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在线投稿
在线审稿
Email Alert
RSS
 
本期速递
过刊目次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投稿须知
写作指导
投稿介绍信
调查问卷
 
我刊沿革
总编寄语
专家介绍
引文报告
高被引文献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2013年 15卷 3期
刊出日期:2013-03-25

专家述评
专题论著
论 著
临床研究
病例报告
   
专家述评
129 施明光,王若洁
角膜表面非球面形态数字表达研究的沿革

角膜表面的非球面形态特性一直是眼科临床上一个受关注的课题。笔者阐述和讨论了用角膜地形图仪高度图数据建立角膜表面的模型技术,以及用角膜曲率半径值包括角膜地形图轴向图与正切图数据来计算角膜表面的Q值技术。提出应用角膜地形图正切图数据进行偏微分和拟合处理,计算半子午线截痕的Q值,以及采用坐标旋转技术计算出所有半子午线Q值的技术,解决了Q值计算的精确性和定位性问题。所有应用该技术的报道都表明样本研究的结果具有理想的精确性和稳定性。

2013 Vol. 15 (3): 129-130 [摘要] ( 439 ) [HTML 1KB] [PDF 354KB] ( 2722 )
专题论著
131 林成敏,王波,施明光
不同屈光状态儿童角膜前表面非球面特性分析及建模

目的  运用正切曲率半径推算儿童角膜前表面Q值并分析水平区间Q值规律及不同屈光状态与Q值的关系。通过拟合计算垂直方向Q值,得出360条半子午线范围的Q值,完成全角膜前表面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  横断面研究。通过Orbscan Ⅱ角膜地形图仪得到84例儿童右眼(12例近视、45例正视、27例远视)360条半子午线Ft值,运用线性回归方程计算各半子午线Q值,分析角膜鼻、颞侧区间Q值分布规律(配对t检验)及屈光状态对Q值的影响(单因素方差分析)。运用Matlab R2009b(矩阵实验室Matrix Laboratory)系统拟合计算其中62例儿童右眼数据(10例近视、25例正视、27例远视)得到360条半子午线Q值,并分析角膜360条半子午线Q值分布规律(配对t检验)。结果 ①进行计算的所有半子午线所得到的决定系数R2均大于或等于0.5。84眼鼻侧、颞侧区间Q值均在-1与0之间,平均值分别为:-0.42±0.16,-0.23±0.08,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27,P<0.05)。鼻侧、颞侧r0平均值分别为:7.85±0.24,7.83±0.24,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13,P<0.05)。鼻侧和颞侧半子午线Q值与r0不存在相关性(鼻侧r=-0.077,P=0.487;颞侧r=0.001,P=0.992)。②近视组和正视组、近视组和远视组鼻侧Q平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07,P<0.05),颞侧各组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F=0.204,P>0.05)。③经过MATLAB系统进行拟合计算得到的曲线决定系数R2均大于0.9。④对48只眼进行垂直方向Q值拟合计算。拟合前后水平鼻侧方向半子午线Q值平均值分别为-0.45±0.16,-0.45±0.16,颞侧分别为-0.21±0.08,-0.20±0.10,拟合前后水平鼻、颞侧区间平均Q值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鼻侧t=2.009,P>0.05;颞侧t=2.009,P>0.05)。拟合后垂直方向上方、下方半子午线Q值平均值为-0.24±0.10、-0.17±0.08。结论 ①采用线性回归以正切曲率半径推算Q值的方法结果稳定可靠。研究对象角膜前表面趋向长椭圆形(prolate),鼻侧较颞侧区间显著,水平较垂直区间显著。屈光不正对Q值影响较小。②将360条半子午线Q值通过拟合曲线计算,Q值呈双峰状分布,峰顶分别为上方及下方垂直半子午线。③拟合计算后水平方向半子午线的非球面性均较垂直方向显著,垂直方向Q值向0靠拢。④采用MATLAB系统的曲线拟合计算全角膜Q值的方法证明是稳定可靠的。解决了垂直方向半子午线Q值的计算问题,使建立全角膜前表面数字模型成为现实。

