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在线投稿
在线审稿
Email Alert
RSS
 
本期速递
过刊目次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投稿须知
写作指导
投稿介绍信
调查问卷
 
我刊沿革
总编寄语
专家介绍
引文报告
高被引文献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2021年 23卷 5期
刊出日期:2021-05-25

论 著
病例报告
综 述

   
0
封面
2021 Vol. 23 (5): 0- [摘要] ( 238 ) [HTML 1KB] [PDF 36793KB] ( 1333 )
0
目录
2021 Vol. 23 (5): 0- [摘要] ( 208 ) [HTML 1KB] [PDF 579KB] ( 1664 )
论 著
321 陈惠 赵天源 许金玲 周锦景 余新平
 不同光照环境下弱视儿童眼间抑制深度比较
 目的:比较弱视患儿和正常儿童对光照环境下的适应情况。方法: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20 年 1─11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门诊就诊的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作为弱视组,并选择同期门诊就诊的视力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利用偏振片+中灰密度镜(ND)定量测量不同光照环境下(分别为15、220、2 000 lx)的眼间抑制情况,分析弱视儿童的抑制深度与环境亮度的相关性,并比较弱视儿童和正常儿童对光照环境的适应情况。数据分析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及 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共纳入弱视组27例,对照组10例。与15 lx相比,2 000 lx下弱视组(近距离q=5.76,P<0.001;远距离q=4.85,P=0.0027)和对照组(近距离q=6.93,P<0.001;远距离q=8.31, P<0.001)的眼间抑制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种光照环境下弱视组与正常组的眼间抑制差别不同,在2 000 lx光照时差别较明显(近距离P=0.0114、P=0.0014、P=0.0018;远距离均P<0.001)。 弱视患儿在15 lx时的抑制深度与在220 lx(近距离r=0.9318,P<0.001;远距离r=0.9172,P<0.001)和 2 000 lx时(近距离r=0.8699,P<0.001;远距离r=0.7445,P<0.001)的抑制深度均有相关性。结论:眼间抑制受不同光照环境影响,环境越亮的情况下眼间抑制越深。与正常儿童相比,弱视儿童存在对亮环境代偿更差的现象,且受环境亮度的影响较大。
2021 Vol. 23 (5): 321-328 [摘要] ( 306 ) [HTML 1KB] [PDF 1703KB] ( 2353 )
329 王杨 黄钰清 杨燕宁
 地夸磷索钠滴眼液对中重度干眼患者眼表状况和视觉质量的影响
 目的:评价3%地夸磷索钠滴眼液对中重度干眼患者眼表状况和视觉质量的改善效果。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收集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中重度干眼患者78例 (78眼),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人工泪液组38例(38眼)和地夸磷索钠滴眼液组40例(40眼), 人工泪液组使用人工泪液点眼3次/d,地夸磷索钠滴眼液组使用3%地夸磷索钠滴眼液点眼6次/d和人工泪液3次/d,治疗1个月后观察疗效。2组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性别差异使用卡方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指标评分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多重比较采用Bonferroni检验。各项参数间相关性分析使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点眼1个月后,2组患者眼表状况及视觉质量均有所改善, 地夸磷索钠组的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河高度、泪液分泌试验、角膜荧光染色(FL)和泪膜客观散射指数(TF-OSI)较人工泪液组比较效果更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13,P=0.029;t=8.498, P=0.001;t=4.082,P=0.015;t=15.06,P<0.001;t=5.021,P=0.007)。2组使用前后的TF-OSI与BUT、 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呈负相关(r=-0.298,P=0.045;r=-0.478,P=0.033;r=-0.478,P=0.004; r=-0.399,P=0.006),且地夸磷索钠组TF-OSI与干眼问卷调查得分、FL呈正相关(r=0.479, P=0.035;r=0.254,P=0.027)。结论:地夸磷索钠滴眼液联合人工泪液可以有效改善中重度干眼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并能明显提高患者的视觉质量,效果优于单用人工泪液。
