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在线投稿
在线审稿
Email Alert
RSS
 
本期速递
过刊目次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投稿须知
写作指导
投稿介绍信
调查问卷
 
我刊沿革
总编寄语
专家介绍
引文报告
高被引文献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2012年 14卷 6期
刊出日期:2012-06-25

专家述评
专题论著
论 著
临床研究
病例报告
   
专家述评
321 褚仁远,戴锦晖,瞿小妹,钱一峰
必须加强视疲劳诊治的研究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视疲劳对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视疲劳的表现多种多样,原因复杂.有些临床症状与其他疾病相似或者本身相关,因此视疲劳的诊断往往被忽视.在治疗上只是简单笼统的对症,忽视病因的查找和纠正,治疗效果十分有限.鉴于该病诊疗的情况,我们必须从全面的视角审视问题,加强该病的诊治研究.在研究中我们应以建立标准验光室和提高验光水平为基础,加强该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加强病因和药物治疗的研究.

2012 Vol. 14 (6): 321-323 [摘要] ( 458 ) [HTML 1KB] [PDF 560KB] ( 2643 )
专题论著
324 姚佩君,陈志,娄迪,周行涛,褚仁远
冷色亮光照明下持续阅读对青少年调节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冷色亮光照明下持续阅读对青少年调节功能的影响 方法 自身对照实验研究.18名年龄为(11.2±2.2)岁的青少年在1000 Ix光照度、6500 K色温的照明条件下完成40 min阅读任务,检测阅读前后的调节刺激反应曲线、调节误差和近距离工作相关性暂时性近视结果持续阅读后平均调节误差率(调节误差/调节刺激)显著减小(P<0.05)阅读后呈现的近距离工作相关性暂时性近视幅度为(0.29±0.24)D,时间指数为11.23±18.58.调节刺激反应曲线的斜率和截距,及3D调节刺激时的调节反应在阅读前后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冷色温与高照度搭配的照明条件既可增加阅读时调节反应的准确性,持续阅读后也不会引起显著的近距离工作相关性暂时性近视、或可降低近距离阅读时的视网膜离焦量,减少近视进展机率.

2012 Vol. 14 (6): 324-328 [摘要] ( 422 ) [HTML 1KB] [PDF 1337KB] ( 2720 )
329 王瑞珺,吕帆,保金华,郑志利,瞿佳
立体显示中深度线索对调节反应及其微波动的影响

目的 通过评估绘图深度线索和视差深度线索对调节反应的影响,分析线索冲突对调节及其微波动的影响方法 实验研究.采用开放视野的红外自动验光仪测量30例被检者双眼注视50 cm处不同视标下右眼的调节反应.视标分为无绘图深度线索和有绘图深度线索,并且分别以2D和3D的形式呈现(视标1:无绘图深度线索无视差深度线索;视标2:仅有绘图深度线索;视标3:仅有视差深度线索;视标4:既有绘图深度线索又有视差深度线索).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 结果 视标1~4的调节反应均值分别为(1.35±0.24)D、(1.42±0.27)D、(1.40±0.27)D和(1.36±0.25 )D,4种视标的调节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8,P<0.05).有无视差深度线索或绘图深度线索对调节反应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当两个线索组合时对调节反应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双眼视差深度线索和绘图深度线索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被检者的调节反应,但当两者结合同时作用时,对人眼调节反应的影响不是简单叠加作用,可 能与调节所接受的生理和心理共同作用的复杂性有关.与平面图像相比,短暂3D视觉刺激,调节微波动相对比较稳定,可能与短期内3D丰富的画面比较吸引专注注视和视觉系统积极适应有关.

