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在线投稿
在线审稿
Email Alert
RSS
 
本期速递
过刊目次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投稿须知
写作指导
投稿介绍信
调查问卷
 
我刊沿革
总编寄语
专家介绍
引文报告
高被引文献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2021年 23卷 6期
刊出日期:2021-06-25

论 著
病例报告
综 述

   
0
封面
2021 Vol. 23 (6): 0- [摘要] ( 219 ) [HTML 1KB] [PDF 45053KB] ( 1349 )
0
目录
2021 Vol. 23 (6): 0- [摘要] ( 178 ) [HTML 1KB] [PDF 603KB] ( 1543 )
论 著
401 曹月红1 蔡建程2 陈雁翎1 Volodymyr Brazhenko2 Ievgen Mochalin2
 后房压力变化对虹膜变形的流固耦合有限元分析
 目的:建立房水流动及虹膜变形的数学模型,定量分析因瞳孔阻滞造成前后房压差所引发的闭角型青光眼发病机制。方法:数值模拟研究。研究正常虹膜形状(虹膜-晶状体间隙为30 μm)和瞳孔几乎后粘连(虹膜-晶状体间隙为5 μm、2 μm)下的房水流动及虹膜变形,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数值求解房水流动,并基于单向流固耦合技术进行虹膜在流场作用力下变形的有限元分析。结果:30 μm的正常虹膜-晶状体间隙前后房的压力几乎相等;对于5 μm和2 μm的虹膜-晶状体间隙,后房比前房压力分别高31 Pa和815 Pa。利用乘幂函数对前后房压差与虹膜-晶状体间隙之间的关系进行拟合,发现当该间隙小于3 μm后,前后房压差将异速增加形成显著虹膜膨隆,导致虹膜表面与角膜接触,引发房角关闭。结论:从生物力学的角度分析虹膜膨隆与房水流动的相互作用特征,能进一步定量揭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瞳孔阻滞发病机制。
2021 Vol. 23 (6): 401-408 [摘要] ( 309 ) [HTML 1KB] [PDF 5361KB] ( 2210 )
409 胡晶晶1 叶雯青1 唐艺华1 林海双1 古娟1 邓宇轩1 张绍丹1,2 梁远波1,2
 Schlemm管为基础的青光眼内引流手术术后眼压分布特征
 目的:分析以Schlemm管为基础的各类型青光眼内引流手术术后眼压分布特征。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5年6月至2019年1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行以Schlemm管为基础的青光眼内引流手术(黏小管成形术和穿透性黏小管成形术)的患者资料,入选其中随访时间≥6个月, 且末次随访在未用药情况下眼压≤21 mmHg(1 mmHg=0.133 kPa)患者,分析患者的眼压分布特征。各类型青光眼的眼压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共纳入患者204例(236眼),术前眼压为 (33.4±12.1)mmHg,用药(2.7±1.2)种。术后末次随访时(6个月及以上)眼压为(13.9±3.3)mmHg。 其中眼压分布在5~10 mmHg有37眼(15.7%),分布在>10~12 mmHg有43眼(18.2%),分布在 >12~15 mmHg有78眼(33.1%),分布在>15~18 mmHg有56眼(23.7%),分布在>18~21 mmHg有 22眼(9.3%)。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85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30眼)、继发性青光眼(76眼)和先天性青光眼(45眼)的末次随访眼压分别为(13.9±3.2)(14.5±3.0)(14.0±3.3)(13.2±3.7)mmHg, 各类型青光眼总体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011,P=0.289)。对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早、中、 晚期青光眼的目标眼压达标率分别为82.4%、81.8%、36.8%。结论:以Schlemm管为基础的青光眼内引流手术术后平均眼压为14 mmHg,80%的早、中期以及1/3的晚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可以达到目标眼压。
2021 Vol. 23 (6): 409-413 [摘要] ( 352 ) [HTML 1KB] [PDF 736KB] ( 2148 )
414 王卫群 郑方方 杨菁 白燕慧 王豪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前房角的改变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不同时间的前房角变化,分析影响术后前房角度数(ACA)的相关因素。方法:前瞻性非随机的连续病例研究。连续收集2018年9月至2019年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屈光中心接受有孔型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植入术的近视患者81例(81眼),患者术前,术后1 d、1个月和6个月行Visante眼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 查,测量术前、术后鼻侧和颞侧ACA及术后拱高。分析术后ACA与术前等效球镜度(SE)、眼轴长度、水平角膜直径、前房深度、前房容积、水平角膜曲率、术前ACA、ICL直径和术后拱高的相关性。 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患者不同时间点眼前段各项参数的变化,两两比较采用 Bonferroni检验。 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或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术后1 d、1个月和6个月的ACA比较差异 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的鼻侧ACA较术前减少45%~50%(F=268.73,P<0.001),术后的颞侧ACA 较术前减少44%~49%(F=333.40,P<0.001)。ICL植入术后1 d、1个月和6个月的平均拱高分别为 (640±180)μm、(540±150)μm和(530±160)μ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54.14,P<0.001);术后 1个月内拱高下降趋势明显,术后1个月至术后6个月期间拱高下降趋势明显减缓。 ICL植入术后鼻 侧ACA与术前前房容积、术前前房深度和术前ACA呈正相关(r=0.426,P=0.003;r=0.377,P=0.008; r=0.525,P<0.001);与ICL直径、拱高、术前SE、眼轴长度、水平角膜曲率和水平角膜直径无相关性。 ICL植入术后颞侧ACA与术前前房容积、术前前房深度和术前ACA呈正相关(r=0.392,P=0.006; r=0.376,P=0.008;r=0.594,P<0.001),与ICL直径、拱高、术前SE、眼轴长度、水平角膜曲率和水平角膜直径无相关性。结论:ICL植入术后前房角明显减小,随访期内患者前房角开放度数基本稳定, 没有进一步变窄。
