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在线投稿
在线审稿
Email Alert
RSS
 
本期速递
过刊目次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投稿须知
写作指导
投稿介绍信
调查问卷
 
我刊沿革
总编寄语
专家介绍
引文报告
高被引文献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2009年 11卷 5期
刊出日期:2009-05-25

专家述评
专题论著
论 著
临床研究
病例报告
综 述
   
专家述评
321 魏文斌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临床研究任重道远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由多种因素联合作用引起,目前缺乏有效治疗手段.治疗前视力可能是重要的预后因素.黄斑格栅光凝、眼内注射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TA)或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以及玻璃体手术是目前用于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主要方法 ,但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并发症.

2009 Vol. 11 (5): 321-324 [摘要] ( 476 ) [HTML 1KB] [PDF 413KB] ( 2654 )
专题论著
325 刘丽清,王雁,左彤,侯杰,杨晓燕,于金玲,李晶
LASIK手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目的 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的改变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对52例(102眼)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施行LASIK手术,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个月、第3个月应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栓测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变化.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之间两两比较应用配对t检验,角膜后表面高度及高度差与其他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手术后第1个月和第3个月,角膜后表面高度分别为(7.21±5.60)μm和(7.27±4.98)μm,与手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33,-4.745;P=0.000,0.000);术后第1个月和第3个月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79,p=0.859).术后第1个月和第3个月,角膜后表面前移量分别为(1.61±4.19)μm和(1.74±3.67)μm,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15,P=0.754).后表面高度变化分别与手术前屈光度、切削量、切削比、RBT、RBWCCT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LASIK手术后角膜后表面部分前移,但变化量微小.屈光度越高,切削量越多,RBT保留越少,角膜后表面向前膨隆的程度越大.随着时间的延长,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呈稳定趋势.

2009 Vol. 11 (5): 325-328 [摘要] ( 306 ) [HTML 1KB] [PDF 385KB] ( 2778 )
329 任茜,阴正勤,汪辉,胡春明,康玲,罗启惠
波前像差引导LASIK术后的早期对比敏感度

目的 观察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患者术后在100%(室内照明105LUX)、48.5%、10%、10%+眩光四种不同光照度下对比敏感度(contrast sensitivity,CS)的变化.方法 将73例(131眼)拟行LASIK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组(实验组)和标准LASIK组(对照组),分别检查100%、48.5%.、10%、10%+眩光四种不同光照度下患者术后第10天、第1个月、第3个月的对比敏感度,观察患者对比敏感度的变化.结果 在不同的光照度下,术后早期,标准LASIK和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均可对人眼的对比敏感度产生影响.在光线充足(100%)和中等暗度(48.5%)的条件下,渡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患者的对比敏感度主要在对比敏感度的中频区(6 c/d、12 c/d)优于标准LASIK(P<0.05);在光线暗淡(10%)和/或眩光(10%+眩光)的条件下,高阶像差主要影响低频和中频区(3 c/d、6 c/d),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的对比敏感度在低频区(3.0 c/d)明显高于常规LASIK组(P<0.05).结论 在光线充足的光照度下,标准和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患者视觉对比敏感度大致相同,低光照度下,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患者视觉对比敏感度优于标准LASIK患者.

2009 Vol. 11 (5): 329-332 [摘要] ( 280 ) [HTML 1KB] [PDF 459KB] ( 2637 )
333 唐卓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术前角膜厚度对术中角膜瓣厚度的影响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住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前角膜厚度对术中角膜瓣厚度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双眼LASIK手术的患者150例(300眼),按手术前角膜厚度分为四组:Ⅰ组36例,术前角膜厚度为(483.00±35.60)μm;Ⅱ组39例.术前角膜厚度为(516.00±36.33)μm;Ⅲ组36例,术前角膜厚度为(546.00±36.23)μm;Ⅳ组39例,术前角膜厚度为(579.00±37.30)μm.应用法国Moria M2显微角膜刀制作角膜瓣.预期制作角膜瓣厚度160μm,每位患者用同一角膜刀制作双眼角膜瓣,手术顺序为先右眼后左眼.由MICKOPACH200P+(Sonomed Inc.)超声测厚仪测量术前角膜厚度及术中激光切削前角膜瓣下基质厚度.角膜瓣厚度为术前角膜厚度减去术中激光切削前角膜瓣下基质厚度.对角膜瓣厚度进行统计学分析(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 ①角膜瓣厚度波动范围为79-186μm,平均为(138.05±21.37)μm,角膜瓣厚度与术前角膜厚度呈正相关(r=0.710,P<0.01).②角膜瓣厚度与法国Moria M2显微角膜刀制作角膜瓣标识值(160 μm)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t=116.60,P<0.01),角膜瓣厚度比标识值薄.结论 ①角膜厚度影响角膜瓣厚度变化,两者呈正相关,手术前角膜越厚,角膜瓣越厚. ②本研究所测得的角膜瓣厚度比预期值薄,角膜瓣厚度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2009 Vol. 11 (5): 333-336 [摘要] ( 261 ) [HTML 1KB] [PDF 390KB] ( 2549 )
337 夏江胜,房鑫鑫,余梅仙,陈军,赵广健
角膜塑型镜在LASIK术后的应用