2013 Vol. 15 (3): 131-136 [摘要] ( 410 ) [HTML 1KB] [PDF 828KB] ( 2954 )
137 祖培培,王雁,王璐,左彤,耿维莉,金颖
近视眼角膜高阶像差特征及与全眼高阶像差的关系

目的  探讨近视患者角膜高阶像差的特点及与全眼高阶像差的相关关系。方法  横断面研究。随机选取拟行角膜屈光手术的近视散光患者216例(216眼),应用角膜波前像差分析仪与全眼波前像差分析仪(Schwind)在4 mm与6 mm瞳孔直径下分别对角膜与全眼进行波前像差测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分析角膜与全眼各主要高阶像差项的差异,采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患者角膜主要高阶像差项与球镜度、柱镜度、年龄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散光顺规组与逆规组组间角膜高阶像差对比情况。结果  4 mm和6 mm瞳孔直径下,总高阶像差、总球差、水平彗差(C3+1)、球差(C40)在角膜与全眼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 mm:t=-2.364、-7.587、-2.197、-6.320,P<0.05;6 mm:t=-4.794、-7.631、-7.945、-7.413,P<0.01)。4、6 mm的角膜C40(顺规组与逆规组)与球镜度呈明显正相关(顺规组:r=0.211、0.255,P<0.01;逆规组:r=0.697、0.562,P<0.01);逆规组各瞳孔直径角膜C3+1与柱镜度呈正相关(r=0.470、0.429,P<0.05)。6 mm的顺规组与逆规组间的垂直彗差(C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同一直径范围下角膜高阶像差各Zernike项均值从高到低依次为球差、垂直彗差、水平彗差、斜向三叶草、水平三叶草,与全眼像差排列顺序不甚相同。角膜与眼内像差可能存在补偿或迭加作用。顺规组与逆规组角膜高阶像差值略有不同,即使全眼散光表现为逆规,但角膜散光多为顺规,且与像差之间具有一定特异性关系。

2013 Vol. 15 (3): 137-141 [摘要] ( 504 ) [HTML 1KB] [PDF 1067KB] ( 2734 )
142 孙丽霞,熊露,张日平,张铭志
Pentacam、iTrace和Orbscan Ⅱz测量近视眼角膜前表面Q值和屈光力的一致性

目的  比较Pentacam、iTrace和Orbscan Ⅱz测量近视眼角膜前表面Q值和屈光力的差异,评估3种方法的一致性。方法  横断面研究。选择100例(100眼)近视患者。用Pentacam、iTrace和Orbscan Ⅱz测量同一患者角膜前表面的Q值和平均Sim K值。用方差分析来比较测量结果,用Bland-Altman法评价测量的一致性。结果  Pentacam、iTrace和Orbscan Ⅱz测得Q值分别为-0.09±0.12、-0.09±0.09和-0.18±0.10,Orbscan Ⅱz测得到Q值比Pentacam和iTrace负值更大(F=43.06,P<0.01)。Q值测量中,iTrace和Orbscan Ⅱz 比较,95%一致性界限较窄,为-0.08~0.26;iTrace和Pentacam比较,95%一致性界限较宽,为-0.23~0.23。Pentacam、iTrace和Orbscan Ⅱz测得平均Sim K值分别为(43.34±1.37)D、(43.30±1.35)D和(43.56±1.36)D;Orbscan Ⅱz测量平均Sim K值比Pentacam和iTrace略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25,P<0.01)。平均SimK 测量中,iTrace和Pentacam比较,95%一致性界限较窄,为-0.68~0.59 D;iTrace和Orbscan Ⅱz比较,95%一致性界限较宽,为-1.15~0.63 D。结论  Pentacam、iTrace和orbscan Ⅱz测量近视眼角膜前表面Q值和平均SimK值有差别。测量Q值时3种仪器一致性较差;测量平均SimK值时Pentacam和iTrace一致性较好,可以互相参考。

2013 Vol. 15 (3): 142-145 [摘要] ( 498 ) [HTML 1KB] [PDF 887KB] ( 2945 )
论 著
146 熊瑛,余翔,李婧,王宁利,薛丽霞,李树宁,卿国平,凌宁
调节过程中人眼高阶像差的变化

目的 探讨生理性调节对人眼波前像差的影响。方法 描述性研究。通过移动注视视标诱发调节,并在不同调节状态下采集眼波前像差。评估内容包括可诱发的调节幅度、比较调节幅度大于3 D与调节幅度小于3 D两组在调节放松状态下高阶像差的差异以及比较0 D、1 D、3 D 3种调节状态,在3.11 mm和4.93 mm 两种瞳孔直径下,眼波前像差的变化特点。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处理数据。结果 在本实验条件下可以实现诱发调节,最大调节幅度可达7.43 D。调节幅度大于3 D和小于3 D两组被检者的高阶像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0~3 D调节范围内,人眼高阶像差变化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在调节过程中位于Zernike多项式金字塔排布的中轴部位的第12项、第24项和第33项的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F=3.799,P<0.05)。结论 调节过程中人眼高阶像差会产生补偿离焦的结构性变化。

