月,A组浅基质层已可见到少量新生的神经纤维相互连成网状;术后3个月,两组新生神经纤维数量明显增多,均可见到网络结构以及较多侧枝形成;术后6个月,A组新生神经纤维数量明显多于B组,且结构更为完善,但两组部分神经断端没有神经再生.A组术后2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新生神经纤维数量分别为(6.80±0.84)、(11.80±1.10)、(25.20±1.30)、(42.40±1.82)根/100倍光镜视野;B组分别为(3.00±0.71)、(5.80±0.84)、(13.20±0.84)、(26.60±1.14)根/100倍光镜视野;A组各时间点新生神经纤维数量明显高于B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76、9.73、17.32、16.47,P均<0.01).结论 NGF可以明显促进兔角膜板层移植术后的神经修复.

2011 Vol. 13 (1): 39-42 [摘要] ( 326 ) [HTML 1KB] [PDF 533KB] ( 2183 )
43 戴敏,夏晓波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GLAST蛋白表达及功能的调控

目的 研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L-谷氨酸/L-天门冬氨酸转运体(GLAST)蛋白表达及功能的调控作用.方法 实验研究.取出生3~7 d的新生昆明小鼠视网膜组织进行Müller细胞培养,取传代后第3代Müller细胞进行后续试验.实验分为BDNF干预组和空白对照组:BDNF干预组小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分别加入50、75、100、125和150 ng/ml的BDNF培养24 h:空白对照组培养的Müller细胞不加BDNF.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Müller细胞GLAST蛋白的表达.采用L-[3,4-H3]-谷氨酸检测100 ng/ml的BDNF干预组与空白对照组Müller细胞对谷氨酸的摄取功能的差异.对各组视网膜Müller细胞GLAST蛋白表达水平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100ng/ml的BDNF干预组与空白对照组对谷氨酸摄取量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GLAST蛋白的相对表达量为0.151±0.025,50、75、100、125和150 ng/ml的BDNF干预组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331±0.076、0.413±0.110、0.497±0.080、0.411±0.072、0.319±0.084,不同浓度的BDNF均能上调GLAST蛋白的表达水平(F=6.793,P=0.003).当BDNF浓度为100 ng/ml时,CLAST蛋白表达量最大.100 ng/ml的BDNF组与空白对照组对谷氨酸的摄取量分别为(81 213±5982)和(68 743±2688)cpm/(mg·ml),100 ng/ml的BDNF组能够增加Müller细胞对谷氨酸的摄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62,P=0.023).结论 BDNF能够上调GLAST蛋白的表达,并增加细胞对谷氨酸的摄取.

2011 Vol. 13 (1): 43-46 [摘要] ( 324 ) [HTML 1KB] [PDF 358KB] ( 2357 )
47 张钰,陈跃国,夏英杰
准分子激光角膜表层切削术矫治疑似圆锥角膜的长期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及机械法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Epi-LASIK)矫治疑似圆锥角膜引起的近视及散光的长期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方法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疑似圆锥角膜患者38例(55眼),年龄19~44岁,男7例,女31例.近视度-3.25~-7.75 D,平均(-5.54±2.18)D;散光度0~3 D,平均(0.80±0.75)D;中央角膜厚度479~605μm,平均(541.8±30.0)μm.角膜地形图均提示1期圆锥角膜,近视及散光度、角膜地形图形态稳定至少2年.55眼均成功接受了LASEK(38眼)或Epi-LASIK(17眼).术后6个月及2年以上(2~5年)随访,检查患者的视力、屈光度及角膜地形图.对手术前后的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正态分布)或Wilcoxon Signed Ranks检验(非正态分布).结果 术后2年以上,48眼(87.3%)的裸眼视力≥1.0,有效指数为1.002;51眼(92.7%)的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不变或提高,仅4眼(7.3%)下降1行,安全指数为1.053;等效球镜度为(-0.11±0.45)D,在±0.50 D范围内为49眼(89.1%),在±1.00 D范围内为53眼(96.4%);近视度和散光度分别为(-0.01±0.45)D和(0.25±0.33)D.术后2年以上的近视及散光度与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以上的角膜地形图圆锥角膜指数KI值为1.02±0.04,较术前(1.08±0.01)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098,P<0.01).随访期间未见明显haze及圆锥角膜进展.结论 疑似圆锥角膜患者的年龄、近视屈光度、角膜厚度及屈光度和角膜地形图的稳定性是其能否接受LASEK或Epi-LASIK治疗的关键.LASEK和Epi-LASIK对于矫治屈光及角膜地形图形态稳定的疑似圆锥角膜的近视及散光,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更长期的安全性有待于进一步的观察.

