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在线投稿
在线审稿
Email Alert
RSS
 
本期速递
过刊目次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投稿须知
写作指导
投稿介绍信
调查问卷
 
我刊沿革
总编寄语
专家介绍
引文报告
高被引文献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2014年 16卷 5期
刊出日期:2014-05-25

专家述评
专题论著
论 著
临床研究
病例报告
   
专家述评
257 Charles Whitford,Ahmed Elsheikh
角膜生物力学检测方法介绍

力学问题贯穿于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过程,对生物体中的力学问题进行定量分析,产生了生物学和物理学的交叉学科——生物力学;其研究重点是生理学、医学有关的力学问题。随着医疗检查诊断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眼生物力学性能的重要性。角膜生物力学性能测量在角膜疾病诊断、角膜屈光手术效果预测及眼内压测量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角膜组织主要由致密交错的胶原纤维束和细胞外基质组成,其生物力学特征颇为复杂,表现为非线弹性、各向异性、黏弹性、区域差异性和年龄相关性等特征。生物力学性能测量的关键是找寻描述生物组织力学特性的本构方程,方程内包含的参量为本构参量,包括应力、应变和弹性模量等。根据测量时生物材料初始状态的差异,角膜生物力学性能参数的测量方法可分为离体和在体测量2种。虽然在体测量具有更为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然而当前在体测量技术并不成熟。临床常用仪器ORA和Corvis无法提供本构参量,尚不能作为眼生物学性能测量的标准实验手段。笔者就目前国际上常见几种离体测量技术的原理及发展做了详细介绍,以方便相关研究者更好地进行选择,这其中包括:轴向拉伸试验、基于薄壳理论的简单离体角膜膨胀试验、基于逆向建模技术的离体角膜膨胀试验和同样基于逆向建模技术的离体全眼球膨胀试验。
将切成条状的角膜试件固定于材料试验机进行单向或双向拉伸,获取本构参量,是为轴向拉伸试验。最早用于角膜生物力学性能的测量,此方法设备简单,容易操作,但对角膜的生理结构破坏较大,测量值存在不小的误差。基于薄壳理论的简单离体角膜膨胀试验:将完整分离的角膜试件固定于填充有液体的前房模拟装置,模拟眼内压对角膜后表面施压并实时记录角膜形变;根据薄壳理论推导公式计算得到角膜组织的本构关系方程。离体角膜膨胀试验保持了角膜组织结构的完整性和提供更接近于角膜生理状态的施力方式,但仍存在破坏角巩膜连续解剖结构、机械固定方式导致应力集中等缺点。因薄壳理论的球形角膜结构和均质性生物力学性能假设限制了膨胀试验结果的精确性,通过构建具有个性化几何特征的角膜有限元生物力学模型,模拟角膜在眼内压力作用下的形变过程,将膨胀试验测量所得眼内压和角膜形变关系曲线作为目标曲线,不断调整本构方程系数使得模拟的角膜形变曲线和目标曲线逐渐逼近,反复迭代运算得到角膜组织本构参量的最优化结果,称为基于逆向建模技术的离体角膜膨胀试验,具有较好的试验测量精度和可重复性。离体全眼球膨胀试验延续了角巩膜完整的曲面形状和采取接近眼球生理的施力方式,是相对最接近角膜生理状态的测量方法,但该试验也存在设备制作复杂、操作繁琐等缺点。如能在试验过程中提供接近生理状态的眼球支撑方式,解决角巩膜随眼内压力变化过程形变数据的准确提取等技术难题,有望实现对角巩膜组织区域差异性、各向异性及黏弹性等生物力学特征的一体化定量测量分析,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2014 Vol. 16 (5): 257-262 [摘要] ( 624 ) [HTML 1KB] [PDF 974KB] ( 3816 )
专题论著
263 包芳军,黄锦海,邓曼丽,黄子旭,王勤美
基于膨胀实验和逆向建模技术评估戊二醛对兔角膜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目的 基于膨胀实验和逆向建模技术评估戊二醛对角膜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 实验研究。选取10只日本大耳白兔,处死摘取眼球。实验开始前测量角膜的厚度与直径。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每只白兔其中一眼进入实验组,另一眼进入对照组,分别浸入包含和不包含4%戊二醛的PBS磷酸盐缓冲液30 min。处理完毕后分离2组眼球制成附带巩膜环的完整角膜试件,固定于自制前房模拟装置,于角膜后表面施加液压,加压范围为2.1~45.0 mmHg,记录角膜前顶点的前突位移值;采用逆向建模技术计算角膜的应力、应变和正切模量值。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和配对Hotelling T2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戊二醛处理前实验组角膜的厚度、直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戊二醛处理后角膜厚度下降约1/4。实验组测得的角膜正切模量值明显大于对照组;随着应力增加,相比于对照组,实验组角膜正切模量的增加比例逐渐减少(从199.5%下降到59.7%)。结论 戊二醛处理后角膜正切模量明显增大,戊二醛促使胶原纤维间产生交联而增强角膜硬度。

