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在线投稿
在线审稿
Email Alert
RSS
 
本期速递
过刊目次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投稿须知
写作指导
投稿介绍信
调查问卷
 
我刊沿革
总编寄语
专家介绍
引文报告
高被引文献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2011年 13卷 2期
刊出日期:2011-02-25

专家述评
专题论著
论 著
临床研究
病例报告
综 述
   
专家述评
81 许迅,苏莉
转化医学是眼底病研究的新方向

1993年,美国学者提出转化医学的概念,这是因为近三十年来基础医学脱离临床实际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因此,将医学生物学的基础研究成果迅速有效地转化为可在临床实际应用的理论、技术、方法和药物成为当务之急,从而在实验室和病房之间架起一条快速通道.在眼底病领域,目前也存在着众多悬而未决的难题,急需通过转化医学研究加以改变,虽然在实现转化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但是除了攻克它们我们别无选择.

2011 Vol. 13 (2): 81-83 [摘要] ( 308 ) [HTML 1KB] [PDF 227KB] ( 2309 )
专题论著
84 戴虹,岳枚,杨絮,卢颖毅,喻晓兵,龙力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Ranibizumab联合光动力疗法治疗渗出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抗血管内皮生长冈子单克隆抗体Ranibizumab玻璃体腔注射联合光动力疗法(PDT)治疗渗出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确诊为渗出型AMD并首次接受Ranibizumab玻璃体腔注射联合PDT治疗的患者32例(41眼),均进行了糖尿病早期治疗研究(ETDRS)视力表、彩色眼底照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或)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检查,确诊为渗出型AMD后采用PDT(光辐射率600 mW/cm2,光能量50 J/cm2,光照时间83 s)治疗,48-72 h后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 0.5 mg(0.05 ml),随后根据每个月检查情况决定是否再次治疗,重复治疗时单独注射Ranibizumab 0.5 mg,或联合PDT,或单独PDT.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视力(ETDRS字母数)、视网膜厚度,对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病灶渗漏情况进行计数,求百分比.结果 随诊12-39个月.在治疗后第12个月检查时,41眼ETDRS视力表字母数较治疗前平均提高9.1个字母(t=-4.14,P<0.01),重复Ranibizumab注射(2.0±1.1)次/眼,重复PDT治疗(0.2±0.8)次/眼.末次检查时,41眼ETDRS视力表字母数较治疗前平均提高8.9个字母(t=-3.74,P<0.01),重复Ranibizumab注射(2.7±1.2)次/眼,重复PDT治疗(0.3±0.7)次/眼.9眼(22%)CNV渗漏完全停止,27眼(66%)渗漏范围减少,3眼(7%)无明显变化或范围扩大,2眼(5%)有新病灶发生.OCT检查显示视网膜厚度较治疗前平均下降119.11μm(t=4.419,P<0.01).并发症与单独Ranibizumab或PDT治疗相比无增加.结论 Ranibizumab玻璃体腔注射联合PDT治疗渗出型AMD可使视力提高,视网膜水肿明显减轻,CNV病灶渗漏停止或减少,具有良好的疗效和较高的安全性.

2011 Vol. 13 (2): 84-87 [摘要] ( 315 ) [HTML 1KB] [PDF 289KB] ( 2307 )
88 郑学栋,徐国兴,侯泽江,陈金国
联合共培养系统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视网膜色素上皮样细胞