2011 Vol. 13 (1): 47-50 [摘要] ( 351 ) [HTML 1KB] [PDF 284KB] ( 2570 )
51 梁勇,鲍永珍,任泽钦,李立新,胡亦文,黎晓新
Pentacam前房分析仪测量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YAG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前后前房形态参数的对比研究

目的 应用Pentacam三维前房分析仪,测量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YAG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前、后前房形态参数变化,寻找以该检测方法评价前房形态变化的敏感指标.方法 前瞻性对照研究.早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患者47例(47眼),其中急性PACG患者21例,慢性PACG患者26例,行YAG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术前及术后2周分别行Pentacam三维前房分析仪检查,观察前房形态变化并分析术前、术后前房形态参数,即中央前房深度、前房容积及前房夹角的变化;同时比较急性PACG与慢性PACG以及用药与未用药组激光后前房形态参数变化.激光前、后眼前段参数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激光后两组前房形态参数变化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PACG患者激光术前中央前房深度为(1.84±0.31)mm,前房容积为(65.04±20.68)mm3,前房夹角为(25.44±6.38)°;激光术后中央前房深度为(1.89±0.28)mm,前房容积为(92.19±21.07)mm3,前房夹角为(23.86±5.96)°;术后中央前房深度、前房容积较术前变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0,P=0.003;t=-17.02,P=0.000),前房夹角无明显改变(t=1.91,P=0.060).激光后,急性PACG患者前房容积增加值为(29.76±10.84)mm3,慢性PACG患者为(23.31±10.07)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P=0.040).随访1年以上,未用药眼压保持稳定者激光后前房容积增加值为(31.93±11.99)mm,经用药而使眼压保持稳定者为(18.71±7.06)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7,P=0.005).结论 YAG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可改善PACG患者的浅前房状态,前房容积与中央前房深度是应用Pentacam三维前房分析仪衡量前房形态变化的较敏感的参数.急性PACG患者激光后前房容积增加值较慢性PACG患者大,未用药眼压保持稳定的患者激光后前房容积增加值较经用药患者大.

2011 Vol. 13 (1): 51-54 [摘要] ( 274 ) [HTML 1KB] [PDF 296KB] ( 2576 )
55 宫贤惠,赵云娥,郑景伟
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前表面波前像差的改变

目的 比较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透明角膜切口位置对角膜前表面波前像差和散光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07年8月至2008年1月期间因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行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患者46例(62眼),根据透明角膜切口位置的选择分为两组:在最大角膜屈光度子午线方位做透明角膜切口的为试验组,24例(32眼);不论散光轴向在哪个方位均做上方11点方位透明角膜切口的为对照组,22例(30眼).在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行医学验光及角膜地形图检查,对视力、散光、像差等数据行重复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在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3个时间点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l周、1个月和3个月角膜散光量明显小于术前(P<0.05).试验组术后1周5.0 mm及6.0 mm角膜分析直径的前表面球差与术前相比明显变小(P<0.05);术后1个月,4.0 mm、5.0 mm及6.0 mm角膜分析直径的前表面总高阶像差、彗差及三叶草像差,5.0 mm及6.0 mm角膜分析直径的前表面球差与术后1周相比明显变大(P<0.05);术后3个月,4.0 mm、5.0 mm及6.0 mm角膜分析直径的角膜前表面三叶草像差与术后1个月相比明显变小(P<0.05).在4.0 mm、5.0 mm及6.0 mm角膜分析直径,试验组术后1个月角膜前表面彗差轴向、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三叶草像差轴向,对照组术后3个月彗差轴向、术后1个月及3个月三叶草像差轴向与术前相比,均明显向角膜切口方位旋转(P<0.05).结论 按最大角膜屈光度子午线方位做透明角膜切口可以减少角膜散光.早期角膜前表面球差变小,3个月时,各项高阶像差均恢复至术前水平,但彗差和三叶草像差轴向向切口方向旋转.