2012 Vol. 14 (6): 329-334 [摘要] ( 415 ) [HTML 1KB] [PDF 2173KB] ( 2897 )
335 唐颖,白继
集合不足型外隐斜合并调节不足三种治疗方法的比较

目的 比较集合调节训练、三棱镜配戴矫正和近视屈光过矫在集合不足型外隐斜合并调节不足患者中的疗效.方法 横断面研究,将10~35岁的60名确诊为集合不足型外隐斜合并调节不足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A组行三棱镜配戴矫正,B组行近视屈光过矫-0.50 D戴镜矫正,C组行集合调节视功能训练,于3个月后复查隐斜度和视功能采用配对t检验和单因采方差分析 结果 复查各项视功能参数3组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总义 A组患者隐斜度增加(t=1 2.65,P<0.01),近距正相对融合范围减小(t=12.65,P<0.01),症状先短暂缓解后加重;B组患者隐斜度增加(t=4.63,P<0.01),近距正E相对融合范围减小(t=6.71,P<0.01),调节幅度减小(t=14.3,P<0.01),症状明显加重;C组患者隐斜度显著减小(t=-11.61,P<0.01),近距正相对融合范围显著增大(t=-22.40,P<0.01),调节幅度显著增大(t=-31.06,P<0.01),症状明显改善 结论 集合不足型外隐斜合并调节不足患者采用集合调节视功能训练能明显改善症状,减少近距隐斜度,增加近距正相对融合范围和调节幅度,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

2012 Vol. 14 (6): 335-338 [摘要] ( 382 ) [HTML 1KB] [PDF 456KB] ( 3010 )
339 马明明,许迅,克里木江,张正威,郑文静,柯碧莲
叶黄素治疗LASIK术后视疲劳

目的 观察叶黄素治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IASIK)后视疲劳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 选取70例LASIK术后患者,采用隧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除术后常规用药外,治疗组加用叶黄索口服、观察患者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的视力、屈光度、调节幅度、调节滞后、调节灵敏度、正E负相对节以及对比敏感度,并对患者视疲劳情况进行评分.采用卡方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 治疗组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患者视疲劳评分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2.77、2.17、9.09,P<0.05).术后3个月,治疗组的调节幅度和调节滞后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5、2.57、P<0.05),调节灵敏度和正负相对调节在各随访时间点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眩光和无眩光环境下,在1.7、2.6、6.6 c/d的空间频率,治疗组对比敏感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眩光环境t=3.68、2.84、2.45,无眩光环境t=2.15、2.60、3.09,P<0.05).术后3个月,眩光环境下,在1.0、2.6、4.2、10.4 c/d的空间频率,治疗组的对比敏感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t=3.47、5.64、4.56、4.10,P<0.05);无眩光状态下,治疗组在各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均高于对照组(t=2.16、2.31、3.51、5.56、5.00、4.62,P<0.05) 结论 叶黄索能够有效缓解LASIK术后视疲劳症状,改善对比敏感度.

2012 Vol. 14 (6): 339-343 [摘要] ( 415 ) [HTML 1KB] [PDF 653KB] ( 2538 )
344 刘波,杨莎,陈俊国
103例视疲劳患者的病因及治疗

目的 调查视疲劳的病因,探讨其治疗方法.方法 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103例视疲劳患者,检查其眼前后节、远近隐斜、水平聚散力、集合近点、调节性辐辏/调节值、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相对调节、调节反应,对视疲劳症状进行评分,分析视疲劳的原因.针对病因给予矫正屈光不正、调节辐辏训练、配戴三棱镜、药物治疗.评价这些治疗对视疲劳的治疗效果.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103例视疲劳患者性别比为男∶女=1∶1.5.其病因分别是:屈光不正38例(36.9%),干眼症26例(25.2%),肌性视疲劳29例(28.2%),调节性视疲劳10例(9.7%).治疗前视疲劳评分为(4.8±0.7)分,治疗后症状缓解,评分为(2.0±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0.P<0.01).结论 视疲劳常见病因是屈光不正、辐辏异常、干眼症、调节异常,治疗方法主要有矫正屈光不正、视觉训练、配戴三棱镜、药物对症治疗等.