目的 探讨添加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表皮生长因子(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培养基联合人类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HRPECs)共培养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定向诱导分化的影响.方法 实验研究.实验分三组:HRPECs+BDNF、EGF、bFGF+BMSCs共培养组、BDNF、EGF、bFGF+BMSCs共培养组和对照组(单独BMSCs).第一组取第3代HRPECs接种在双层培养板的上层,将第3代人BMSCs接种于下层培养板中,在双层六孔板的每孔中加入混合有20 ng/mlbFGF、20 ng/ml EGF、20 ng/ml BDNF及10%胎牛血清(FBS)的DMEM-LG培养液(需做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应同时在下层放入18 mm×18 mm盖玻片进行细胞爬片).第二组取第3代人BMSCs接种在六孔培养板中,每孔中加入含20 ng/ml bFGF、20 ng/ml EGF、20 ng/ml BDNF及10%FBS的DMEM-LG培养液.第三组将第3代人BMSCs接种于六孔培养板中,加入10%FBS的DMEM-LG培养液.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2周后停止培养,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和RT-PCR检测角蛋白18、RPE65蛋白存诱导细胞中的表达.数据采用Holm-Sidak法进行分析.结果 诱导2周后,第一组BMSCs细胞呈圆形、类圆形、不规则形、短棒状外观,细胞内有色素颗粒形成,其他两组没有类似改变.三组间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RPE65蛋白、角蛋白18,光密度值结果显示第一组和第二组间、第一组和第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PE65:t=37.416、36.236,P<0.05;角蛋白18:t=38.611、37.532,P<0.05).而第二组和第三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RPE65:t=1.180,P>0.05;角蛋白18:t=1.079,P>0.05).RT-PCR检测相对mRNA表达量,结果显示第一组和第二组间、第一组和第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PE65/β-actin:t=176.110、174.820,P<0.05;角蛋白18/β-actin:t=243.230、241.560,P<0.05).而第二组和第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PE65/β-actin:t=1.283.P>0.05;角蛋白18/β-actin:t=1.670,P>0.05).结论 利用BDNF、EGF、bFGF联合HRPECs共培养可以使BMSCs分化为视网膜色素上皮样细胞.

2011 Vol. 13 (2): 88-93 [摘要] ( 349 ) [HTML 1KB] [PDF 524KB] ( 2511 )
94 赵中芳,董晓光,周庆军
过氧化氢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内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易感因子2表达的影响

目的 研究过氧化氢(H2O2)诱导的氧化应激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ARPE-19)细胞内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易感因子2(age-related maculopathy susceptibility 2,ARMS2)转录和蛋白水平的影响,初步探讨ARMS2基因在氧化应激中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作用.方法 实验研究.选用ARPE-19细胞,以浓度为0、100、300、500、700μmol/L的H2O2作用一定时间后,应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检测各浓度组H2O2作用2 h和4 h后ARPE-19细胞生长情况;采用Realtime-PCR(SYBR Green法)和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ARMS2的转录及蛋白水平变化.组间比较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著性差异法,H2O2浓度与细胞活性的关系采用曲线估计分析.结果 五个浓度的H2O2作用ARPE-19细胞4 h后,吸光度值分别为0.531±0.037、0.370±0.017、0.371±0.016、0.330±0.006和0.297±0.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782,P=0.007).曲线估计分析显示H2O2浓度与细胞活性呈高度负相关(r=-0.99.P=0.036).100~700 μmol/L H2O2作用ARPE-19细胞后,Realtime-PCR结果 Ct值分别为1.154±0.007、1.324±0.022、1.350±0.011、1.280±0.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409.P=0.000);H2O2浓度在300~500 μmol/L范围时,ARMS2基因mRNA表达量达到高峰,之后下降.细胞免疫荧光检测灰度值结果分别为7320±2493、14 300±848、22400±1596、23400±2405、19 200±5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843,P=0.000);H2O2浓度在300~500 μmol/L范围时,ARMS2蛋白表达量达到高峰,之后下降.转录和蛋白水平变化趋势一致.结论 H2O2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时,可诱导氧化应激,使ARPE-19细胞内ARMS2转录和蛋白水平增加,如果H2O2的浓度超过ARPE-19细胞耐受范围,ARMS2基因表达量下降.