目的 探索用角膜塑型镜技术矫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残留屈光不正的效果.方法 收集LASIK术后近视残留患者35例(52眼),入选标准:LASIK术前患眼的等效球镜度≤-5.50D,散光<-2.00 D[根据问诊和查阅之前病历(部分)所得],LASIK术后半年以上.其中17例(25眼)无提高裸眼视力要求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期间不做任何处理,定期复查.其余18例(27眼)有改善裸眼视力要求的患者为戴镜组,用角膜塑型镜试戴片进行配适,夜间配戴试镜片,白天取下,1周后和1个月复查,进行裸眼视力、残留屈光度数、角膜地形图及裂隙灯检查.对配戴角膜塑型镜前后结果 进行配对t检验.对两组间结果 采用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配戴角膜塑型镜前、1周后、1个月后戴镜组裸眼视力分别为4.76±0.12、4.97±0.12、4.98±0.14,戴镜后与戴镜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配戴角膜塑型镜前、1周后、1个月后的屈光度变化戴镜组为(-0.78士0.20)D、(-0.17±0.38)D、(-0.13±0.36)D,戴镜后与戴镜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叉(P<0.05);配戴角膜塑型镜前、1周后、1个月后角膜地形图平均曲率变化,戴镜组为(39.58±1.88)D、(38.52±1.60)D、(38_48±1.63)D,戴镜后与戴镜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区曲率变平坦,角膜得到重新塑型.结论 角膜塑型镜矫正准分子激光术后残留近视,短期内效果良好.

2009 Vol. 11 (5): 337-340 [摘要] ( 270 ) [HTML 1KB] [PDF 403KB] ( 2364 )
341 李新章,赵莉,韩有兰,马学仁,宋玉萍,宋吉珍,王菁
高海拔地区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矫正近视的临床特点

目的 研究在高海拔地区实施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矫正近视的临床特点和可预测性.方法 收集2005年5月~2007年3月在地处高原地区的青海红十字医院完成准分子激光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的患者484例(968眼).男273例(546眼),女211例(422眼).分析患者术后视力、症状、并发症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第1年100%术眼视力≥4.8.术后第1周球镜度为(-0.16±0.10)D,柱镜度为(-0.06±0.22)D.术中发生角膜瓣相关并发症共80眼(8.3%).术后第1个月545眼(53.2%)有干眼症状.结论 在高海拔地区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矫正近视具有极高的可预测性,提高裸眼视力效果显著.但由于高海拔地区气压低,干燥,紫外线及红外线辐射强,造成术中角膜瓣并发症及术后干眼症发生率较高,应引起屈光手术医师足够的重视,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并发症.

2009 Vol. 11 (5): 341-343 [摘要] ( 261 ) [HTML 1KB] [PDF 257KB] ( 2461 )
344 王宗华,黄秋闽,李耀宇,邱怀雨
近视LASIK术前倍频Nd:YAG激光预防性视网膜光凝的临床观察

目的 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前检查明确有视网膜变性和(或)裂孔的近视患者行预防性倍频Nd:YAG激光光凝,分析其临床效果.方法 LASIK术前行散瞳后详细的眼底检查,对有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高危变性和(或)伴有裂孔者72例(86眼)行倍频Nd:YAG激光光凝治疗.激光波长532 nm,光斑大小50~300μm,曝光时间0.2~0.25 s.功率100~300 mW.激光光凝后1个月,检查眼底周边激光光斑反应情况,并行常规LASIK手术.术后随访9~12个月,复查眼底、视力等情况.结果 行倍频Nd:YAG激光光凝1个月后,病变区周围激光光斑反应良好,无中心视力下降.LASIK术后1年,未发现视网膜变性加重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年后裸眼视力4.6~4.8者4眼,4.9~5.0者82眼.结论 LASIK术前视网膜变性及干孔的近视患者行预防性倍频Nd:YAG激光光凝是一种安全的方法 ,可有效地预防术后视网膜脱离的发生.