2014 Vol. 16 (5): 263-267 [摘要] ( 394 ) [HTML 1KB] [PDF 1967KB] ( 2771 )
268 田磊,王丽强,孟晓丽,吴莹,黄一飞
应用可视化角膜生物力学分析仪评估不同阶段圆锥角膜生物力学特征

目的 应用可视化角膜生物力学分析仪(Corvis ST)比较圆锥角膜和正常角膜的生物力学特征,探讨角膜生物力学参数在圆锥角膜诊断中的作用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选取圆锥角膜患者65例(90眼)(圆锥角膜组),并按照Amsler-Krumeich分级法分为轻度圆锥角膜46眼、中度圆锥角膜23眼和重度圆锥角膜21眼;选取正常角膜对照者90例(90眼)作为正常角膜组。分别应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眼前节形态参数;应用Corvis ST测量角膜生物力学参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ANOVA、非参数检验对比各组眼前节形态参数及生物力学参数并分析各参数间的相关性,绘制受检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 除前房角、第一压平长度、最大压陷时间和最大压陷屈膝峰间距外,圆锥角膜组其余眼前节形态参数和角膜生物力学参数与正常角膜组均有明显差异。ROC曲线分析显示,所测量的生物力学参数中,角膜最大压陷深度对于圆锥角膜的诊断效率最高(曲线下面积0.865、敏感度84.5%、特异度75.6%、截断点1.14 mm),并且随着圆锥角膜严重程度的升级其诊断效率逐渐提高。在2组中角膜最大压陷深度与眼内压、中央角膜厚度和角膜中央3 mm内体积呈负相关(正常角膜组和圆锥角膜组,眼内压:r=-0.707、-0.213;中央角膜厚度:r=-0.219、-0.357;角膜中央:3 mm内体积r=-0.212、-0.27;P值均<0.05)。结论 Corvis ST能够有效测量角膜生物力学特征,其测量参数中角膜最大压陷深度对于圆锥角膜具有诊断意义,但其与眼内压和角膜厚度呈负相关,临床应用中需特别注意相关影响因素。

2014 Vol. 16 (5): 268-273 [摘要] ( 477 ) [HTML 1KB] [PDF 2273KB] ( 3912 )
274 刘太祥,吴君舒,顾宇伟,杨斌,王铮
京尼平诱导猪眼巩膜胶原交联后生物力学性能变化

目的 观察京尼平诱导胶原交联后猪眼巩膜生物力学的变化,为防治近视的发展探寻潜在的方法。方法 实验研究。离体猪眼45只,通过简单随机化方法分为9组,每组5眼。以0.01%、0.10%、1.00%京尼平(w/v)分别处理猪眼巩膜30 min;以核黄素/紫外线A处理的巩膜和未处理的巩膜作为对照组。处理后制作4.0 mm×10.0 mm的巩膜试件。24 h后用INSTRON万能材料机测试巩膜试件生物力学参数,另外还测试1.0%京尼平用药后1、6、12、24、36 h巩膜的生物力学参数;同时观察巩膜试件的颜色变化。应力和弹性模量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 与未治疗组比较,0.01%、0.10%、1.00%京尼平治疗24 h后应力提高了205%~498%,弹性模量增加了109%~467%。0.01%京尼平与核黄素/紫外线A具有相似的应力-应变曲线。而且在1.00%京尼平治疗后24 h内,随时间的延长,巩膜颜色逐渐变蓝;在治疗后1、6、12、24、36 h巩膜极限应力分别较未治疗巩膜增加了53%、146%、164%、223%和175%;弹性模量分别增加了80%、151%、185%、352%和296%。在京尼平治疗后24 h极限应力和弹性模量均达到峰值。结论 京尼平可以改善巩膜的生物力学性能,且疗效与其浓度有关。