2011 Vol. 13 (1): 55-59 [摘要] ( 409 ) [HTML 1KB] [PDF 521KB] ( 11009 )
60 吴晓明,由彩云,黄钰森
无灌注25-G玻璃体手术系统在白内障超声乳化玻璃体脱出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无灌注25-G玻璃体手术系统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中处理玻璃体脱出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山东省眼科研究所2007年9月至2009年9月期间收治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后囊膜破裂的病例18例(18眼),其中年龄相关性白内障13例,糖尿病性白内障2例,并发性白内障3例,年龄41~86岁,平均(64.8±11.6)岁.所有患者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术中发现后囊膜破裂、玻璃体脱出后,即以无灌注25-G玻璃体切除头通过透明角膜切口进入前房,切除残余晶状体皮质和脱出玻璃体.25-G玻璃体手术系统设置最快玻切频率为1500次/min,负压吸引为250 mmHg.人工晶状体(IOL)通过原角膜切口植入晶状体囊袋内或睫状沟,术后予以药物抗炎治疗.术后随访3~13个月,平均4个月.患者均于术前及术后1、3、7 d进行相关眼科检查,记录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和术后并发症.结果 应用25-G玻璃体手术系统过程中,患者前房稳定,无前房消失和眼球塌陷情况发生.所有病例均一期植入了IOL.患者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有14例(77.8%)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5,仅2例眼底病变患者及2例高度近视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0.5.术后第1天,角膜水肿10例(55.6%),至术后第7天角膜均恢复透明.4例(22.2%)术后发生一过性高眼压,予前房放液或药物治疗后恢复正常.随访期间无继发性青光眼、黄斑囊样水肿、角膜内皮失代偿、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无灌注25-G玻璃体手术系统处理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玻璃体脱出的方法安全、有效,术后炎症反应轻,恢复快.

2011 Vol. 13 (1): 60-63 [摘要] ( 316 ) [HTML 1KB] [PDF 319KB] ( 2304 )
临床研究
64 邓国华,周建强,周栋,孙倬
Artisan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在无晶状体眼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Artisan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IOL)在无晶状体眼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2008年1月到2010年5月间行Artisan IOL植入术且临床资料完整的无晶状体眼患者46例(46眼),年龄为21~56岁,平均(32.8±5.2)岁,其中男28例,女18例.所有患者均在神经阻滞麻醉下行Artisan前房虹膜固定型IOL植入,术后随访3~10个月.对手术所需时长、患者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手术源性散光、瞳孔散大直径、角膜内皮计数和术后并发症等指标进行分析,对手术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估.手术前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和眼压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植入Artisan IOL所需手术时间平均为(19.8±6.6)min.患者裸眼视力均较术前有明显提高(0.49±0.23 vs1.21±0.22),与目标屈光状态的差值平均为0.27 D;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差异,手术源性散光为1.45 D.植入IOL后瞳孔直径最大可散至6.77 mm;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为3.6%.术后出现一过性高眼压的有4眼(8.7%);虹膜萎缩有3眼(6.5%);IOL脱位1眼(2.2%).结论 Artisan虹膜固定型IOL在无晶状体眼治疗中具有较好的疗效和较高的安全性,是无晶状体眼患者理想的IOL选择之一.