2021 Vol. 23 (5): 329-335 [摘要] ( 328 ) [HTML 1KB] [PDF 3311KB] ( 2875 )
336 侯湘涛1,2 吴小影1,2 杜凯旋1,2 文丹1,2 胡生发1,2 胡涂1,2 李晨玲1,2 唐艳辉1,2
 SMILE术后不同瞳孔直径下视觉质量的比较
 目的:探讨近视患者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后在4 mm和7 mm瞳孔直径下视觉质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19年2─5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行 SMILE的近视和近视散光患者46例,年龄18~36岁,均选择右眼数据用于统计。采用欧卡斯视觉质量分析系统测量术眼在4 mm和7 mm瞳孔直径下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调制传递函数(MTF)、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TF cutoff)和斯特列尔比(SR)变化。采用主观质量问卷评估患者主观视觉质量。手术前后视力、屈光度、MTF及SR值等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SMILE术后3个月视觉质量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SMILE术后裸眼视力及等效球镜度 (SE)较术前明显改善(F=210.976,P<0.001;F=144.129,P<0.001)。SMILE术后3个月,有效性及安全性指数分别为0.97±0.11、1.00±0.06,SE在±0.5 D内的患者占100%。SMILE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4 mm及7 mm瞳孔直径下SR、MTF、MTF cutoff值的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4 mm瞳孔直径(明视环境)下各空间频率下MTF、MTF cutoff、SR先降后升,术后1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7 mm瞳孔直径(暗视环境)下,MTF cutoff术后1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MTF、SR在术后 3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暗视环境下,年龄、术前暗瞳大小为SR及空间频率20、25、30 c/d MTF的影响因素(B年龄=-0.440、-0.409、-0.404、-0.389,均P<0.05;B暗瞳=-0.404、-0.333、-0.371、-0.368, 均P<0.05),年龄为MTF cutoff及空间频率5、10、15 c/d MTF的影响因素(B=-0.522,P=0.003; B=-0.403,P=0.008;B=-0.409,P=0.008;B=-0.416,P=0.004)。术前暗瞳大小为夜视力、眩光光晕得分的影响因素(B=-0.370,P=0.020;B=-0.417,P=0.013)。结论:SMILE术后早期明、暗环境下视觉质量较术前有所降低,暗环境下视觉质量与术前暗瞳大小及年龄呈负相关。
2021 Vol. 23 (5): 336-342 [摘要] ( 358 ) [HTML 1KB] [PDF 807KB] ( 2450 )
343 刘云川 侯臻 王洪娟 周萍
 8 600眼SMILE术中术后并发症观察
 目的:观察分析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方法:回顾性非随机病例研究。选取2015年3月至2019年10月在济南爱尔眼科医院行SMILE矫正且资料完整的患者4 386例(8 600眼),对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视觉质量的研究。结果:术中244眼(2.84%)发生并发症,其中负压吸引环脱失12眼(0.14%),不透明气泡层(OBL)154眼(1.80%),微切口出血25眼(0.29%),寻找角膜基质透镜困难1眼(0.01%),非计划 分离透镜33眼(0.38%),透镜残留4眼(0.04%),切口撕裂13眼(0.15%),扫描黑区2眼(0.02%)。术 后并发症17眼(0.20%),其中早期弥漫性板层角膜炎8眼(0.09%),术后中期免疫性角膜炎9眼(0.10%)。 术后3个月后过矫>0.75 D者26眼(0.30%),欠矫>0.75 D者1眼(0.01%);术后需二次增效手术者1眼 (0.01%)。术后视觉质量异常主要为术后初期雾视、眩光、光晕,随着时间的推移均明显改善,术后 6个月,99.30%的患者对手术的综合评价为非常满意。结论:SMILE治疗近视并发症少,未出现影响视力的严重并发症,但安全有效,患者满意度高。