2012 Vol. 14 (6): 344-346 [摘要] ( 549 ) [HTML 1KB] [PDF 371KB] ( 3494 )
论 著
347 林丹丹,孙艳丽,吕帆,姜珺
近视儿童在低对比度状态下视敏度的表达

目的 通过测量近视儿童的对比度视力,研究近视儿童对比度下降对视敏度的变化规律,了解其内在差异,探讨相关的影响因索 方法 横断面研究,76名9-16岁的近视儿童全矫后,以多功能视力测试仪MFVA -100测量4种对比度下的(100%、25%、10%、5%)视力.人选的近视儿童的近视范围-1.12~-6.00 D,对比度视力使用logMAR视标设计和记录,分析4种对比度下视力的分布规律,以及不同年龄、屈光度、散光对视敏度表达的影响,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索方差分析 结果 ①近视儿童在100%、25%、10%、5%对比度下的平均logMAR视力为- 1.007、0.067、0.303、0.558隧着对比度的下降,其logMAR 值逐渐增大(F=321,P<0.01).对比度视力在在低对比度区间 呈线性下降②根据4个对比度视力指标,将近视儿童分为两个类别,对比度视力较低的儿童占 30.3%.这类儿童同其余儿童在年龄、屈光度和散光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各年龄组、屈光度组及散光组间的对比度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近视儿童的对比度视力在低对比度区间呈线性下降.对比度视力不受年龄、低中度近视和散光的影响 其存在的内部差异,推测与近视进展的易感性相关.

2012 Vol. 14 (6): 347-351 [摘要] ( 396 ) [HTML 1KB] [PDF 1167KB] ( 2567 )
352 侯杰,王雁,耿维莉,金颖,左彤
近视眼角膜前、后表面不同范围非球面性及其与角膜球差的关系

目的 探讨拟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近视患者角膜前、后表面不同范围非球面性(Q值)及其与角膜球差的关系.方法 横断面研究.选取拟行角膜屈光手术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116例(116眼),年龄18~45岁,球镜度- 1.25~-10.75 D,柱镜度0.00~-3.50 D.应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对角膜前、后表面6、7、8、9 mm直径下的Q值及角膜球差进行测量.采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角膜前、后表面Q值与球差及其他参数的相关性、以及角膜前、后表面Q值的相关性,采用直线回归分析建立角膜前、后表面相应范围Q值与球差的回归方程 结果 在6~9 mm取值范围下,角膜前表面Q值分别为-0.24±0.09 、-0.29±0.09、-0.33±0.09和-0.39±0.10;后表面Q值分别为-0.12-0.12、-0.21±0.11 、-0.30±0.10和-0.38±0.10.前表面Q值较后表面Q值偏向负值方向,6~8 mm前后表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0.35、-6.68、-3.46,P<0.01).6~9 mm取值范围下角膜前、后表面Q值均呈正相关(r=0.30、0.37、0.40、0.42,P<0.01).0值与球差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在6mm角膜直径下,前表面回归方程为SA=0.663Q+0.415,后表面回归方程为SA=0.159Q-0.177,前表面Q值为-0.60时,球差接近零.6~9 mm取值范围下,前表面Q值与与柱镜度均呈正相关(r=0.28、0.27、0.25、0.22,P<0.05).后表面7~9 mm范围内的Q值与角膜厚度呈负相关(r=-0.18、-0.21、-0.24,P<0.05)Q值与年龄、性别、眼别无相关 结论 近视眼角膜前、后表面均呈长椭圆形,前表面较后表面的长椭圆形特点更显著.Q值与球差存在正相关关系,Q值越负,球差越小.