2011 Vol. 13 (1): 64-66 [摘要] ( 289 ) [HTML 1KB] [PDF 348KB] ( 2216 )
67 侯豹可,魏世辉,贾烈曦
伴有眼部症状的淋巴细胞性垂体炎九例分析

目的 分析有眼部症状的淋巴细胞性垂体炎(LyH)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近10年(1998-2008)内确诊的LyH患者资料,对其年龄、性别、眼部症状及内科症状等特点进行分析.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独立样本校正x2检验分别对年龄和性别进行分析.结果 共有34例LyH患者入选,年龄为13~71岁,平均(41.1±13.9)岁,男10例,女24例.其中有眼部症状者9例(占26.5%),年龄为22~59岁,平均(44.9±12.8)岁,男5例,女4例.LyH患者的眼部症状与体征主要有:复视(6例),眼睑肿胀(4例),视力下降、视野缺损、上睑下垂、眶周疼痛、眼干涩(各2例);其主要眼外症状为:多饮多尿(22例)、头痛(7例)、闭经溢乳(7例)、听觉系统损害(2例).伴有眼部症状的9例LyH患者与总体LyH患者的年龄分布没有明显差异(t=0.961,P=0.704).在性别分布上,总体患者以及无眼部症状患者中均以女性多见(x2=4.03、9.00,P<0.05),而伴眼部症状者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LyH患者可伴有多种眼部症状,以复视、眼睑肿胀多见;伴有眼部症状LyH患者与不伴有眼部症状患者的年龄没有差异,但伴有眼部症状患者无性别差异,而不伴有眼部症状及整体LyH患者以女性多见.

2011 Vol. 13 (1): 67-69 [摘要] ( 290 ) [HTML 1KB] [PDF 348KB] ( 2350 )
病例报告
70 王培锋,李战,殷纳新
RetCamⅡ早期诊断视网膜母细胞瘤二例

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是婴幼儿眼病中性质最严重、危害性最大的一种恶性肿瘤,其早期症状常易被忽视,大多数是在出现白瞳症等并发症时才发现.本院在使用RetCam Ⅱ进行新生儿眼底筛查时发现了2例RB,现报告如下.

2011 Vol. 13 (1): 70-70 [摘要] ( 289 ) [HTML 1KB] [PDF 132KB] ( 2312 )
综 述
71 余旸,吕勇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手术后人工晶状体度数的计算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手术后,患者发生白内障需行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时,按常规方法计算人工晶状体屈光度往往会在术后产生远视,而这样的误差主要来源于角膜屈光力的测算误差和计算公式的误差,另外还有眼轴长度测量和有效人工晶状体位置计算的准确性降低这两个方面的原因.因此,对于曾行角膜屈光手术的白内障患者,术前运用适当的方法准确估算角膜屈光力,并选择合适的人工晶状体计算公式,可以减少屈光误差.

2011 Vol. 13 (1): 71-75 [摘要] ( 282 ) [HTML 1KB] [PDF 421KB] ( 2695 )
76 李蓉,王雨生
远程医疗用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防治的意义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儿童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防治策略已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其管理体系方面尚存在许多限制.作为一种新兴技术,远程医疗对于提高ROP防治效率和管理质量具有较大潜力,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本综述对远程医疗用于ROP防治的必要性、可行性、优势及目前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特别强调了远程医疗用于ROP防治具有准确性高、可靠性高、效率高、性价比高的优势,具有广泛应用的前景.

2011 Vol. 13 (1): 76-80 [摘要] ( 284 ) [HTML 1KB] [PDF 440KB] ( 2578 )
  编辑部公告
更多...  
  相关下载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版权所有 @ 2013 - 2014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地址:浙江省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温州医科大学图书馆A413室 邮编:325035
电话:86-577-86699366 传真:86-577-86699366 Email:zhysgx@vip.126.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总访问量:

浙ICP备12004924号-1
 浙公网安备 330302020018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