2021 Vol. 23 (5): 343-347 [摘要] ( 292 ) [HTML 1KB] [PDF 3778KB] ( 2356 )
348 李盼盼1 袁幽2 涂园园2 宋愈1 吴莹1
 OPD-ScanⅢ与Pentacam测量角膜屈光力和散光的一致性
 目的:分析OPD-ScanⅢ与Pentacam测量角膜散光(CA)患者角膜屈光力、CA及散光轴位的相关性和一致性。方法: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9年6─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理想眼科医院就诊的屈光不正患者876例(1 072眼),分别用OPD-ScanⅢ与Pentacam测量角膜平坦轴屈光力(K1)、陡峭轴屈光力 (K2)、CA、散光轴位、矢量参数J0(0°或180°轴位的Jackson交叉柱镜值)、45°轴位的Jackson交叉柱镜值(J45)。按Pentacam测量的CA度数分为低度CA组(CA≤0.75 D)301眼和高度CA组(CA>0.75 D) 771眼。选取2种仪器连续测量3次,选取散光轴位为中间值的那次测量数据用于统计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检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及Bland-Altman分析法对2种仪器测量数据的差异性、 相关性、一致性进行分析。结果:低度CA组中,OPD-ScanⅢ与Pentacam测量K1、K2及CA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991,P=0.001;Z=2.310,P=0.022;Z=-2.891,P=0.004);2种仪器测量K1、K2、 CA、散光轴位、J0及J45的95%一致性界限(LOA)分别为(-0.31,0.35)D、(-0.32,0.42)D、(-0.32, 0.38)D、(-27.86,27.96)°、(-0.19,0.21)D和(-0.18,0.18)D。高度CA组中OPD-ScanⅢ与Pentacam 测量K1、K2、CA、散光轴位、J0 及J4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763,P<0.001;t=6.046, P<0.001;Z=-2.335,P=0.020;Z=-5.480,P<0.001;Z=-1.997,P=0.046;Z=-6.079,P<0.001);2种仪器测量K1、K2、CA、散光轴位、J0及J45的95%LOA分别为(-0.27,0.39)D、(-0.34,0.44)D、(-0.44, 0.42)D、(-11.15,13.55)°、(-0.25,0.23)D及(-0.25,0.33)D。在低度和高度CA组中OPD-ScanⅢ与 Pentacam测量的K1、K2、CA、散光轴位、J0及J45值均有相关性(均P<0.05)。结论:OPD-ScanⅢ测量K值和高度CA患者的散光轴位时与Pentacam的测量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但其测量CA度数和低度 CA患者散光轴位时与Pentacam测量值的一致性较差。
2021 Vol. 23 (5): 348-355 [摘要] ( 340 ) [HTML 1KB] [PDF 1517KB] ( 3027 )
356 崔梦琪 袁斌 张婷 童念庭 公慧敏 张昱
单点与多点扫描模式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疗效比较
 目的:分析比较单点与多点扫描模式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PRP)对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NPDR)患者的疗效及对视网膜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2019年1月 至2020年7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被确诊为重度NPDR后行PRP治疗且随访6个月以上的患者57例 (93眼)。其中27例(46眼)行单点扫描模式激光治疗,分3~4次完成PRP,作为对照组;30例(47眼) 行532 nm多点扫描模式激光治疗,分2次完成PRP,作为观察组。根据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计算治疗有效率。激光治疗后当天根据数字分级法进行疼痛评分。比较2组患者激光能量、光斑数量、 能量密度,并测量2组治疗前1 d和治疗后1、3、6个月的30°~60°环形范围内视野平均阈值敏感度 (MS)、闪光视网膜电流图(F-ERG)a、b波振幅以及黄斑中心凹厚度(CMT)。比较2组术前1 d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无灌注区面积及术后6个月新生血管以及无灌注区情况。