2011 Vol. 13 (2): 94-98 [摘要] ( 305 ) [HTML 1KB] [PDF 398KB] ( 2342 )
99 王晨光,刘早霞,齐首楠,王淑荣,苏冠方
大鼠视网膜干细胞与神经干细胞体外增殖、分化特点比较

目的 通过对大鼠视网膜干细胞和神经干细胞体外增殖、分化特点进行比较,进一步明确视网膜于细胞自我更新及向神经细胞方向分化的能力.方法 实验研究.分离出生10 d大鼠睫状体区组织及新生大鼠脑组织,分别应用酶消化法将两种组织制成单细胞悬液,放入含有20 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0μg/L表皮生长因子及1×B27添加剂的无血清DMEM/F12培养液中培养,观察并比较视网膜干细胞及神经干细胞体外增殖的特点.分别取第2代细胞,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干细胞特异性抗原神经巢蛋白(nestin)及细胞分裂增殖标志物5-溴脱氧尿核苷(BrdU)的表达.同时,应用含50 ml/L的胎牛血清及1×N2添加剂的培养基促进其分化,观察两种细胞向神经细胞方向分化的特点:分别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对分化后的细胞nestin、神经无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神经胶质细胞标志物神经胶质酸性蛋白(GFAP)进行检测,并应用卡方检验对两种干细胞分化后的NSE及GFAP阳性细胞数比例进行比较.结果 两种细胞原代培养48 h后均可见小的球状细胞团悬浮生长,折光性强.原代培养约7 d后传代,传代后细胞能重新形成球状细胞团,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方法均可检测到细胞内nestin及BrdU的阳性表达,视网膜干细胞体外增殖的能力较神经干细胞弱.两种细胞均可在血清诱导条件下转变为贴壁生长,并分化出具有神经细胞形态的细胞.诱导第7天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出两种干细胞表达nestin阳性细胞数比例分别为(9.5±3.5)%及(9.1±0.7)%.视网膜干细胞分化后NSE及GFAP的阳性细胞数比例分别为(11.2±2.8)%及(18.9+2.1)%,低于神经干细胞分化后两种标志物阳性细胞数比例[(34.1±63)%及(41.9±3.3)%],NSE、GFAP在两组表达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03.23,P<0.05;x2=74.36,P<0.05).结论 来源于睫状体区的大鼠视网膜干细胞形态、体外增殖及可分化特性与神经干细胞相似,但其增殖及分化为神经细胞的能力较神经干细胞弱.

2011 Vol. 13 (2): 99-103 [摘要] ( 346 ) [HTML 1KB] [PDF 399KB] ( 2473 )
104 郑志,许迅,陈凤娥,蔡文泉,孙晓东,樊莹,孙倩,缪浴宇
23-G微创玻璃体切割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合并白内障

目的 观察23-G微创玻璃体切割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DR)合并白内障的效果,并与20-G玻璃体切割术效果进行比较.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PDR合并白内障患者91例(91眼),A组41例,接受了23-G微创玻璃体切割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人工晶状体植人术;B组50例,接受20-G玻璃体切割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1 d、1周、2周、1个月、3个月观察视力及并发症情况.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和卡方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平均随访17个月.A组logMAR视力从1.569±0.342提高到0.821±0.4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9,P<0.01);B组logMAR视力从1.658±0.312提高到0.834±0.3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47,P<0.01).术后并发症:A组中33眼(80%)术后无明显不适及水肿,B组中所有眼(100%)均有明显充血、水肿、异物感及眼部不适.另外,A组和B组分别发现3眼(7%)和1眼(2%)发生短暂性低眼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眼(10%)和14眼(28%)发生前房纤维蛋白渗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5,P<0.05).结论 23-G微创玻璃体切割联合超声乳化向内障吸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PDR合并白内障安全有效,同20-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比较,其术后恢复较快且不适感较少.

2011 Vol. 13 (2): 104-107 [摘要] ( 362 ) [HTML 1KB] [PDF 273KB] ( 2424 )
108 刘黎明,王绍飞,刘刚,杨波,蒋晨
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眼行视网膜激光光凝前后视力、无灌注区、视网膜新生血管及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的变化.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2009年1月至2010年7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眼科行视网膜激光光凝的增殖前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PDR)72眼和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DR)48眼纳入研究.在光凝前1周及之后1个月行视力、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及f-ERG检查.对患眼视力、视网膜新生血管及无灌注区消退情况进行计数,记录光凝前后患跟视杆反应b波、混合反应b波、震荡电位、视锥反应b波及30 Hz振幅.治疗前后的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视网膜激光光凝后,PPDR组中48眼视力保持不变,24眼下降;54眼无灌注区全部消退,16眼部分消退,2眼未消退.PDR组中12眼视力提高,26眼保持不变,10眼下降;24眼新生血管全部消退,16眼部分消退,8眼未消退.光凝前后患眼视杆反应b波振幅分别为(186.7±34.1)μV和(106.7±24.8)μV;混合反应b波振幅分别为(381.2±60.4)μV和(273.2±47.8)μV;振荡电位振幅分别为(66.6±12.4)μV和(86.6±18.7)μV;视锥反应b波振幅分别为(97.4±13.5)μV和(67.2±9.4)μV;30 Hz振幅分别为(24.1±8.4)μV和(20.1±6.4)μ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672、5.343、3.427、3.578、2.979,P均<0.01).结论 视网膜激光光凝后,大部分DR眼的视力提高或保持稳定,无灌注区及新生血管消退,明显改善了视网膜的血液循环,是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方法.