2009 Vol. 11 (5): 344-345 [摘要] ( 347 ) [HTML 1KB] [PDF 207KB] ( 2409 )
病例报告
336 李强,曹东,杨兴旺,高雪辉,郭乃银
眼毛囊异位症合并睑板腺囊肿1例

患者,男,44岁,陕西省宝鸡市人.因主诉"右眼发磨不适4年,疼痛伴视力下降2周",于2008年11月29日入院.患者4年前出现无明显原因的右眼发磨不适,无眼痛、眼胀等其他不适,视力无下降.在当地医院就诊,以"结膜炎"予以抗感染治疗(氧氟沙星眼液,4次/d;红霉素眼膏,1次/晚点眼;均用药2周),症状未完全消退,时有不适感,未再重视.

2009 Vol. 11 (5): 336-336 [摘要] ( 312 ) [HTML 1KB] [PDF 65KB] ( 2644 )
381 聂亚梅,周素君,刘波,余琼武
近视性弱视儿童配戴角膜塑型镜1例

角膜塑形镜(Ortho-K CL)是一种设计特殊的硬镜,通过镜片的"逆转几何"的设计.即镜片中央平坦周边陡的特殊设计,以机械压迫或按摩的方式,使角膜中央曲率半径变大,从而达到减少角膜屈光力的目的[1].我院从1999年开始进行角膜塑型镜的验配,2007年8月对第一例近视性弱视患者进行验配,现报告如下.

2009 Vol. 11 (5): 381-385 [摘要] ( 256 ) [HTML 1KB] [PDF 216KB] ( 2557 )
论 著
346 唐思梦,朱思泉,林东昕,张雪梅,王宁利,郝晓琳
晶状体蛋白βB1基因错义突变引起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白内障

目的 对河北汉族一个四代先天性核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白内障家系进行基因分析,了解此家系在候选基因上是否存在突变位点.方法 该家系22名成员(包括患者7人,非患者15人)知情同意进入本研究,并接受全面的眼部及全身检查,以排除白内障以及外眼部及全身疾患.该家系成员中患病者经眼部裂隙灯检查发现晶状体均为核性混浊.采集22名家系成员的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选择国内外已报道的与先天性核性白内障发生相关的7个候选基因(CRYBA3/A1、CRYBB1、CRYBB2、CRYGD、GJA3、CJA8和MIP),设计引物使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的片段覆盖候选基因外显子,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和序列分析,寻找突变位点.结果 发现编码晶状体蛋白Bb1的基因(CRTBB1)第4外显子一个等位基因的第457个碱基发生错义突变C>A.形成杂合子,导致其编码蛋白第129位氨基酸由丝氨酸(S)转变为精氨酸(R),其余外显子的碱基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的正常序列一致.结论 该家系的核性先天性白内障是由于CRYBB1基因外显子4的错义突变C>A引起.

2009 Vol. 11 (5): 346-349 [摘要] ( 355 ) [HTML 1KB] [PDF 408KB] ( 2547 )
350 邓志宏,谭佳,刘双珍,赵少贞,汪建涛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反义寡核苷酸对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眼的抑制作用

目的 观察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眼后极部视网膜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 receptor,IGF-1R)基因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以及IGF-1R反义寡核苷酸玻璃体腔注射对形觉剥夺性近视眼屈光度及眼轴长度的影响,探讨视网膜IGF-1R在实验性近视眼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3周龄的三色豚鼠64只,随机均分为8组(每组8只),A组:单眼遮盖7 d;B组:未遮盖7 d;C组:单眼遮盖14 d;D组:未遮盖14 d;E组:单眼遮盖14 d后去遮盖7 d;F组:未遮盖21 d;G组:单眼遮盖14 d+玻璃体腔注射40μg(20 μl)IGF-1R正义寡核苷酸;H组:单眼遮盖14 d+玻璃体腔注射40μg(20μl)IGF-1R反义寡核苷酸.检测各组的近视屈光度、眼轴长度以及后极部视网膜IGF-1R 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水平.结果 遮盖14 d后实验眼眼轴明显延长,形成近视,去遮盖7 d后,近视屈光度减低,眼轴增长减缓;随着遮盖时间的延长,后极部视网膜IGF-1R表达水平明显上调,去遮盖后,表达水平降低(P=0.000).形觉剥夺14 d后,IGF-1R正义寡核苷酸注射眼的眼轴长度、近视屈光度以及后极部视网膜IGF-1R表达水平与单纯遮盖组无显著差异(P=0.664,0.797,0.312,0.117);但IGF-1R反义寡核苷酸注射眼的近视屈光度显著减低,眼轴变短,后极部视网膜IGF-1R 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均明显下调(P=0.000).结论 形觉剥夺能上调豚鼠眼后极部视网膜IGF-1R的表达水平,去遮盖后,豚鼠近视屈光度减低,眼轴增长减缓,后极部视网膜IGF-1R的表达水平下调.利用反义寡核苷酸技术抑制视网膜IGF-1R基因的表达,可以抑制近视的发展.