数据分析采用χ2 检验、 独立样本t检验和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0%和8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36,P=0.55)。观察组术后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6.84,P<0.001)。2组激光能量和能量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24,P=0.02;t=12.84,P<0.001),光斑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3个月,对照组和观察组30°~60°环形范围内MS、F-ERG a波振幅及CMT 与治疗前1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2组患者治疗后1、3、6个月F-ERG b波振幅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均P<0.001)。术前1 d 2组患者FFA无灌注区面积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术后 6个月FFA示2组均未出现新生血管及明显无灌注区病例。结论:532 nm激光单点与多点扫描模式治疗重度NPDR患者术后6个月视网膜结构和功能变化无差异,但多点扫描模式治疗耗时更短,疼痛感更轻,可提高患者依从性。
2021 Vol. 23 (5): 356-361 [摘要] ( 330 ) [HTML 1KB] [PDF 729KB] ( 2215 )
362 刘阳 谭青青 廖萱 毛玉梅 兰长骏
 川东北地区基于某视光门诊的非斜视性双眼视觉异常患病情况及相关因素研究
 目的:调查川东北地区某眼视光门诊12~35岁患者的非斜视性双眼视觉异常(NSBVD)患病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系列病例研究。招募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眼视光门诊寻求常规视力检查的 12~35岁志愿者172例。检查内容包括主觉验光、立体视觉、水平隐斜、正融像性聚散(PFV)和负融像性聚散(NFV)、聚散灵活度(VF)、集合近点(NPC)、单眼调节幅度(MAA)、单眼调节灵活度 (MAF)、调节反应(MEM)、集合不足症状问卷(CISS)等。综合上述检查结果进行各类NSBVD分类诊断并计算其患病率。采用相关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NSBVD患病的相关因素。结果:NSBVD在 门诊患者中占比为36.1%,其中以集合不足最为常见,为12.8%。Logistic回归分析未发现性别、年龄、等效球镜度(SE)和双眼SE差值为NSBVD发病的相关因素。线性相关分析未发现双眼SE差值 与任何一项双眼视觉指标相关,但右眼SE与远距PFV(r=-0.243,P=0.010)、远距NFV(r=-0.247, P=0.009)及CISS(r=-0.211,P=0.027)呈负相关,与NPC呈正相关(r=0.224,P=0.019)。结论: NSBVD在眼视光门诊12~35岁人群中较为普遍,年龄、性别、屈光状态不是NSBVD患病的相关因素,但随着近视度数加深,远距融像性聚散功能增加,NPC移近,CISS评分变差。
2021 Vol. 23 (5): 362-368 [摘要] ( 409 ) [HTML 1KB] [PDF 709KB] ( 2228 )
369 杨珺 张颖 尹晓琳
 压贴三棱镜治疗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术后过矫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压贴三棱镜治疗4~8岁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术后过矫导致的继发性内斜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收集2017年1─12月于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行斜视矫正术且术后2个月确定存在过矫(+5△<斜视度≤+25△)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38例,年龄4~8岁,配戴压贴三棱镜,度数为1/3~1/2的残余内斜视,每2个月复查,根据眼位情况调整压贴三棱镜度数,斜视度≤+5△并稳定3个月后可去除压贴三棱镜。自使用压贴三棱镜起随诊1年观察眼位正位率(百分比)、斜视度、远近立体视觉。各时间点的数据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和χ2检验。结果:压贴三棱镜治疗2个月正位率为5%(2/38),治疗6个月正位率为45%(17/38),治疗1年正位率为71%(27/38)。压贴三棱镜治疗6个月后近立体视正常率较戴镜前提高(χ2=3.75,P=0.029)。压贴三棱镜治疗1年后近立体视和远立体视正常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χ2=14.53,P=0.025;χ2=15.57,P=0.022)。结论:4~8岁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术后出现>+5△~≤+25△的内斜视时,使用压贴三棱镜有助于眼位及立体视功能的恢复。