2011 Vol. 13 (2): 108-110 [摘要] ( 310 ) [HTML 1KB] [PDF 204KB] ( 2637 )
论 著
111 郭斌,杨新光,范钦华,李运明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含量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目的 观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患者眼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含量,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实验研究.NVG患者54 例(54眼),其中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17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22眼,视网膜血管炎(Eales病)4眼,视网膜脱离(RD)术后4眼,未知原因7眼.虹膜新生血管Ⅰ级17眼,Ⅱ级12眼,Ⅲ级13眼,Ⅳ级12眼.36眼曾行视网膜光凝和(或)冷凝治疗.10只新鲜健康角膜供体眼作为正常对照组.抽取两组的房水和玻璃体液样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其中VEGF和PDGF含量.对NVG组和正常对照组VEGF和PDGF含量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不同原发病、不同等级虹膜新生血管、视网膜光凝和(或)冷凝治疗组与未治疗组之间VEGF和PDGF含量的比较分别采用方差分析、LsD-t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并对各组VEGF和PDGF含量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NVG组房水中VEGF和PDGF含量分别为(926.3±223.5)ng/L和(226.2±81.5)ng/L,玻璃体液中分别为(1096.1±235.9)ng/L和(375.3±141.5)ng/L,均高于正常对照组(Z 房水VECG=-4.993,Z房水PDGF=-4.891,Z玻璃体VEGF=-4.991,Z玻璃体PDGF=-4.992,P均=0.000).不同原发病组比较:CRVO组房水和玻璃体液中VEGF含量均高于不明原凶组(t房水=1.746,P房水=0.033;t玻璃体=1.917,P玻璃体=0.027),其他各组之间VEGF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DR组房水和玻璃体液中PDGF含量高于Eales病组(t房水=1.697,P房水:0.043;t玻璃体=1.762,P玻璃体=0.038),其他各组间PDGF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虹膜新牛血管分级组比较:各组房水和玻璃体液中VEGF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虹膜新生血管Ⅳ级组玻璃体液中PDGF含量高于Ⅲ级组(t=1.740,P=0.049).视网膜光凝和(或)冷凝治疗后,房水及玻璃体液中VEGF和PDGF的含量均低于未治疗组(Z房水VEGF=2.945,P房水VEGF=0.003;t房水PDGF=3.199,P房水PDGF=0.002;Z玻璃体VEGF=3.165,P玻璃体VEGF=002;t玻璃体PDGF=2.984,P玻璃体PDGF=0.004).相关分析显示:NVG组房水中VEGF和PDGF含量呈正相关(r=0.305,P=0.025),玻璃体液中VEGF和PDGF含量也呈正相关(r=0.303,P=0.026);CRVO组玻璃体液中VEGF和PDGF含量呈正相关(r=0.503,P=0.040);DR组房水中VEGF和PDGF含量呈正相关(r=0.462,P=0.030).结论 NVG中VEGF和PDGF含量的变化与其原发病、虹膜新生血管严重程度有关,视网膜光凝和(或)冷凝治疗可抑制VEGF和PDGF的产生.

2011 Vol. 13 (2): 111-115 [摘要] ( 271 ) [HTML 1KB] [PDF 354KB] ( 2598 )
116 金婉卿,陈岩,徐肃仲,毛欣杰
散光软镜的旋转性评估分析

目的 研究散光软镜配适中代表镜片稳定性的评估因素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非干预性、观察性研究.32名散光软镜配戴者,经角膜接触镜的常规验配前检查,给予双眼配戴一种低旋智动定位设计的频繁更换型散光软镜,20 min后进行稳定性的评估,评估因素包括戴镜视力、镜片定位、活动度、散光轴旋转方向、旋转度数、旋转稳定性、鼻侧旋转恢复速度和颞侧旋转恢复速度.随机选择一眼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对配适评估因素之间进行Partial相关性分析.结果 散光软镜配戴者中,旋转方向为偏颞侧者占59%,所有配戴者的平均旋转度数为(10.56±7.77)°:鼻侧旋转恢复速度和整体评估之间呈负相关(r=-0.49,P=0.005),镜片配适越松,旋转恢复速度越快:旋转度数与旋转方向之间存在正相关(r=0.48,P=0.006),向颞侧旋转时的旋转度数少于向鼻侧旋转时的旋转度数:旋转度数与旋转稳定性之间呈正相关(r=0.45,P=0.010),旋转度数越少,旋转稳定性越好.结论 目前国内临床应用较多的频繁更换型散光软镜相对容易向颞侧旋转,其整体配适以相对偏松为主,旋转程度偏大,临床验配中应该引起重视;散光软镜配戴者的配适评估因素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影响镜片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包括整体配适评估和旋转度数,提示在临床运用中应该更加重视散光软镜的整体配适评估结果和旋转程度等问题.