2012 Vol. 14 (6): 352-356 [摘要] ( 387 ) [HTML 1KB] [PDF 486KB] ( 2583 )
357 余克明,罗汇慧,庄菁,张静,吴君舒,张晓晓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患者在不同瞳孔状态下的眼前段变化

目的 观察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植入术后患者在缩瞳与散瞳状态下眼前段参数的变化.方法 自身对照研究随机选取ICL植入术后2周以上的患者10名(19眼),滴1%毛果芸香碱或复方托吡卡胺分别建立缩瞳和散瞳状态下的模型,然后采用眼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分别测量自然状态、缩瞳状态和散瞳状态下的前房深度、ICL拱高及角膜白对白间距等眼前段相关参数.对相关数据进行配对f检验.结果 自然状态、缩瞳和散瞳后的前房深度分别为(3.61±0.20)mm、(3.42±0.15)mm和(3.64±0.22)mm,缩瞳状态下的前房深度较自然状态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9,P<0.01),散随状态下的前房深度与自然状态无明月显差异.自然状态、缩瞳和散瞳后的ICL拱高分别为(0.61±0.14)mm、(0.41±0.10)mm和(0.64±0.14) mm,缩瞳状态下的ICL拱高较自然状态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51,P<0.01),而散瞳状态下的ICL拱高与自然状态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自然状态、缩瞳和散瞳后的角膜白对白间距分别为( 11.40±0.28)mm、(11.38±0.32 )mm和(11.35±0.30)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ICL植入术后患者的眼前段参数在缩瞳(类似处于强光环境)与散瞳(类似处于暗光环境)状态下的变化可保持在安全范围内.

2012 Vol. 14 (6): 357-359 [摘要] ( 383 ) [HTML 1KB] [PDF 329KB] ( 2472 )
360 唐静,邓应平,邱乐梅
改良单眼视LASIK手术矫正老视的疗效

目的 评价Custom-Q引导的改良单眼视准分子激光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患有近视、散光的老视患者的疗效.方法 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09年6月至2010年2月在华西医院近视中心实施改良单眼视LASIK手术的老视患者10例,主视眼屈光度全矫,实施传统LASIK切削;非主视眼保留-1.50 D球镜度数,实施“Custom-Q”引导的非球面性切削,实现改良的单眼视,分别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进行随访,观察非主视眼和双眼的远、近视力,通过问卷调查,评估患者手术前后用眼舒适度、眼镜的依赖程度及术后满意度.分别对结果进行单因索方差分析、配对t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 ①视力:与术前相比,术后非主视眼单眼的裸眼远、近视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双眼同时视的裸眼远、近视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②稳定性:非主视眼的单眼和双眼裸眼视力在术后各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③安全性: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非主视眼最佳矫正视力术后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满意度:术后主观评分8.40±0.88,问卷调查显示用眼舒适度和眼镜依赖度评分术前和术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527、-2.609,P<0.05).结论 运用Custom-Q改良的高级单眼视可用于矫正患有近视、散光的老视人群,可同时获得较好的远、近视力,患者满意度较高.

2012 Vol. 14 (6): 360-364 [摘要] ( 448 ) [HTML 1KB] [PDF 574KB] ( 2977 )
365 陈博宇,王超英,马景学,陈维毅,郝岚,刘迎庆,仝春梅,王彩荣
实验性近视眼巩膜成纤维细胞力学特性的动态变化