2013 Vol. 15 (3): 146-149 [摘要] ( 443 ) [HTML 1KB] [PDF 1075KB] ( 2593 )
150 华焱军,黄锦海,许琛琛,潘超,王勤美
傅立叶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测量LASIK术后角膜参数的重复性和准确性

目的  研究RTVue傅立叶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FD-OCT)测量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角膜参数的重复性与准确性。方法  前瞻性研究。接受LASIK手术者58例(58眼),均选择右眼进行研究,术前及术后3个月行主觉验光。术前IOL Master测量角膜屈光力,术后3个月使用RTVue FD-OCT测量角膜中央3 mm直径范围内前表面曲率半径(Ranterior)、后表面曲率半径(Rposterior)、角膜后前表面曲率半径之比(Rposterior/Ranterior)、角膜中央厚度(CCT)、角膜总屈光力(Knet)、模拟角膜屈光力(SimK)、角膜前表面屈光力(Kanterior)、角膜后表面屈光力(Kposterior),IOL Master获得的角膜屈光力(Km),临床病史法计算LASIK术后角膜总屈光力(Kchm)。连续测量3次。采用变异系数(CV)、Cronbach′s Alpha系数及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估重复性;Bonfferroni校正的多重比较分析SimK、Knet、Km与Kchm之间的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SimK、Knet、Km与Kchm之间的相关性;Bland-Altman分析SimK与Kchm,Knet与Kchm,Km与Kchm,SimK与Knet,SimK与Km一致性并计算95%一致性界限范围(LoA)。结果Ranterior、Rposterior、Rposterior/Ranterior、Kanterior、Kposterior、SimK、Knet和CCT分别为(8.560±0.292)mm、(6.525±0.159)mm、0.763±0.024、(43.98±1.48)D、(-6.13±0.15)D、(39.47±1.33)D、(37.93±1.42)D和(451.81±33.91)μm,各参数CV均小于1%,各参数Cronbach′s Alpha系数和ICC均大于0.9。SimK比Kchm大(0.434±0.433)D,Knet比Kchm小(1.112±0.471)D,Km比Kchm大(0.334±0.379)D,SimK比Knet大(1.546±0.162)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SimK比Km大(0.100±0.287)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earson相关分析,SimK、Knet、Km、Kchm相互间均具有密切的相关性(r均≥0.944,P<0.01)。Bland-Altman图分析SimK与Kchm,Knet与Kchm,Km与Kchm,SimK与Knet,SimK与Km差值的95%一致性区间分别为-0.41~1.28 D,-2.04~-1.11 D,-0.41~1.08 D,1.23~1.86 D,-0.46~0.66 D。结论  RTVue FD-OCT测量LASIK术后角膜曲率和中央角膜厚度具有良好的重复性;RTVue FD-OCT和IOL Master获得的LASIK术后模拟角膜屈光力比临床病史法获得的理论角膜总屈光力略大0.3~0.4 D;Knet可能是评估LASIK术后角膜屈光力的较准确方法,但用于LASIK术后人工晶状体屈光力的预测,还需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2013 Vol. 15 (3): 150-155 [摘要] ( 329 ) [HTML 1KB] [PDF 1175KB] ( 2599 )
156 胡旭颋,丁小燕,马伟,袁玲,雷蕾,唐仕波
Cirrus OCT扫描信号对正常人黄斑部视网膜厚度和容积测量的影响

目的  研究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信号对黄斑部视网膜厚度、容积测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用Cirrus OCT对109例正常志愿者进行黄斑厚度扫描,测量黄斑部视网膜的厚度和容积。根据扫描信号将受检者分为A1组[双眼信号强度(SS)≥7]、A2组(双眼SS<7)、B1组(双眼SS不同,均≥7)、B2组(双眼SS不同,均<7)和B3组(一眼SS≥7,另一眼SS<7),比较相同扫描信号两眼及不同扫描信号两眼眼底参数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配对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A1组、A2组及B1组双眼黄斑部视网膜的厚度和容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B2组,信号较强眼的黄斑容积(CV)稍大于信号较弱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76,P<0.05);在B3组,信号较弱眼的黄斑容积(CV)及黄斑部平均厚度(CAT)稍大于信号较强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71,P<0.05;t=3.210,P<0.05)。结论  扫描信号能够影响频域OCT对黄斑部厚度及容积的测量。