2021 Vol. 23 (5): 369-373 [摘要] ( 323 ) [HTML 1KB] [PDF 738KB] ( 2193 )
374 倪灵芝 陈洁 江龙飞 胡炯炯 林娜 李小曼 邓如芝
 五所特殊教育学校视障学生视觉损伤及康复情况
 目的:分析国内5所特殊教育学校视障学生的视觉损伤及康复现状,了解这些学校视障学生的眼健康状况,探讨影响视障学生视觉康复相关因素及今后工作重点。方法:横断面调查研究。采用WHO 盲及低视力眼检查记录表,对5所特殊教育学校视障班学生进行病史采集、视力检查、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医学验光及助视器验配。采用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视觉损伤分级诊断标准。采用 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筛查视障学生330例(660眼),其中可避免盲及低视力有170例(51.5%),难避免盲及低视力有115例(34.8%),因筛查条件受限不能确定45例(13.7%)。 324例视障学生中(除去6例不配合视力检查),93例(28.7%)学生屈光矫正后视力有所提高,双眼中较好眼的最佳矫正视力(LogMAR)由1.44升至1.19,屈光矫正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523, P<0.001)。17例(5.2%)屈光矫正后视觉损伤等级有所下降。122例(37.7%)可验配使用中远助视器提高远视力,128例(39.5%)可验配使用近用助视器提高近视力。在1级、2级及3级视觉损伤的视障学生中,远用助视器验配比例分别达到83.7%、83.3%、65.3%,脱盲率达到17.8%,脱残率达到72.2%;近用助视器验配比例分别达到77.6%、81.3%、77.6%,脱盲率达到22.8%,脱残率达到 81.4%。结论:部分特殊教育学校视障学生尚缺乏系统的眼健康筛查及视觉康复服务,部分视障学生通过屈光矫正及助视器的使用即可有效脱盲、脱残。在特殊教育学校中普及眼健康筛查及助视器的康复使用,可作为今后开展视障学生康复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
2021 Vol. 23 (5): 374-379 [摘要] ( 340 ) [HTML 1KB] [PDF 1036KB] ( 2487 )
380 徐笑 詹磊磊
 中国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防盲工作开展情况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中国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防盲工作的开展情况,为“十四五”时期中国防盲治盲和眼健康水平的全面提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横断面调查研究。2015年对全国提供眼科服务的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通过网上填报的方式进行普查,对中国不同地区、级别、类型和经营性质的医疗机构防盲工作情况进行对比统计分析。应用卡方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本次调查覆盖全国6 341家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东、中、西部地区均有半数医疗机构开展防盲治盲项目,77.09%的机构开展爱眼科普宣教活动,基层公益眼病筛查义诊和咨询活动的开展率超过半数。东部地区开展各项防盲活动的医疗机构绝对数量最多,但相对数量最低,医疗机构是否开展防盲治盲项目在地区分布上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 =42.587,P<0.001)。三级医疗机构、眼科专科医院防盲治盲活动的开展率最高。 不同类型医疗机构在是否开展爱眼科普宣教活动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89.041,P<0.001)。相比公立和营利性医疗机构,私营性医疗机构的基层平均服务次数和服务受众人次最高。结论:中国医 疗机构防盲治盲总体服务量偏低,机构间差距明显,防盲工作模式亟待创新发展。
2021 Vol. 23 (5): 380-384 [摘要] ( 311 ) [HTML 1KB] [PDF 697KB] ( 2122 )
病例报告
385 秦蕾蕾 陈梦 刘夫玲
泪囊原发性大B细胞淋巴瘤一例