2009 Vol. 11 (5): 350-353 [摘要] ( 322 ) [HTML 1KB] [PDF 390KB] ( 2585 )
354 郭晓枚,李斌,李伟力,赵雅丽
长期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患者停戴后角膜厚度的变化

目的 观察长期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soft contact lens,SCL)者摘镜后近期角膜中央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的变化,从而为准分子激光手术时机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应用超声角膜测厚仪,检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mtomileusis.LASIK)的前长期配戴SCL(5年以上)的患者75例(150眼),术前连续观察摘镜当天、摘镜后第3天、第1周、第2周和第1个月时的CCT.根据摘镜后第1周时的角膜地形图检查结果 分为两组:组Ⅰ为角膜地形图正常组,共41例(82眼);组Ⅱ为角膜地形图异常组,共34例(68眼).对数据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摘镜后不同时间的CCT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摘镜后不同时间,角膜厚度均值随摘镜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与摘镜后1个月时的CCT值相比,组Ⅰ在摘镜当天和摘镜第3天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71,t=2.956,P<0.01),但摘镜第1周时差异已无统计学意义(t=3.076,P>0.05).而组Ⅱ在摘镜2周内各时间点,CCT值与摘镜1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0.05).结论 长期持续配戴SCL者接受IASIK手术,可以参考摘镜后第1周时的角膜地形图结果 选择手术时机.角膜地形图正常者可在摘镜后第1~第2周时手术,根据1周后的CCT值计算角膜剩余基质床.角膜地形图异常者应延长观察时间.

2009 Vol. 11 (5): 354-356 [摘要] ( 291 ) [HTML 1KB] [PDF 314KB] ( 2486 )
357 黄芳,马蓉,宋慧洋
眼老化过程中的视网膜成像特征

目的 通过点扩散函数分析系统,研究不同年龄段正常人眼视网膜成像质量的表达特征.方法 按入选标准将健康人83例(103只健康眼)纳入到本实验中.研究对象年龄为18~87岁,平均(49.1±21.3)岁,等效球镜范围+0.75~2.25D,散光范围为0.25~1.00 D,裸眼或矫正视力均≥4.9.按年龄分成3组:40岁以下组29例(43眼),41~65岁组26例(27眼),66岁以上组28例(33眼).在标准条件下使用PSF-1000分析仪进行3 mm和5 mm入瞳的视网膜像质检测,并得出调制传递函数(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MTF)数据.实验结果 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在3 mm和5 mm入瞳时,40岁以下组的各空间频率的MTF值水平最高,66岁以上组最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0);随空间频率增加,各年龄组的MTF值逐渐下降,差异具有显著性(P均<0.01). ②3 mm入瞳的各空间频率MTF值均高于5 mm入瞳,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随着年龄的增加,视网膜成像质量在逐渐下降;在晚间瞳孔散大的情况下,视网膜像质会进一步下降,尤其在老年时会更加明显.