2011 Vol. 13 (2): 116-119 [摘要] ( 328 ) [HTML 1KB] [PDF 285KB] ( 2370 )
120 俞莹,陈辉,朱寅
闪烁光对C57BL/6小鼠屈光和眼轴的影响初步观察

目的 探讨闪烁光诱导小鼠实验性近视模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 实验研究.将28日龄的健康C57BL/6(B6)小鼠4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闪烁光照组、形觉剥夺组,每组15只.对照组饲养在模拟的正常光照环境中,光照时间为早8:00至晚8:00,光照度为250 lx;晚8:00至早8:00为暗室环境,光照度为0 lx.闪烁光照组使用白色LED灯闪烁光照明,时间为早8:00至晚8:00,闪烁光照频率为2 Hz,明暗周期为50%,峰值光照度为250 lx,谷值光照度约为1 lx;晚8:00至早8:00为暗室环境,光照度为0 lx;闪烁光照6周后撤去闪烁光,在与对照组同样环境中再饲养2周.形觉剥夺组使用半透明塑料眼罩遮盖右眼,饲养在与对照组相同的光照环境中.分别在实验前以及实验后2周、4周、6周、8周使用红外偏心验光仪和动物专用的A超测定仪来测量所有小鼠右眼的屈光度及眼轴,同时观察小鼠眼部和行为学变化.组间屈光度和眼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闪烁光照组屈光度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闪烁光照组与对照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眼轴与时间及屈光度的相关性采用回归分析.结果 闪烁光照6周后,小鼠的屈光度较对照组发生了显著的近视性改变[(-2.49±1.32)D vs(6.26±1.18)D,P<0.01],眼轴也显著增长[(3.12±0.04)mm vs(3.08±0.02)mm,P<0.01].闪烁光照组小鼠不同时间点眼轴与屈光度之间呈正相关(r2=0.677,P<0.01).实验6周末,形觉剥夺组小鼠发生的近视程度高于闪烁光照组[(-6.42±2.21)D vs(-2.49±1.32)D,P<0.05],眼轴增长也更为显著[(3.27±0.04)mm vs(3.12±0.04)mm,P<0.05],但是眼罩较易脱落,经常需补戴,并有晶状体混浊发生.结论 闪烁光刺激可以成功诱导出小鼠实验性轴性近视,但近视程度低于形觉剥夺诱导,是一种更为安全、方便的近视模型诱导方法.

2011 Vol. 13 (2): 120-125 [摘要] ( 277 ) [HTML 1KB] [PDF 446KB] ( 2765 )
126 黄锦海,陈世豪,温岱宗,王勤美
Biograph/Lenstar与IOL Master测量眼轴、角膜曲率及前房深度的比较

目的 比较两种光学相干生物测量仪Biograph/Lenstar和IOL Master测量眼轴(AL)、角膜曲率(K1、K2和Km)和前房深度(ACD)的差异,分析二者的一致性,为临床使用提供依据.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近视患者34例(68眼),等效球镜为-0.05~-10.00 D,平均(-4.11±2.31)D,分别应用Biograph/Lenstar和IOL Master进行AL、K1、K2、Km和ACD测量,两种仪器间以上指标的差异采用配对t检验,两种仪器间测量所得数据的相关性采用 Pearson相关分析,两种仪器间测量所得数据的一致性采用Bland-Altamn统计分析.结果 Biograph/Lenstar和IOL Master测量AL的平均值分别为(25.39±1.09)mm和(25.37±1.08)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855,P<0.01);两者间的K1、K2和K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11,P=0.014;t=-2.413,P=0.019;t=2.893,P=0.005);ACD值分别为(3.80±0.26)mm和(3.78±0.26)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仪器间所有的测量参数均具有密切的线性相关(r均>0.9,P<0.01).两种方法测量AL和ACD一致性较好,而K1、K2和Km一致性较差.结论 Biograph/Lenstar测量眼部无明显器质性疾病人群的眼轴长度及前房深度与IOL Master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对角膜曲率的测量,两者测量一致性较差,使用中需结合临床意义进一步对仪器的适用范围加以判断.