2014 Vol. 16 (5): 274-278 [摘要] ( 382 ) [HTML 1KB] [PDF 1233KB] ( 2861 )
279 张亚丽,李志伟,牟国营,刘蕾
核黄素/紫外线A诱导的胶原交联对兔和人巩膜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目的 比较兔和人巩膜核黄素/紫外线A交联前后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 实验研究。取8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和8只新鲜离体成人眼,沿矢状位方向平均分为两半,一半作为对照,一半作交联试件。交联的参数设置:0.1%核黄素溶液滴眼,每3 min 1次,共5次;紫外线波长365 nm;能量密度3 mW/cm2;照射时间40 min。生物力学测试指标:极限应力、8%应变条件下的应力和弹性模量。应用t检验对交联前后的生物力学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应变时兔和人巩膜应力分别为(359±305)kPa和(1 079±646)kPa;极限应力分别为(3 830±2 870)kPa和(4 450±1 120)kPa;弹性模量分别为(4 460±4 090)kPa和(14 310±8 560)kPa。交联后兔巩膜在应力、极限应力和弹性模量上均有显著性提高(t=3.07、3.50、3.04,P<0.05);而人巩膜交联前后的生物力学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人巩膜生物力学性能高于兔;胶原交联可显著增加兔巩膜生物力学性能,而在相同条件下人巩膜交联前后生物力学强度无改变。

2014 Vol. 16 (5): 279-281 [摘要] ( 414 ) [HTML 1KB] [PDF 543KB] ( 2767 )
282 吴晓敏,胡修丽,王勤美,余野,黄锦海
青年女性生理周期期间角膜生物力学性能和眼压的节律性变化

目的 探讨中国青年女性生理周期期间角膜生物力学性能和眼压的节律性变化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研究。41例健康青年女性分别在月经周期初期、排卵期和月经周期末期用眼反应分析仪(ORA)对角膜补偿眼压(IOPcc)、可重复模拟Goldmman眼压(IOPg)、角膜滞后量(CH)和角膜阻力因子(CRF)进行测量。采用Pentacam对CCT进行测量。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法分析测量参数在不同时间点的变化以及Pearson相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在女性生理周期的不同阶段,CCT、CH和CRF存在波动,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月经周期末期IOPcc和IOPg均较初期显著下降(P<0.01)。△IOPg与△CRF呈低度正相关(r=0.356,P<0.05),与△CH呈低度负相关(r=-0.336,P<0.05),△IOPcc则与△CH呈中度负相关(r=-0.702,P<0.01),与△CRF不相关(r=-0.069,P>0.05)。△CRF、△CH、△IOPg和△IOPcc均与△CCT无明显相关性(│r│均<0.3,P均>0.05)。结论 在女性生理周期期间,角膜生物力学性能无明显变化但眼压在月经周期末期发生了显著下降。IOPg的变化与CH、CRF低度相关,而IOPcc则与CH中度相关,与CRF不相关。角膜生物力学性能可能是眼压的影响因素之一。