2009 Vol. 11 (5): 357-363 [摘要] ( 275 ) [HTML 1KB] [PDF 273KB] ( 2440 )
360 李雯霖,肖诗艺,王莉,刘喜花,何莉,王秀芝,张莉
白藜芦醇对氧诱导鼠视网膜B细胞白血病蛋白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白藜芦醇对高氧诱导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新生鼠视网膜B细胞白血病蛋白2(B-cell leukemia/lymphoma-2,bcl-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鼠龄为7 d的Sprague-Dawley(SD)鼠60只,分A组(正常对照组)、B组(给氧组)和C(实验组1)、D(实验组2)、E(实验组3)三个实验组,每组12只.A组幼鼠生活在正常氧环境中,B组、C组、D组和E组幼鼠置于氧分压为(75±2)%的氧环境中连续生活5d,建立高氧诱导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动物模型.C、D、E三个实验组分别予白藜芦醇10 mg(kg·d)、30 mg/(kg·d)、60 mg/(kg·d)灌胃给药,每天一次,连续5 d,所有幼鼠均于17 d鼠龄处死.应用Western-blot免疫印迹法分析检测鼠视网膜bcl-2的表达,并以计算机图像分析仪进行分析:用ELISA方法 检测鼠视网膜VEGF的表达.结果 与A组(正常对照组)比较,B组(给氧组)视网膜bcl-2和VEGF的表达是A组的4倍,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B组比较,C、D、E三个实验组视网膜bcl-2和VEGF的表达逐渐减弱,呈剂量依赖关系,不同浓度的白藜芦醇实验组之间存在显著性的差异(P<0.01),三种不同浓度(10 mg/kg、30 mg/kg、60 mg/kg)的白藜芦醇均显著抑制视网膜bcl-2和VEGF的表达,其抑制率分别为11.09%、38.05%、69.76%和3.42%、23.04%、43.69%.结论 白藜芦醇可显著抑制高氧诱导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新生鼠视网膜bcl-2和VEGF表达,可能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等视网膜新生血管疾病具有治疗作用.

2009 Vol. 11 (5): 360-363 [摘要] ( 327 ) [HTML 1KB] [PDF 379KB] ( 2278 )
364 张日平,孙丽霞,王贤,刘彩霞
三种仪器测量中央角膜厚度的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Pentacam眼前段分析仪、Orbscan-Ⅱ眼前节分析仪与A超角膜厚度测量仪三种仪器测量中央角膜厚度的差异.方法 126例(252眼)欲做准分子激光手术的近视患者分别用Pentacam眼前段分析仪、A超角膜测厚仪、Orbscan-Ⅱ三种仪器测量中央角膜厚度.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对不同方法 测量的结果 进行配对t检验,并作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三种仪器所测得中央角膜厚度测量结果 分别为:Pentacam(546.3±33.6)μm,Orbscan-Ⅱ(550.5±38.5)μm,A超角膜测厚仪(538.6±35.4)μm.三种检查仪测量结果 两两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叉(P=0.000),且有高度的相关性.A超角膜测厚仪比其他两种测量仪测量所得的中央角膜厚度要薄.再以A超角膜测厚仪测量的角膜厚度为基准把患者分为三组:<520 μm,≥520μm且<580μm,≥580μm,对三种仪器测量的结果 进一步对比分析.第一组角膜厚度<520 μm,71只眼,A超角膜测厚仪测量结果 比Pantacam和Orbscan-Ⅱ测量结果 要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而 Pentacaam与Orbscan-Ⅱ的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3).第二组角膜厚度≥520μm且<580 μm,154只眼,Orbscan-Ⅱ测量结果 比Pantacam 较厚,Pantacam比A超角膜测厚仪测量结果 要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第三组角膜厚度≥580 μm,27只眼,Orbscan-Ⅱ测量结果 比Pantacam和A超角膜测厚仪测量结果 要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而Pentacam与A超角膜测厚仪的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7).结论 在对中央角膜厚度的测量中,Pentacam、Orbscan-Ⅱ与A超角膜测厚仪三种仪器之间是不能互相替换的.

2009 Vol. 11 (5): 364-367 [摘要] ( 335 ) [HTML 1KB] [PDF 253KB] ( 2736 )
368 鹿润霞,安建宏,陈江帆,瞿佳,周翔天
高糖下腺苷A2A受体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目的 研究高糖下腺苷A2A受体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人RPE细胞,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 检测腺苷A2A受体在人RPE细胞中的表达;用腺苷A2A受体作用培养的人RPE细胞,将其分为高糖(33 mM)+腺苷脱氨酶(ADA,2 U/ml)、高糖+ADA+腺苷A2A受体特异性激动剂(CGS21680,50 μM)、高糖+ADA+CGS21680+腺苷A2A受体特异性拮抗剂(SCH58261,100 μM),药物组合刺激RPE细胞24 h后,裂解细胞提取RNA,同时收集细胞培养液,分别应用real-time PCR和ELISA的方法 检测高糖下腺苷A2A受体对人RPE细胞VEGF mRNA和蛋白的影响.结果 腺苷A2A受体在RPE细胞中有表达,在高糖条件下,50 μMCGS21680可以刺激RPE细胞VEGF mRNA水平升高约2.7倍,蛋白水平升高1.5倍,而再加100 μM SCH58261反而使RPE细胞VEGF mRNA较前下降约40%,蛋白水平较前下降60%.结论 在高糖条件下,腺苷A2A受体可以刺激VEGF的合成,因此腺苷A2A受体可能参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的形成.