2013 Vol. 15 (3): 156-158 [摘要] ( 503 ) [HTML 1KB] [PDF 340KB] ( 2830 )
159 张雪,胡琦,崔静,康杨,李雪,王珂萌
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在圆锥角膜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临床期圆锥角膜和亚临床期圆锥角膜与正常角膜的形态变化以及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在圆锥角膜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根据Rabinowitz诊断标准将35例圆锥角膜患者分成临床期圆锥角膜组16例(16眼)、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组19例(19眼),并选取有近视散光的患者29例(29眼)作为正常对照组。应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检测3组患者的角膜前表面形态学参数:表面变异指数(ISV)、垂直不对称指数(IVA)、圆锥角膜指数(KI)、中央圆锥角膜指数(CKI)、高度不对称性指数(IHA)、高度离心指数(IHD)、最小曲率半径(Rmin)和不规则指数(ABR)。利用方差分析、Dunnett-t检验和受检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方法对各参数进行比较研究,最终利用偏最小二乘(Partial Least Squares,PLS)方法构建临床期圆锥角膜和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的早期诊断模型。结果  角膜前表面形态学参数在临床期圆锥角膜组、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存在差异。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临床期圆锥角膜组、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组中各参数的曲线下面积(AUC)均接近于1,说明其诊断准确性较高,并且分别得出临床期圆锥角膜和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的诊断界值:ISV为39和22.4,Rmin为6.765和7.11,KI为1.085和1.045。应用PLS方法构建临床期圆锥角膜的早期诊断模型:Yhat=8.231+0.006 ISV+ 0.843 IVA+ 0.869 KI-3.186 CKI-0.010 IHA+ 0.679 IHD- 0.649 Rmin- 0.057 ABR。亚临床期圆锥角膜早期诊断的PLS模型:Yhat=7.861-0.563 Rmin+ 0.018 ISV+ 0.390 IVA- 3.281 KI+ 0.571 CKI- 0.010 IHA+ 0.727 IHD-0.009 ABR。结论  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对临床期圆锥角膜及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作用。

2013 Vol. 15 (3): 159-163 [摘要] ( 480 ) [HTML 1KB] [PDF 659KB] ( 2735 )
164 庄岩,陈有信
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联合小梁切除术及全视网膜光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目的  探讨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IVB)联合小梁切除术、全视网膜光凝(PRP)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的长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分析保守治疗均无法控制眼压NVG患者17例(18眼)的临床资料。患者先行IVB,待虹膜新生血管(NVI)消退后,行小梁切除术,术中使用丝裂霉素C,术后补充或完成PRP。比较IVB术前,小梁切除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以及末次随访时眼压,以及IVB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视力。小梁切除术后随访12~32个月,平均(20.5±7.4)个月。采用配对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IVB后18眼NVI均消退,平均消退时间为(3.7±1.4)d(2~7 d)。IVB术前平均眼压(51.9±10.9)mmHg,平均用药(3.9±0.7)种,平均logMAR视力2.26±0.43。小梁切除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以及末次随访时平均眼压分别为(45.2±7.1)、(8.6±2.1)、(13.9±6.3)、(16.5±6.9)、(17.7±7.2)、(19.2±7.8)、(16.1±3.7)mmHg,小梁切除术前和IVB术前眼压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437,P<0.05),小梁切除术后各时间点和小梁切除术前眼压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64.79,P<0.05)。末次随访时,只有3眼在用药,平均logMAR视力为2.1±0.6,与IVB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4眼NVI复发,2眼接受睫状体光凝治疗。手术完全成功13眼,部分成功3眼,失败率为2眼。结论  IVB联合小梁切除术、PRP能够长期控制NVG眼压。

2013 Vol. 15 (3): 164-168 [摘要] ( 369 ) [HTML 1KB] [PDF 948KB] ( 2631 )
169 师燕芸,梁忠英,杨继红,郑东平,申仲华,周国宏,潘陆平,段薇
光动力联合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后视功能变化