2014 Vol. 16 (5): 282-286 [摘要] ( 429 ) [HTML 1KB] [PDF 1115KB] ( 29688 )
287 周佳奇,李梅,钟元园,周行涛,褚仁远
角膜生物力学性能对角膜塑形术早期疗效的影响

目的 探讨角膜生物力学性能与角膜塑形术后角膜曲率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前瞻性研究。选取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接触镜室就诊的青少年近视患者29例(57眼),平均年龄(9.7±2.1)岁,等效球镜度范围-1.00~-4.75 D,验配前进行眼科常规检查、屈光检查、Oculus 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仪测量角膜地形图、Canon角膜曲率计测量角膜平坦K1及陡峭K2、眼反应分析仪测量角膜生物力学性能包括角膜滞后量(CH)及角膜阻力因子(CRF)。根据角膜中央K值及e值采用经验法进行镜片验配。分别于戴镜1 d及7 d后进行角膜曲率测量,测得角膜平坦K1及陡峭K2。对戴镜前、戴镜后1 d、戴镜后7 d的视力、角膜曲率进行方差分析,并分别对CH及CRF值与戴镜1 d、7 d后角膜曲率变化值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配戴1 d后角膜曲率平坦K1由(42.76±0.78)D下降到(41.78±0.86)D,戴镜7 d后下降为(40.52±1.26)D(F=71.962,P<0.05),戴镜1 d后陡峭K2由(43.91±0.81)D下降到(43.34±0.89)D,戴镜7 d后下降到(42.14±1.44)D(F=40.602,P<0.05),不同时间点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角膜生物力学参数CH、CRF值与戴镜后1 d、7 d角膜曲率平坦K1、陡峭K2的变化均不存在相关性。结论 角膜生物力学参数CH及CRF值在角膜塑形术角膜重塑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未得到证实。

2014 Vol. 16 (5): 287-290 [摘要] ( 393 ) [HTML 1KB] [PDF 660KB] ( 2896 )
291 侯杰,雷玉琳,郑秀云
近视眼角膜上皮厚度分布特点及其与角膜生物力学性能的关系

目的 分析近视眼角膜不同区域的上皮厚度分布特点及其与角膜生物力学等因素的关系。方法  横断面研究。选取拟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198例(198眼),年龄18~41岁,等效球镜度-0.75~-10.38 D,将右眼数据纳入分析。应用RTVue眼前节OCT测量角膜中央0~2 mm直径区域平均上皮厚度,周边>2~5 mm及>5~6 mm 2个区域角膜上方、颞上方、颞侧、颞下方、下方、鼻下方、鼻侧、鼻上方等象限的上皮厚度。将角膜中央上皮按照厚度不同分为3组,应用眼反应分析仪(ORA)测量角膜滞后量(CH)、角膜阻力因子(CRF),分析其与上皮厚度的关系。应用Mann-Whitney U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等方法对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角膜0~2 mm,>2~5 mm,>5~6 mm区域上皮厚度分别为54.0(52.0~56.0)μm,54.1(52.6~56.4)μm,53.8(52.2~55.8)μm,区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3.860,P>0.05)。角膜8个象限之间的上皮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 mm=279.482,P<0.01;Z>5-6 mm=210.442,P<0.01),其中,上方(颞上方、上方、鼻上方)的上皮厚度明显比下方(颞下方、下方、鼻下方)薄(Z>2-5 mm=-5.243,P<0.01,Z>5-6 mm=-8.101,P<0.01),鼻侧与颞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2-5 mm=-0.481,P>0.05,Z>5-6 mm=-0.381,P>0.05)。随着角膜上皮厚度的增加,角膜的生物力学性能会相应地增强;不同角膜中央上皮厚度组间CH与CRF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H:Z=8.945,P<0.05;CRF:Z=9.225,P<0.05)。角膜中央上皮厚度与年龄呈负相关,即年龄越大,角膜上皮厚度越薄(r=-0.185,P<0.01);与屈光度不相关(r=-0.092,P>0.05)。结论 近视眼角膜上皮呈非均匀分布,除上方较下方偏薄外,各象限也存在厚度差异;角膜上皮对角膜生物力学性能有一定影响,角膜上皮越厚,相应的生物力学性能越强。

2014 Vol. 16 (5): 291-296 [摘要] ( 399 ) [HTML 1KB] [PDF 1761KB] ( 2863 )
论 著
297 蓝卫忠,林丽霞,李文涛,杨智宽
注视距离、照度以及视标对早期近视儿童调节反应的影响

目的 研究注视距离、照度以及视标刺激对调节反应的影响,继而从调节反应的角度进一步探讨这些视觉环境因素对近视的发生、发展可能的作用。方法 横断面对比研究。一共对168例早期近视儿童进行了测量。近视儿童配戴其最佳矫正试戴镜,利用SRW-5001K红外线电脑验光仪对其分别在不同距离、不同照明条件以及注视文字/图形视标等条件下进行屈光状态的测量,计算其调节滞后量。对不同距离调节反应的数据比较采用配伍设计资料的两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照度、视标刺激调节反应的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注视6 m、1/2 m、1/3 m、1/5 m的调节滞后量分别是(-0.19±0.44)D、(0.67±0.41)D、(0.75±0.55)D、(0.93±0.5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53,P<0.01)。在1/3 m处注视文字视标,在173 lx和5 lx照度下测得其调节滞后量则分别为(0.79±0.35)D、(0.90±0.33)D(t=-2.87,P<0.01);在1/3 m处注视图形/文字视标,其调节滞后量分别是(0.71±0.37)D、(0.78±0.2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00,P<0.05)。结论 注视距离减少与照度下降均能使调节滞后量增加,文字视标刺激较图形视标刺激产生更大的调节滞后量,提示改善这些视觉环境可能有助于防止近视的发生、发展。