2009 Vol. 11 (5): 368-374 [摘要] ( 260 ) [HTML 1KB] [PDF 499KB] ( 2401 )
372 袁一飞,钱江,张艳青
还原型谷胱甘肽滴眼液促进翼状胬肉术后角膜上皮修复

目的 观察翼状胬肉单纯切除联合巩膜暴露术后应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滴眼液的临床反应以及角膜上皮缺损区的愈合过程,评价该药物对角膜上皮修复的促进作用.方法 对60例(60眼)翼状胬内患者进行胬肉单纯切除联合巩膜暴露术,术后在给予每住患者完全相同的抗菌、抗炎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实验组30例(眼).加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滴眼液滴眼2周;对照组30例(眼),不加还原型谷胱甘肽滴眼液,即空白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年龄、性别、胬内大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观察术后的症状指标,如疼痛、畏光、流泪、异物感、混合性充血并予评分,同时记录角膜上皮的愈合情况及速度.结果 实验组术后的症状指标总体评分在术后第3、第5、第7天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分值分别为7.19±2.16/8.23±3.54、4.87±2.55/6.26±2.39和3.15±2.28,5.03±2.57).角膜上皮修复的客观体征:实验组患者角膜上皮的完全修复时间为(4.53±1.32)d,对照组为(6.01±2.2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翼状胬肉单纯切除联合巩膜暴露术后使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滴眼液,能够减轻术后早期疼痛、畏光、流泪、充血、异物感等眼表刺激症状,并有效缩短角膜上皮缺损的愈合时间,有助于术后角膜上皮机械性损伤的修复.

2009 Vol. 11 (5): 372-374 [摘要] ( 264 ) [HTML 1KB] [PDF 322KB] ( 2285 )
375 陈凯迪,王波,施明光
Matlab平台在构建角膜三维图像模型中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角膜数学模型研究的深入,人们已经认识到角膜表面可用椭球面方程来描述.由于数学模型比较抽象,缺乏直观性,现有的角膜地形图仪也只能提供角膜的二维平面图,不具立体感.本研究在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利用Matlab开发工具构建角膜三维图像模型,旨在为眼科临床、科研及教学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撑.我们在构建角膜三维形态方面利用了开发工具提供的椭球面造型函数和曲面生成函数,为使图像更具真实感,编程调用了表面着色、光照、材质及透明度等函数时角膜面进行渲染,同时调用了图形交互函数为用户获取实时数据带来便利.在Matlab平台上构建角膜三维图像模型具备形象、直观的效果,且方法 简便、高效,为科研人员创建角膜图像模型"档案"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2009 Vol. 11 (5): 375-377 [摘要] ( 312 ) [HTML 1KB] [PDF 306KB] ( 2617 )
378 徐丹,徐菁菁,吕帆
客观调节性集合/调节比率的研究

目的 利用眼动追踪仪和红外自动验光仪获得刺激性调节性集合/调节(accommodative convergence/accommodation,AC/A)和反应性AC/A值,分析两者相关性及差异.方法 选取34名健康在校学生和年轻工作人员[年龄为20~35岁,平均(25.8±3.4)岁],在集合反馈回路打开(遮盖左眼)的条件下,用310型眼动追踪仪分别记录调节性集合;用wv500红外自动验光仪测量注视眼在各调节刺激下的调节反应,从而分别得出刺激性AC/A和反应性AC/A,对两者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用眼动追踪仪法测量所有受试者所得的刺激性AC/A和反应性AC/A有显著相关性(r=0.871,P=0.000)和明显差异,反应性AC/A为(7.50±3.60)△/D,刺激性AC/A为(4.77±1.84)△/D,反应性AC/A平均值与刺激性AC/A平均值相比为1.57,两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反应性AC/A高于刺激性AC/A,大多数个体均有一定程度的调节滞后量.