目的  观察单独光动力疗法(PDT)及单次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治疗病理性近视(PM)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确诊为PM继发黄斑区CNV,且CNV处于活动期患者38例(38眼)纳入本研究。非随机分组行单独PDT及单次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治疗,其中单独PDT治疗组21例(21眼),单次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治疗组17例(17眼)。治疗前利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治疗研究(ETDRS) 视力表检查患者可读取的字母数,微视野计(MP-1)检查黄斑区中心20°平均光敏感度(MS),OCT测量黄斑中心凹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治疗后1、3、6个月随访,检查眼底并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及两组之间可读取字母数、黄斑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厚度及MS值。若CNV再次渗漏,则需重复治疗。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配对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治疗后6个月,单独PDT治疗组及单次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治疗组可读取字母数、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及MS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独PDT治疗组:t=-4.45、10.72、-8.62,P<0.01;单次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治疗组:t=-9.28、8.72、-11.54,P<0.01)。治疗后1、3、6个月,两治疗组间可读取字母数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次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治疗组MS值高于单独PDT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6、-2.15、-2.50,P<0.05)。结论  单次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治疗较单独PDT治疗能稳定、改善PM性CNV患者视网膜敏感度,但需随机、大样本研究证实。

2013 Vol. 15 (3): 169-173 [摘要] ( 414 ) [HTML 1KB] [PDF 1087KB] ( 2628 )
174 刘高勤,陈磊,肖艳辉,陈志刚,陆培荣
血管内皮钙黏蛋白对实验性角膜新生血管的作用及机制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herin)在实验性角膜新生血管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动物实验研究。以碱烧伤诱导构建小鼠角膜新生血管模型;RT-PCR法检测VE-cadherin在碱烧伤角膜组织中的表达;碱烧伤1周后角膜局部应用阻断性抗小鼠VE-cadherin抗体进行干预,碱烧伤3周后大体观察角膜新生血管的发生情况以及全角膜铺片CD31荧光组织化学法检测角膜组织新生血管的面积;RT-PCR检测烧伤角膜组织内caspase-3 mRNA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角膜组织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数目;体外实验进一步验证VE-cadherin对血管内皮细胞(HREC)血管网形成的影响。采用成组t检验方法处理数据。结果  碱烧伤3周后,VE-cadherin抗体干预组角膜新生血管数目较对照组明显减少。RT-PCR结果显示VE-cadherin抗体干预组caspase-3基因水平表达增高;进一步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VE-cadherin抗体干预后,角膜组织内凋亡的血管内皮细胞明显增多。体外实验证实VE-cadherin抗体明显抑制HREC细胞系血管网的形成。结论  VE-cadherin钙黏蛋白能通过维护细胞间黏附以及抑制细胞的凋亡等作用保护实验性角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从而维持新生血管的发生发展。

2013 Vol. 15 (3): 174-177 [摘要] ( 372 ) [HTML 1KB] [PDF 997KB] ( 2770 )
178 李丽华,南莉,江洋琳,李雪
对症视觉训练对双眼视功能参数的影响

目的  观察视觉训练对调节、集合等双眼视功能参数的影响,评估视觉训练对缓减视疲劳,改善异常双眼视功能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在天津市眼科医院视光学中心视光门诊就诊的有视疲劳症状、双眼视功能异常患者121例,男62例,女59例,年龄8~27岁,平均(15.5±5.2)岁。排除眼部疾病后进行屈光和双眼视功能检查。按照诊断结果,进行9周的视觉功能训练,训练前后进行调节、集合等双眼视功能相关检查和评估。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通过视觉功能训练后,调节幅度(t=-9.015,P<0.01)、正相对调节(t=9.569,P<0.01)、负相对调节(t=-6.719,P<0.01)、调节辐辏/调节(AC/A)(t=-3.244,P<0.01)均显著改善。近外隐斜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16,P<0.01)。调节滞后和远隐斜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合理的视觉功能训练可以改善双眼视功能,其中调节幅度、正相对调节、负相对调节、近隐斜、AC/A都有明显的变化,患者的双眼视症状、视疲劳症状明显缓解,但调节滞后、远隐斜没有明显的改善。

2013 Vol. 15 (3): 178-180 [摘要] ( 481 ) [HTML 1KB] [PDF 0KB] ( 1079 )
181 罗素荣,陈伟,李昉,张伟岗
Sirius角膜地形图仪与角膜曲率仪测量LASIK术前患者角膜曲率的一致性研究