2014 Vol. 16 (5): 297-300 [摘要] ( 535 ) [HTML 1KB] [PDF 630KB] ( 2952 )
301 林华优,黄锦海,黎远光,苏彬彬,吴戈,宫贤惠,蔡军勇,赵云娥
散瞳对Lenstar测量白内障患者眼球生物结构参数及IOL度数计算的影响

目的 评估新型光学生物测量仪Lenstar测量白内障患者眼球生物结构参数和IOL度数计算的准确性,并研究散瞳对其测量结果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应用Lenstar和IOLMaster分别对76例(76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散瞳前后的眼轴长度(AL)、角膜曲率(K1和K2)、前房深度(ACD)及白到白距离(WTW)进行测量,并利用SRK-T、Hollday 1、Hoffer Q和Haigis 4种公式计算IOL度数。同一医生完成所有的测量,2个仪器测量顺序随机。散瞳前2个仪器的测量结果的差异性和一致性及散瞳后2个仪器的测量结果的差异性和一致性分别做配对t检验和Bland-Altman分析;对散瞳前后2个仪器测量结果及IOL度数的比较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配对t检验。结果 Lenstar和IOLMaster散瞳前后测量的AL、K1、K2均高度相关(r均>0.90)。2种仪器散瞳后测量的ACD和WTW值[Lenstar:(3.13±0.34)mm和(11.76±0.51)mm;IOLMaster:(3.15±0.34)mm和(12.15±0.47)mm]均大于散瞳前[Lenstar:(3.05±0.35)mm和(11.56±0.55)mm;IOLMaster:(3.03±0.34)mm和(11.85±0.44)mm],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98、-5.09、-9.00、-6.52,P<0.01)。2种方法测量的WTW的95%LoA散瞳前为-1.20~0.61 mm,散瞳后为-1.09~0.33 mm,一致性较差,其余参数一致性较好。散瞳后Haigis公式依据IOLMaster测量结果计算的IOL度数比散瞳前大(0.08±0.2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P<0.05)。结论 Lenstar是一种精确性高的眼球生物参数测量和IOL度数计算工具,可替代IOLMaster行白内障术前检查。散瞳影响ACD和WTW的测量,但对IOL度数的计算影响很小。

2014 Vol. 16 (5): 301-305 [摘要] ( 467 ) [HTML 1KB] [PDF 715KB] ( 3690 )
306 王丽丽,朱豫
爆裂性眼眶骨折早期和晚期临床及CT表现特征

目的 观察爆裂性眼眶骨折早期与晚期的临床及CT表现特征。方法 前瞻性研究。通过检查记录和随访观察,收集2012年6月至2013年8月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39例爆裂性眼眶骨折患者的早期(受伤7 d内)和晚期(受伤34 d左右)临床表现及CT征象。回顾性总结其致伤原因主要为拳击伤18例(46%),其次为车祸伤9例(23%)。结果 39例患者早期视力下降13例(33%),眶周软组织淤血肿胀38例(97%),眼球凹陷≥2 mm有6例(15%),眼球运动障碍及复视17例(44%),眶下神经麻痹15例(38%)。晚期视力下降4例(10%),无眶周软组织淤血,眼球凹陷≥2 mm 26例(67%),眼球运动障碍及复视5例(13%),眶下神经麻痹无好转2例(5%)。CT早期表现:折断端清晰锐利35例(90%);眼外肌增粗36例(92%),移位31例(79%),边缘模糊不清33例(85%);鼻窦积液30例(77%),眶内积血积气5例(13%)。CT晚期表现:骨折断端模糊柔和28例(72%);眼外肌肿胀36例(92%),移位改善31例(79%),边缘模糊不清2例(5%),无眶内积气积血。结论 爆裂性眼眶骨折早期具有眶周软组织淤血肿胀,骨折断端清晰锐利、眼外肌边缘模糊不清、鼻窦积液、眶内积血积气等特征;晚期具有眼球凹陷,骨折断端模糊不清、眼外肌边缘光滑等特征;掌握其特征对于眼眶爆裂性骨折的诊断及法医学鉴定、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2014 Vol. 16 (5): 306-309 [摘要] ( 415 ) [HTML 1KB] [PDF 678KB] ( 2836 )
临床研究
310 范恩越,张庆生,穆珊珊,王林,张艳丽
依据调节功能评估10~15岁儿童近视显然验光准确性