目的 研究豚鼠镜片诱导型近视眼(LIM)前部及后极部巩膜成纤维细胞的力学特性的动态变化.方法 实验研究.取2周龄豚鼠30只,分为A、B、C 三组,每组10只,用离焦的方法制备凹透镜诱导近视(LIM)动物模型,对侧眼为f自身对照眼(SC眼),再随机选取5只(10眼)正常2周龄豚鼠不作任何干预,作为正常对照组(NC组),将A、B、C 三组分别造模6、15、30 d后,用组织块培养法培养每组豚鼠前部及后极部巩膜成纤维细胞,,并传2代.利用细胞微管吸吮的疗法测定各组巩膜成纤维细胞的平衡杨氏模量和细胞表观黏性.各组数据结果计算记录为均数±标准误((x)±s)和等级资料表示,对照组与实验组间差异分别行配对t检验,组间差异行完全随机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LIM各组间的细胞力学特性比较,及与SC组比较,发现无论是平衡杨氏模量还是细胞表观黏性,LIM组前部于诱导6 d[(0.2252±0.0836)kPa,μ=(1.3119±0.4862)kPa.s]、15 d[(0.2373±0.0903)kPa,( 1.3583±0.5652)kPa.s]时与SC组[(0.2220±0.0593)kPa,( 1.4122±0.4326)kPa]比较无明显变化,诱导30 d[ (0.3874±0.0965)kPa,( 2.6278±0.8063 )kPa.s]时与6、15 d及SC组比较均增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IM组后极部于诱导6 d [(0.3432± 0.0786)kPa,( 1.9237±0.5203 )kPa.s]时与SC组[(0.2283±0.059 )kPa,μ=1.3248±0.3535)kPa.s]比较无明显变化,但诱导15 d [(0.4797±0.1241)kPa,(3.3221±0.7179)kPa.s]、30 d[(0.5663±0.1127)kPa,[4.6264±1.2205) kPa.s]时与6 d组、SC组比较均增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IM组前部及后极部巩膜成纤维细胞的平衡杨氏模量、黏弹性参数分别在诱导30 d和诱导15 d后有明显升高,即有“硬化”现象.

2012 Vol. 14 (6): 365-370 [摘要] ( 388 ) [HTML 1KB] [PDF 880KB] ( 2720 )
371 张霞飞,黄文丽,李肖春
高度近视眼后极部视网膜厚度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测量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技术探讨高度近视眼黄斑区及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的厚度变化 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随机选取2011年3月至2011年8月在金华市中心医院眼科就诊并行OCT检查的高度近视患者33例(33眼)和正常对照者35例(35眼),分别测量其黄斑中心凹和距中心凹750μm处的四q个方向上的RNFL厚度,并测量视盘周围12个钟点方向上的RNFL厚度,比较两组之间有无显著性差异.两组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 高度近视眼组黄斑区各方向RNFL.厚度均明显小于正常对照组(t=3.08,P<0.01),而视盘周围RNFL厚度较正常对照组有变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高度近视眼黄斑区RNFL厚度明显低于正常眼视盘周围的RNFL厚度有变薄的趋势,因此在对合并高度近视的青光眼眼患者进行视盘周围RNFL厚度评价时,需持谨慎的态度,0CT能够精确量化RNFL厚度,可重复性好.

2012 Vol. 14 (6): 371-373 [摘要] ( 337 ) [HTML 1KB] [PDF 0KB] ( 991 )
临床研究
374 郑秀云,雷玉琳,侯杰,刘淑娟,党光福
飞秒激光制瓣LASIK术中发生前房气泡51眼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导致前房气泡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接受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患者1034例(2058眼),其中发生前房气泡的共48例(51眼)设为观察组,未发生前房气泡的2007眼为对照组,分析前房气泡发生的原因统计学处理采用成组t检验 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术后裸眼视力达到或超过术前矫正视力;观察组角膜直径较对照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1,P<0.05);观察组角膜厚度、角膜曲率和Kappa角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瞳孔较大及精确的眼球眼踪系统下,飞秒激光制瓣时产生的前房气泡并不会对患者的术后视力产生影响;对于角膜直径较小的患者,应适当缩小角膜瓣直径,以避免前房气泡的发生.