2011 Vol. 13 (2): 126-130 [摘要] ( 371 ) [HTML 1KB] [PDF 321KB] ( 2723 )
131 李姗姗,高华,李素霞,丁刚,岳文杰,史伟云
圆锥角膜行光学板层角膜移植术后早期缝线松动的影响因素

目的 探讨圆锥角膜行光学板层角膜移植术(LKP)后早期缝线松动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2006年1月至2010年5月存山东省眼科医院接受LKP的圆锥角膜患者手术前后眼部特点进行研究,对其中在2009年11月之前手术的52例(56眼)患者的病所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了解患者角膜地形图、曲率、眼轴、角膜横径、供体植片保存方式,分析这些因素与术后早期缝线松动发生率及松线部位的关联性;对在2009年11月至2010年5月期间行角膜移植手术且发生松线的9例(9眼)圆锥角膜患者进行了角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及激光共焦显微镜检查,以期了解术后早期缝线在角膜组织中的位置特点及缝线附近角膜组织形态.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52例(56眼)圆锥角膜患者中,术后早期发生缝线松动37眼(占66%),其中27眼在松线的基础上发生角膜植片翘起(占73%),96%的植片翘起发生在术后3个月内.松线主要发生在下方角膜(占62%),47%的松线发生在术前角膜最薄点及圆锥顶点所在象限.松线组与未松线组比较:术前角膜最薄点(x2=3.49,P>0.05)及圆锥顶点(x2=1.62,P>0.05)位置分布差异无 统计学意义;角膜最薄点厚度(u=0.21,P>0.05)、角膜中央厚度(u=0.11,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供体植片保存方式(x2=3.06,P>0.05)、角膜最大曲率(u=0.66,P>0.05)、眼轴(u=1.06,P>0.05)、角膜横径(u=1.68,P>0.05)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检查的9眼中,缝线存角膜组织中的跨越深度与角膜厚度的比值,松线组小于末松线组(0.4258±0.0420 vs 0.4869±0.0609,u=2.32,P<0.05),发生松线的患眼多伴有角膜缘新生血管浸润,且缝线多由植床侧割裂角膜组织而发生松线,松线周围角膜组织可见到坏死组织、瘢痕及炎性细胞浸润.结论 圆锥角膜行LKP术后早期(3个月内),缝线松动易并发角膜植片翘起,松线部位多见于下方角膜.原凶可能与缝线在角膜组织中的跨越深度不足、术后炎症反应、新生血管的形成及术前角膜病变程度有关.

2011 Vol. 13 (2): 131-135 [摘要] ( 290 ) [HTML 1KB] [PDF 279KB] ( 2513 )
136 余新平,黄盈,陈洁,余焕云,汪育文,张芳
青少年和成人斜视患者社会心理障碍的调查研究

目的 探讨水平斜视对青少年和成人患者社会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斜视矫正术对其的改善作用.方法 调查研究.参考国外相关资料,制作斜视患者社会心理健康评价调查问卷表,对56例斜视患者(男23例,女33例)于术前和术后2-3个月分别采用术前和术后社会心理健康问卷表进行调查;同时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和斜视专科情况.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总共56例斜视患者接受了问卷调查,其中内斜视17例,外斜视39例(其中间歇性外斜视15例):56例患者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社会心理障碍,其中64%患者因斜视影响其结交朋友等社交活动,61%患者与异性朋友相处受影响,82%患者的自信心和93%患者与他人对视能力受影响;74%的患者因斜视而回避公众场合和活动.64%的患者手术治疗的目的为恢复双眼视功能.在斜视对患者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影响的得分中,患者性别、斜视类型、婚否、受教育程度、工作与否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年龄、斜视程度与得分无明显相关性.斜视手术后2-3个月,患者的社会心理健康状况明显改善,自我评价、自信心和人际关系明显改善.患者对斜视诊疗的建议是希望能获得更舒适的斜视治疗过程和获取更多的号业知识.结论 斜视对青少年和成年斜视患者的社会心理健康有明显影响,主要体现在自我评价低、自信心和社会活动受影响;斜视矫正手术能显著改善其社会心理健康状况.