2009 Vol. 11 (5): 378-381 [摘要] ( 241 ) [HTML 1KB] [PDF 362KB] ( 2580 )
382 杨青华,叶信海,郭涛,王开元,陈熙,周胜杰
超脉冲CO2激光手术创口延迟愈合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目的 观察超脉冲CO2激光手术后创口愈合过程中组织病理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表达特点,探讨其创口延迟愈合的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指导.方法 采用6 W超脉冲CO2激光(激光组)及常规手术方法 (对照组)对72只大鼠背部皮肤分别致创,随机分成术后9个时相点进行HE染色、TGF-β1免疫组化分析,每个样本独立观察并计数成纤维细胞和TGF-β1阳性细胞.结果 ①创口愈合时间:对照组于术后第9天愈合,激光组愈合延迟至术后第13天愈合(P<0.01). ②术后5 d,激光组成纤维细胞增殖受到抑制,其计数为76.6±7.2,对照组为101.4±20.6(P<0.05);成纤维细胞TGF-β1的分泌受到抑制,分泌时相异常,TGF-β1表达低于对照组,其计数为79.2±12.0,对照组为87.2±18.6(P<0.05).结论 超脉冲CO2激光手术后,由于激光的热损伤导致愈合过程中成纤维细胞增殖抑制和生长因子分泌功能抑制,从而导致激光手术创口的延迟愈合.

2009 Vol. 11 (5): 382-385 [摘要] ( 249 ) [HTML 1KB] [PDF 470KB] ( 2417 )
386 赵江浩
翼状胬肉切除术后角膜地形图及散光度的改变

目的 探讨翼状胬肉切除术后角膜地形图及散光度的改变.方法 对56例(56眼)翼状胬肉行手术切除,分别于术前、术后使用角膜地形图仪进行检测,记录术前、术后第3个月的角膜地形图主要参数、最佳矫正视力,术前和术后以角膜地形图及综合验光仪验光法确定角膜散光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角膜地形图检查平均散光:术前为(5.14±3.12)D,术后为(3.19±2.44)D,术后散光较术前减少,差异具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综合验光仪验光平均散光:术前(1.91±0.64)D,术后(1.12±0.71)D,术后较术前亦有所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地形图参数:平均中央角膜曲率术前(42.94±3.13)D.术后(44.72±2.94)D;平均角膜几何中心与视轴中心距离术前(1.17±1.26)mm,术后(0.64±0.41)mm;平均角膜表面形态系数SF术前0.53±0.17.术后0.31±0.14;平均角膜表面不规则指数CIM术前3.29±1.35.术后2.01±1.04;上述参数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最佳矫正视力:术前4.73±0.31,术后4.92±0.2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翼状胬肉切除术能明显减少角膜散光,改善术前角膜地形图的不规则形态,有利于提高视力和视觉质量.

2009 Vol. 11 (5): 386-388 [摘要] ( 251 ) [HTML 1KB] [PDF 309KB] ( 2672 )
临床研究
389 周坚强,王毅,陈洁,章峥嵘
泪道插管圈套器的制作及其在泪道插管挂线扩张器植入术中的应用

目的 自主设计制作一种取材、制作简易的泪道插管圈套器,用于辅助泪道阻塞再通术、泪小管断裂吻合术时协助泪道插管、挂线或扩张器的植入.方法 随机选择慢性鼻泪管阻塞或合并慢性泪囊炎、急性外伤后泪小管断裂、鼻腔泪囊吻合术后吻合口狭窄阻塞患者206例.其中慢性鼻泪管阻塞或合并慢性泪囊炎者198例,鼻腔泪囊吻合术后吻合口狭窄阻塞者2例,泪小管断裂者6例;男性38例,女性168例;年龄5~82岁,平均年龄为(48.0±5.8)岁.用自制泪道插管圈套器辅助泪道插管完成泪道挂线,并观察评价其耗时、成功率及并发症.具体方法 :用一根内置有钢丝的硬脊膜外导管,将其分成两段,有标记刻度带侧孔的头部一段作为泪道插管:另一段硬脊膜外导管的两端绞合,制成带柄的长轴约为7~8 cm、短轴约为5~6 cm的类椭圆形环状圈(取名为泪道插管圈套器).在泪道插管前将泪道插管圈套器的环状段预先从前鼻孔向后部鼻腔插入,使环状段放置于鼻腔至鼻咽部内.再行上或下泪点泪道插管,插入泪道达鼻泪管下鼻道开口以下,穿入预先放置于下鼻道至后鼻孔区域的圈套器圆环中:继之牵引圈套器拉出前鼻孔,将套取的泪道插管牵引拉出前鼻孔;再将丝线固定于泪道插管头端,随后泪道插管逆行退出泪道,丝线即随泪道插管退出而穿入泪道完成泪道挂线术.最后可再与其他各种泪道扩张器连接完成泪道扩张器植入.结果 用泪道插管圈套器圈套拉出泪道插管的206例完成泪道挂线的成功率为100%,平均时间92 s.自制泪道插管圈套器辅助泪道插管完成泪道挂线术中部分病例有泪道和鼻腔少量出血,全部在5 min内自止;术中术后无泪小点及泪小管撕裂或其他并发症.结论 泪道插管圈套器可以简单有效地辅助完成硬脊膜外导管泪道插管、挂线或扩张器植入,使泪道插管、挂线或扩张器植入更为简易、快捷、无痛.