2012 Vol. 14 (6): 374-376 [摘要] ( 345 ) [HTML 1KB] [PDF 432KB] ( 2603 )
377 关小一,马晓芸,陆琼,韩冬
逆行切除联合自体带蒂球结膜瓣移植治疗翼状胬肉

目的 探讨显微镜下逆行切除联合自体带蒂球结膜瓣转位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2006年3月至2010年3月期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卢湾分院眼科治疗的翼状胬肉患者87例(113眼),平均年龄(66.0±9.8)岁,病程1~20年,采用显微镜下逆行切除联合带蒂球结膜瓣转位移植术治疗,术后1周观察结膜瓣成活情况,球结膜供区的愈合以及角膜创面修复情况.术后随访期1~3年,观察胬肉有无复发及眼球运动情况.结果 术后早期眼部均有轻度充血、水肿和异物刺激感,2~4 d后逐渐减轻.术后1周球结膜瓣均愈合良好,全部成活.7眼在术后3~14个月时见术区结膜样组织增生,侵入角膜,同时伴有新生血管长人.治愈率为93.8%,复发率为6.2%.结论 逆行切除联合自体带蒂球结膜瓣转位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具有操作简便、组织病变清除彻底、复发率低的优点,是治疗翼状胬肉的有效方法.

2012 Vol. 14 (6): 377-378 [摘要] ( 363 ) [HTML 1KB] [PDF 267KB] ( 2419 )
病例报告
379 赵晟,张加裕,施明光
眼睑松弛综合征二例

眼睑松弛综合征(blepharochalasis syndrome),又称眼睑松解症(dermatolysis palpebrarum)、萎缩性眼睑下垂(ptosis atrophica),是一种少见的眼睑疾病,1807年Beer首先对本病进行了描述,1896年Fuchs称其为眼睑迟缓症[1]因该综合征影响眼睑部容貌,是患者要求治疗的主要原因.对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的了解和治疗方法的探讨对临床珍疗其有一定指导意义.2010年我院眼科收治了2例眼睑松弛综合征患者 病例一:男,18岁,2010年5月7日至本院就诊,诉双眼皮水肿反复发作10余年,加重伴下挂5年.患者于1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双眼上睑水肿,无瘙痒、疼痛,无晨轻暮重,持续2~3 d后水肿自行消退,此后上述症状反复发作,曾至多家医院就诊,予抗过敏治疗未见好转;5年前双眼眼上睑水肿较前加重伴下挂,水肿消退后双上睑松弛明显,近2年来水肿未明显发作,上眼睑努力上抬后仍遮挡部分视野,并影响外观发病以来其他部位均未出现过皮损、肿胀,亦无发热、关节疼痛,无其他慢性病史.

2012 Vol. 14 (6): 379-380 [摘要] ( 321 ) [HTML 1KB] [PDF 392KB] ( 2563 )
综 述
381 钱一峰,戴锦晖,褚仁远
调节与辐辏因素导致视疲劳的诊断和治疗

视疲劳的临床表现复杂,因其症状的非特异性给临床诊断和病因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随着对该病的认识深入,发现其病因甚为复杂,并且往往是多因素混合导致发病.如果只是单纯的对症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探寻病因进行对因治疗才是根本的治疗策略.目前已经明确多种因素可导致视疲劳,通过必要的眼科及视光学检查可确保明确且全面的病因诊断.目前针对视疲劳的病因治疗难易不同.一些病因只要去除和矫正就能避免视疲劳,而另一些就显得相对困难,调节和辐辏因素导致的视疲劳即属于后者.另一方面由于调节和辐辏检查的专科性,使得它们在视疲劳中的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的难度和特殊性.我们对目前调节和辐辏在视疲劳中的诊断和治疗现状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诊治带来帮助.

2012 Vol. 14 (6): 381-384 [摘要] ( 374 ) [HTML 1KB] [PDF 540KB] ( 2704 )
  编辑部公告
更多...  
  相关下载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版权所有 @ 2013 - 2014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地址:浙江省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温州医科大学图书馆A413室 邮编:325035
电话:86-577-86699366 传真:86-577-86699366 Email:zhysgx@vip.126.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总访问量:

浙ICP备12004924号-1
 浙公网安备 330302020018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