目的  研究Sirius角膜地形图仪和角膜曲率仪测量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前近视患者角膜曲率的一致性。方法  前瞻性对照研究。选取绍兴市人民医院门诊近视患者85例(170眼),分别采用Sirius角膜地形图仪和角膜曲率仪对其角膜曲率进行测量。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及Pearson直线相关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应用Bland-Altman分析评价两种测量方法的一致性。结果  Sirius角膜地形图仪和角膜曲率仪测量角膜曲率K1值分别为(42.41±1.25)D和(42.33±1.28)D,角膜曲率K2值分别为(43.36±1.36)D和(43.56±1.38)D,平均角膜曲率值[(K1+K2)/2]分别为(42.88±1.28)D和(42.92±1.29)D,两种仪器测量角膜曲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241,P<0.01;t2=-9.936,P<0.01;t均=-3.021,P<0.01);两种仪器在测量角膜曲率时呈正相关(r1=0.989,P<0.01;r2=0.981,P<0.01;r均=0.990,P<0.01);Sirius角膜地形图仪和角膜曲率仪测得的角膜曲率K1值、K2值及平均角膜曲率差值的均数dˉ分别为0.08 D,-0.20 D和-0.04 D,差值的标准差Sd分别为0.1897 D,0.2644 D和0.1790 D,95%一致性界限分别为0.45~-0.30 D,0.32~-0.72 D和0.31~-0.39 D,分别有2.4%(4/170),3.5%(6/170)和4.7%(8/170)的点在95%一致性界限以外,且一致性界限内的最大差值分别为0.44 D,0.68 D和0.38 D。结论  Sirius角膜地形图仪和角膜曲率仪在测量近视患者的角膜曲率时有较好的一致性,其值可相互替代使用。

2013 Vol. 15 (3): 181-184 [摘要] ( 467 ) [HTML 1KB] [PDF 1054KB] ( 2905 )
临床研究
185 罗艳,程旭康,鲁铭,冯劼
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并角膜散光的疗效及远期旋转稳定性

目的  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用于治疗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的患者,分析其临床疗效及远期旋转稳定性。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的20例(21眼)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观察不同时间点裸眼视力、术后残余散光、并发症等,观察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远期的旋转稳定性。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结果  术后随访观察12个月以上,最长24个月,平均(15.5±2.3)个月。术后1周、1个月、12个月裸眼视力(logMAR)平均值分别为0.20±0.08、0.19±0.06、0.17±0.07。术后各时间点裸眼视力较术前有显著性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2个月,裸眼视力(logMAR)≤0.1者5眼,占24%;裸眼视力≤0.3者18眼,占86%。术后12个月旋转度为4.31°±1.57°。末次随访时间点,旋转度<5°的有18眼,占86%。结论  对于合并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能够安全、有效地改善患者的散光,提高术后视觉质量,远期旋转稳定性好。

2013 Vol. 15 (3): 185-187 [摘要] ( 381 ) [HTML 1KB] [PDF 326KB] ( 2843 )
病例报告
188 沈胤忱,刘堃,许迅
特发性黄斑前膜自发脱离一例

患者,男,37岁,2010年7月因“右眼视物变形数月”至我院眼科门诊就诊。一般情况良好,否认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病病史,否认其他眼部疾病史及外伤史。最佳矫正视力:右眼0.6,左眼1.0,眼科检查:右眼外眼(-),角膜透明,前房闪辉(-),晶状体透明,虹膜纹理清,瞳孔对光反射好;眼底:视乳头界清色可,C/D约0.3,黄斑区可见约2PD大小表面膜,呈金箔样反光。左眼前后节检查无异常。眼压正常。B超示:右眼玻璃体腔内少量点状回声,未见玻璃体后剥离(PVD),颞下方玻璃体-视网膜(V-R)粘连,未见明确视网膜脱离。OCT示:右眼黄斑区视网膜表面可见一连续高反射带,黄斑生理凹陷消失,黄斑中心凹厚度385μm。诊断为“右眼特发性黄斑前膜”。因患者视力较好,故暂予以随访观察。

2013 Vol. 15 (3): 188-189 [摘要] ( 352 ) [HTML 1KB] [PDF 969KB] ( 2604 )
综 述
190 朱玮,于靖
与青少年近视相关的环境因素分析

近视是一种全球性眼病,其不断增长的患病率给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近视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目前主要认为与遗传因素及多种环境因素相关。本文就与青少年近视相关的环境因素做一总结分析,为青少年近视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2013 Vol. 15 (3): 190-192 [摘要] ( 411 ) [HTML 1KB] [PDF 436KB] ( 2731 )
  编辑部公告
更多...  
  相关下载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版权所有 @ 2013 - 2014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地址:浙江省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温州医科大学图书馆A413室 邮编:325035
电话:86-577-86699366 传真:86-577-86699366 Email:zhysgx@vip.126.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总访问量:

浙ICP备12004924号-1
 浙公网安备 330302020018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