2009 Vol. 11 (5): 389-392 [摘要] ( 270 ) [HTML 1KB] [PDF 432KB] ( 2394 )
393 俞惠玲
托吡卡胺和阿托品对儿童散瞳验光应用价值的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阿托品和托吡卡胺在儿童散瞳验光中的使用价值及对准确性的影响.方法 儿童视力低常患者123例(246眼),年龄4-12岁.按年龄分为两组,4-7岁组63例(126眼),8-12岁组60例(120眼).两组患者先用0.5%托吡卡胺散瞳,然后用NIDEK AR-600A电脑验光初测;第2天再用1%阿托品眼液滴眼,每日3次,连用3 d,然后用同一电脑验光仪验光.分别记录两种方法 散瞳后的验光结果 ,对比屈光度变化,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托吡卡胺散瞳后,近视球镜均值比阿托品散瞳值高,远视球镜均值比阿托品值低,两组经配对t检验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柱镜均值与轴向均值经配对t检验显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个不同年龄组等效球镜均值比较,不同散瞳方法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托吡卡胺组等效球镜值均低于阿托品组.结论 托吡卡胺用于儿童验光不是理想的选择,托吡卡胺不能代替阿托品.

2009 Vol. 11 (5): 393-397 [摘要] ( 241 ) [HTML 1KB] [PDF 317KB] ( 2770 )
395 单秀水,李世隆
羊膜移植治疗早期角膜溶解

目的 评价羊膜移植治疗眼热烧伤(化学伤)早期角膜溶解(伤后10~20 d)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选择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在唐山市眼科医院就诊的眼热烧伤(化学伤)早期角膜溶解施行冰冻羊膜移植手术患者30例(30眼)作为手术组,2004年之前30例(30眼)眼热烧伤(化学伤)早期角膜溶解保守治疗病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中角膜上皮修复程度、基质水肿状态、视力变化及角膜新生血管生长等情况.结果 手术组中28例手术后7~15 d角膜溶解区修复,角膜上皮完全愈合,基质水肿减轻,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2例术后角膜继续溶解,采用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再次行羊膜移植治疗后,角膜上皮完全愈合.对照组中10例在保守治疗7~15 d后角膜溶解区修复,基质水肿减轻,视力不同程度提高:10例角膜溶解区部分修复,基质水肿状态与视力变化不明显;10例溶解范围继续加深、扩大,基质水肿无减轻,视力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均有新生血管生长,手术组新生血管较对照组少且较细小.结论 羊膜移植手术有利于早期溶解角膜的修复,时于结膜及角膜缘损伤较严重的患者需多次予羊膜移植手术治疗.该手术步骤简单,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2009 Vol. 11 (5): 395-397 [摘要] ( 246 ) [HTML 1KB] [PDF 332KB] ( 2688 )
综 述
398 王萌萌,宋秀君,殷英霞
雌激素对晶状体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实验、临床研究初步表明,雌激素可维持晶状体透明性,预防晶状体混浊,对晶状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雌激素抑制白内障发生的机制尚不清楚.雌激素可能通过抗氧化损伤、维持细胞膜正常功能、介导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结合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抗凋亡等途径发挥作用.对各途径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将有助于阐明雌激素的作用机制,为有效防治白内障提供新思路.

2009 Vol. 11 (5): 398-400 [摘要] ( 242 ) [HTML 1KB] [PDF 367KB] ( 2612 )
  编辑部公告
更多...  
  相关下载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版权所有 @ 2013 - 2014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地址:浙江省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温州医科大学图书馆A413室 邮编:325035
电话:86-577-86699366 传真:86-577-86699366 Email:zhysgx@vip.126.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总访问量:

浙ICP备12004924号-1
 浙公网安备 330302020018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