 患者,男,40岁,因左眼内眦处肿物生长伴流泪9个月余来青岛市市立医院眼科就诊。约9个月前患者发现左眼内眦处小肿物,并伴有流泪症状,曾于外院诊为泪囊炎,未 行诊治,近2周自觉肿物增长较快,遂来我院就诊。既往体健,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常规、胸部CT等术前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眼科检查:双眼视力1.0,右眼眼压13 mmHg (1 mmHg=0.133 kPa),左眼15 mmHg,眼前节及眼底未见明显异常。左眼泪囊区见一15 mm×15 mm大小肿物,边界欠清,无压痛,挤压泪囊区无脓性分泌物溢出,左眼自上泪小点泪道冲洗不通,原位返流,下泪小点因肿物压迫无法翻转暴露。眼眶CT示左侧泪囊区直径约16 mm软组织密度影, 界欠清,CT值约50 HU,相邻骨质未见破坏。眼眶MRI示左侧泪囊区类圆形T1等信号影(见图1A),T2略高信号,直径约16 mm(见图1B),向下延伸至鼻泪管,致鼻泪管增宽, 增强可见轻中度强化(见图1C─D)。于2019年6月19日联合鼻科医师行左眼泪囊肿物摘除术联合鼻内镜下下鼻甲部分切除及鼻泪管肿物切除术,术中可见肿物呈灰白色,无包膜,大部分位于泪囊窝,累及鼻泪管,完全摘除泪囊肿物 (见图2),并在鼻内镜下将鼻泪管及侵犯鼻泪管处的肿物扩大切除。切除肿瘤标本约30 mm×20 mm,无包膜,质软,切面呈灰红色鱼肉状。
2021 Vol. 23 (5): 385-387 [摘要] ( 293 ) [HTML 1KB] [PDF 15692KB] ( 1837 )
388 郑丽娅 陈峰 沈丽君
永存胚胎血管二例
 患者,女,9月龄,因“发现右眼瞳仁发白1个月”于 2019年1月28日就诊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患儿足月单胎顺产,出生体质量3 050 g,无吸氧史,无家族遗传病史,父母非近亲结婚。患儿眼科检查:双眼视力检查不配合,可追踪光源,手持眼压计(AccuPen)测量眼压:OD 为14 mmHg(1 mmHg=0.133 kPa);OS为12 mmHg。右眼角膜透明,直径较对侧眼偏小(横径/垂直径OD为9.8/9.1 mm, OS为10.8/10.3 mm),瞳孔对光反射存。小儿眼底广域成像系统(Retcam 3,美国科瑞医疗公司)检查示:晶状体后囊膜下局限性混浊,全晶状体后表面见灰白色膜状组织,膜组织内见血管呈放射状,眼底隐约可见视盘(见图1)。左眼无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右眼晶状体内可见中等回声团(见图2),双眼玻璃体腔内未见明显异常回声,右眼轴稍短(右眼为17.6 mm,左眼为18.5mm)。临床诊断:右眼永存胚胎血管(前部型),右眼并发性白内障。限期行右眼经角巩膜缘入路的晶状体切除和前段玻璃体切除术,术中检查玻璃体和视网膜未见异常,诊断明确。
2021 Vol. 23 (5): 388-390 [摘要] ( 300 ) [HTML 1KB] [PDF 4468KB] ( 2385 )
综 述
391 颜玉缘 孟志勇 胡建民
色盲矫正研究现状
 色盲是一种常见的视觉异常或缺失的疾病,通常为遗传因素所致。而色盲患者由于辨色能力不同程度地缺失,影响生活和工作。目前色盲光学矫正、基因治疗恢复三原色视觉功能的治疗效果尚需验证。计算机视觉科学及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其应用于色盲矫正成为新方法。现就目前关于各种色盲的治疗与矫正方法作一综述,使眼科医师和计算机工程技术人员对其有更深入了解,有助于提出最佳的色盲矫正方法,提高色盲人群的生活质量。
2021 Vol. 23 (5): 391-395 [摘要] ( 373 ) [HTML 1KB] [PDF 690KB] ( 3052 )
396 张曦文1,2 刘瑞宝1,2 宋冰洁1,2 刘玉玲1,2 吴玉坤1,2 路雪婧1,2,3,4,5
 多巴胺在形觉剥夺性近视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近视作为一种全球发病率最高的屈光不正,其趋势日益增加,已成为眼科研究领域的热点。形觉剥夺性近视是实验性近视中较为成熟的造模方法。众多研究报道多巴胺作为一种调控视网膜及眼球生长微环境的神经递质,通过与多巴胺受体、途径间的相互作用,在形觉剥夺性近视的形成和抑制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现就多巴胺对形觉剥夺性近视的影响及其生化机制进行探讨,以期为近视的实验研究提供参考。
2021 Vol. 23 (5): 396-400 [摘要] ( 291 ) [HTML 1KB] [PDF 695KB] ( 2651 )
  编辑部公告
更多...  
  相关下载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版权所有 @ 2013 - 2014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地址:浙江省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温州医科大学图书馆A413室 邮编:325035
电话:86-577-86699366 传真:86-577-86699366 Email:zhysgx@vip.126.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总访问量:

浙ICP备12004924号-1
 浙公网安备 330302020018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