2011 Vol. 13 (2): 136-139 [摘要] ( 303 ) [HTML 1KB] [PDF 279KB] ( 2436 )
140 赵海岚,戚晓虹,沈维,叶明霞,吴苗琴
慢性肾衰患者血液透析前后眼前段结构和眼压变化的量化分析

目的 探讨慢性肾衰患者血液透析(简称血透)前后前房角宽度(鼻侧、颞侧、上方、下方)、中央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和眼压的变化,以及这些改变与患者血透过程中各项血液指标改变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取因慢性肾衰长期在浙江省人民医院进行血透治疗的35名患者(70眼),分别在血透前及血透后测量眼压、眼部A超(品状体厚度)以及应用索维全景超声生物显微镜进行眼前段结构扫描(中央前房深度、小梁虹膜角、房角开放距离).根据血透前的前房角镜检查分为窄角组及宽角组,并测量其血透前后的眼压.测量血透前后上述患者尿素氮、肌酐、血浆渗透压、白蛋白及脱水量.采用配对t检验对各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35名(70跟)慢性肾衰患者血透后的眼压较血透前升高(t=-3.389,P<0.05).血透后中央前房深度较血透前显著变浅(t=8.043,P<0.01).血透后眼鼻侧、颞侧、上方、下方的小梁虹膜角及房角开放距离均较血透前变小(小梁虹膜角:t=4.637、8.893、3.575、3.436,房角开放距离:t=3.122、5.372、3.838、2.915,P均<0.01),晶状体厚度变厚(t=-9.132,P<0.01).窄角组(14眼)血透后眼压显著增高(t=-0.045,P<0.01),而宽角组(56眼)血透后跟压较血透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9.515,P>0.05).血透后的血尿素氮、肌酐、血浆渗透压较血透前显著降低(t=16.075、13.676、113.063,P均<0.01),白蛋白较血透前增高(t=-7.756,P<0.01).结论 由于血透治疗后液体顺渗透压梯度移动至眼内,慢性肾衰患者血透后前房深度较血透前变浅,前房角变窄,晶状体变厚,具有窄房角的患者血透后眼压显著增高.故建议对慢性肾衰患者在血透治疗前进行前房状态评估,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2011 Vol. 13 (2): 140-143 [摘要] ( 291 ) [HTML 1KB] [PDF 273KB] ( 2316 )
144 涂云海,俞阿勇,宥永胜,高潮,吴文灿
改良SRK-T公式预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散光误差分析

目的 评价改良SRK-T公式对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预测散光的可行性及其误差的影响因素,以探讨改良SRK-T公式在散光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分析2007年10月至2008年6月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且资料完整的白内障病例68例(106眼).比较改良SRK-T公式与SRK-T公式计算得出的术后预测等效屈光度数之间的差异.矢量分析改良SRK-T公式预测的术后散光度与实际术后散光度之间的差异,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改良SRK-T公式与SRK-T公式计算得出的术后预测等效屈光度结果完全吻合.矢量分析术后散光预测误差结果示:J0预测误差的因素主要是角膜散光(KS),J0=-0.108-0.102×KS(P=0.034).J45预测误差的因素主要是眼轴(L)与角膜平均屈光度(K),J45=1.797-0.019×L-0.031×K(P=0.009).结论 改良SRK-T公式的方法可以用于散光人工晶状体植入度数的计算,其误差跟角膜散光、眼轴、角膜平均屈光度有关.

2011 Vol. 13 (2): 144-147 [摘要] ( 313 ) [HTML 1KB] [PDF 244KB] ( 2272 )
临床研究
148 殷丽,姚勇,孙建初,管怀进,程争平,吴玉宇,胡楠,张俊芳
快速生长型分枝杆菌性角膜炎的暴发与控制

目的 探讨角膜异物伤后快速生长型分枝杆菌性角膜炎(RGMK)暴发的原因与控制措施.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调查2007年7月1日至8月5日南通一基层医院在角膜异物剔除术后暴发的11例(11眼)RGMK,了解患者的发病和初诊情况,以及当地医院、接诊医生和患者的工作场所,并采集标本做细菌培养.控制措施包括重视无菌操作,剔除角膜异物时摒弃戊二醛浸泡的角膜异物针,首选一次性针头,选用高压蒸汽法消毒替代戊二醛消毒液消毒等;治疗方法有局部和全身应用抗生素,5%碘酊烧灼清创病灶甚至角膜移植.结果 RGMK暴发感染的原因为异物本身带菌或使用的戊二醛难以杀灭快速生长型分枝杆菌,导致异物针带菌污染角膜造成感染.9例患者经局部和全身应用多种抗生素及5%碘酊烧灼清创病灶后治愈,2例以药物治疗无明显疗效,经角膜移植后治愈.结论 RGMK可在角膜异物剔除术后暴发流行,其对药物治疗反应慢,顽固性病例可经角膜移植而治愈.加强劳动防护,重视无菌操作,提高消毒灭菌质量,异物剔除术毕使用多种抗生素,术后密切随访观察等有利于预防和减少RGMK的发生.