目的 观察分析10~15岁调节功能正常、超前、滞后的近视儿童显然验光与1%阿托品眼用凝胶散瞳验光结果的一致性,以指导儿童近视的验光配镜工作。方法 前瞻性研究。等距随机抽样2013年7-8月间来唐山市眼科医院视光学诊疗中心就诊的近视患者224例(448眼),按调节功能分为正常(107眼)、超前(152眼)及滞后(189眼) 3组,各自对比散瞳前显然验光、散瞳验光及瞳孔恢复后复查验光屈光度的变化。采用方差分析进行数据检验。结果 调节功能正常组和滞后组3次验光所测得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7、0.76,P>0.05);调节超前组3次验光所得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1,P<0.05)。结论 10~15岁近视儿童验光配镜时,调节功能滞后和正常患者综合验光仪显然验光结果可直接用于指导配镜,对于调节超前的患者,需要以阿托品散瞳验光结果为依据。

2014 Vol. 16 (5): 310-312 [摘要] ( 489 ) [HTML 1KB] [PDF 546KB] ( 3000 )
病例报告
313 余爱华,蔡小军,熊期
虹膜转移癌一例报告

患者,男,60岁。2012年11月30日因左眼视力下降、头痛1个月入住我院。眼部检查:裸眼视力右眼1.0,左眼0.2;眼压右眼15 mmHg,左眼15 mmHg;右眼前段和眼底正常。左眼结膜不充血,角膜透明,前房深浅不等,颞上方前房变浅,相应区域虹膜肿物隆起,近瞳孔缘区可见囊性改变,瞳孔变形(见图1),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示左眼虹膜肿物(见图2)。住院后行全身检查,胸片示右上肺占位性病变(肺癌);头颅MRI检查示左侧半卵圆中心占位性病变;胸部及上腹部CT示右上肺肿块,左肺多发性结节,纵隔内多发肿大淋巴结;经皮肺部穿刺后病理检查示:右肺低分化鳞状细胞癌伴灶性坏死。

2014 Vol. 16 (5): 313-314 [摘要] ( 387 ) [HTML 1KB] [PDF 1088KB] ( 2534 )
综 述
315 张文文,蔡剑茹,陈辉
激光角膜屈光手术中的偏中心问题

偏中心是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常见现象,严重的偏中心可造成患者术后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下降、眩光、光晕、单眼复视、不规则散光、眼高阶像差增加等,影响患者术后视觉质量和手术效果。飞秒激光手术尤其是微小切口透镜取出术(SMILE)也许同样存在偏中心问题。现就准分子激光偏中心发生原因、临床表现以及预防和治疗问题作一综述,也许有助于飞秒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偏中心研究。

2014 Vol. 16 (5): 315-317 [摘要] ( 440 ) [HTML 1KB] [PDF 508KB] ( 2989 )
318 王小琴,谢青
立体视觉相关皮层的研究进展

立体视觉是视觉器官分辨周围物体三维空间位置的感知能力,是建立在双眼同时视和融合基础上的高级视功能。双眼视差是产生立体视的生理基础,是形成立体视觉的主要机制,但立体视觉的中枢神经机制至今仍不明确。

2014 Vol. 16 (5): 318-320 [摘要] ( 432 ) [HTML 1KB] [PDF 1865KB] ( 3035 )
  编辑部公告
更多...  
  相关下载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版权所有 @ 2013 - 2014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地址:浙江省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温州医科大学图书馆A413室 邮编:325035
电话:86-577-86699366 传真:86-577-86699366 Email:zhysgx@vip.126.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总访问量:

浙ICP备12004924号-1
 浙公网安备 330302020018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