2011 Vol. 13 (2): 148-151 [摘要] ( 330 ) [HTML 1KB] [PDF 244KB] ( 2585 )
152 金丽英,刘钊
斜视术后并发复视555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斜视矫正术后复视的发生情况.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回顾分析1999年1月至2009年12月西安市中心医院眼科收治的5900例斜视矫正手术病例,对斜视术后并发复视的发生率、手术年龄、斜视类型进行分析,并总结手术原则和方案设计思路.结果 手术方案设计:①儿童内斜、外斜手术做到角膜映光正位,保留少量内隐斜;②成人内斜视手术做到角膜映光正位,保留少量内隐斜,不要过矫;③成人外斜视手术做到角膜映光正位,保留少量外隐斜,不要过矫;④获得性麻痹性斜视手术量宁欠勿过;⑤垂直斜视均做到少量欠矫为宜;⑥成人超过40°以上的大角度外斜视,术后保留5°外斜视,外观较满意;⑦一条肌肉不要承担过大的手术量,以避免引起眼球运动受限,造成非共同性斜视,向肌肉运动方向出现复视.术后常规用同视机进行双眼单视功能训练.5900例斜视手术病例中,术后仅有555例(9.41%)患者诉复视,其中短暂性复视患者552例(9.36%),复视症状分别于术后3 d、1周或1个月完全消失;持续性复视患者有3例(0.05%),术后复视症状持续半年或两年半不等.共同性外斜视术后复视的发生率较高,达12.58%(433/3443),占总发生率的78.02%.年龄对复视的发生率影响不大.结论 斜视术后复视不可避免,一般以短暂性复视为主,只要手术设计合理,术后经 同视机训练后均能消失,持续性复视的发生率极低.

2011 Vol. 13 (2): 152-155 [摘要] ( 367 ) [HTML 1KB] [PDF 302KB] ( 2527 )
病例报告
156 应靖璐,冯旺强,施明光
高度晶状体性散光二例报告

2008年6月以来,我科收治品状体性散光2例,报告如下. 例1 患儿,男,10岁,2008年6月至本院首诊,诉右眼视物模糊一年余,一直未予治疗.父母非近亲结婚.足月顺产,否认产伤窒息史,家族中无类似病史.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15-1,-9.25/5.00×180=0.4.

2011 Vol. 13 (2): 156-156 [摘要] ( 362 ) [HTML 1KB] [PDF 88KB] ( 2415 )
综 述
157 王钟晓,杨晓璐,许迅
极小胚胎样干细胞研究现状

视网膜退行性疾病包括视网膜色素变性、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和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是一类由于视网膜感光细胞变性丢失而引起的不可逆性致盲性疾病.干细胞移植技术为此类疾病带来了一线希望,干细胞整合入视网膜,分化成为特定的感光细胞,可以重建视网膜功能.最近,科学家在骨髓和一些成人组织中发现了一种表达CXCR4受体的干细胞,称为极小胚胎样干细胞(VSELSCs),这种细胞表达多种胚胎细胞及原生殖细胞的标志物,有实验证实其具有分化为三个胚层细胞的潜能.VSELSCs这种可以定向分化的特性预示了它在治疗退行性疾病中的广阔前景.本研究主要着眼于VSELSCs的研究现状,探讨其在视网膜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前景.

2011 Vol. 13 (2): 157-160 [摘要] ( 312 ) [HTML 1KB] [PDF 334KB] ( 2341 )
  编辑部公告
更多...  
  相关下载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版权所有 @ 2013 - 2014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地址:浙江省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温州医科大学图书馆A413室 邮编:325035
电话:86-577-86699366 传真:86-577-86699366 Email:zhysgx@vip.126.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总访问量:

浙ICP备12004924号-1
 浙公网安备 330302020018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