2021 Vol. 23 (6): 414-420 [摘要] ( 286 ) [HTML 1KB] [PDF 1984KB] ( 2277 )
421 杨永利 林芳 杨玉洁 牛童童
 维吾尔族假性剥脱综合征患者角膜内皮形态学分析
 目的:对比分析维吾尔族假性剥脱综合征(PEX)、剥脱综合征性青光眼(PEXG)、原发性开角型青光 眼(POAG)及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RC)角膜内皮形态学差异。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 2019年7月至2020年8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总医院全军眼科中心就诊治疗的维吾尔族PEX 患者76例(76眼),PEXG患者82例(82眼),POAG患者64例(64眼)以及ARC患者76例(76眼)分别作为PEX组、PEXG组、POAG组及ARC组。收集各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CD)、六角型细胞 比例(HEX)、变异系数(CV)、角膜中央厚度(CCT)(眼前节OCT)等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ARC组、PEX组、PEXG组及POAG组ECD分别为 (2 565±202)/mm2 、(2 286±178)/mm2 、(2 104±376)/mm2 、(2 206±206)/mm2。PEX组、PEXG组及 POAG组ECD低于AR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6、6.19、6.58,均P<0.001);PEXG组ECD低于 PEX组、POAG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ARC组相比,PEX组、PEXG组以及POAG组CV较高, HEX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PEX组CCT与AR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EXG 组CCT较PEX组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5,P=0.02),较POAG组也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维吾尔族PEX患者ECD减少,PEXG患者CCT变薄,提示在对PEX、PEXG患者行手术治疗时应更注意对角膜的保护。
2021 Vol. 23 (6): 421-426 [摘要] ( 306 ) [HTML 1KB] [PDF 1551KB] ( 2073 )
427 陈君虹 陈思萍 潘雅丽 朱欣欣 侯立杰
 多焦点角膜接触镜配戴后角膜屈光力的变化及其与眼轴增长的相关性
 目的:观察儿童配戴多焦点角膜接触镜前后角膜屈光力分布情况,并分析戴镜后角膜屈光力与眼轴增长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8年12月至2019年4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视光诊疗中心就诊行多焦点角膜接触镜验配并完成1年随访的8~14岁儿童20例 (40眼)。使用Medmont测量双眼戴镜前及戴镜30 min后角膜形态,手动收集角膜各位点上的切向屈 光力。收集角膜4个轴方向(鼻侧:N;颞侧:T;上方:S;下方:I)及中央处角膜屈光力。4个方位均为距离角膜顶点1~3.5 mm范围,以0.5 mm为间隔,记录为N/T/S/I(1/1.5/2/2.5/3/3.5);同时收集戴镜后4个方位角膜最大屈光力值及角膜顶点处屈光力,并收集同样位置戴镜前角膜屈光力值,记录为N/T/S/I(max)。将各位点角膜屈光力与角膜顶点屈光力的差值定义为相对周边屈光力,角膜最大屈光力值与角膜顶点屈光力差值定义为相对最大屈光力。使用IOLMaster测量初始及戴镜1年后双眼眼轴长度。使用线性回归分析角膜相对最大屈光力值及其改变量与眼轴改变量的相关性。结果: 角膜周边各位点屈光力较中央屈光力弱。戴镜后水平方向上,除了N2.5、N3及N3.5之外的位点,其余位点相对周边屈光力显著增加;垂直方向上,除了S3、S3.5及I3.5之外的位点,其余位点相对周边屈光力显著增加。配戴多焦点角膜接触镜1年后,眼轴增长(0.28±0.21)mm。戴镜后角膜相对最大屈光力较戴镜前显著增加,其中初始年龄及等效球镜度(OR=0.393,F=3.447,P=0.042)、戴镜前后 Imax改变量(OR=0.157,F=7.057,P=0.011)及戴镜后相对Imax(OR=0.108,F=4.583,P=0.039)对眼轴增长有显著影响。结论:配戴多焦点角膜接触镜后,由相对周边正屈光力朝正屈光力改变。除年龄及等效球镜度外,戴镜后下方角膜相对最大屈光力及戴镜前后相对最大屈光力改变量对眼轴增长有显著影响,推测与戴镜后显著减少眼球相对周边远视离焦量相关。
2021 Vol. 23 (6): 427-433 [摘要] ( 332 ) [HTML 1KB] [PDF 798KB] ( 2317 )
434 陈嘉宝1 江春霞2 黄钦颖1,2 林晓璇1,2 李金瑛1
SMILE术后屈光状态偏差原因分析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后屈光状态偏差的原因,为Nomogram 值的个性化设定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在北京大学 深圳医院接受SMILE且术后随访时间为3个月的近视患者200例(400眼)。收集患者年龄、术前等效球镜度(SE)、术前平均角膜曲率(Km)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SE等数据。根据术前SE分为低度近视组(≥-3.00 D)、中度近视组(>-6.00~<-3.00 D)、高度近视组(≤-6.00 D);根据术前 Km分为低曲率组(≤42 D)、中曲率组(>42~<45 D)、高曲率组(≥45 D)。手术前后SE比较采用 Kruskal Wallis H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同一患者不同眼别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或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患者主视眼不同时间段各SE的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术后1周SE与Km、Nomogram值、术前SE呈负相关(r=-0.115,P=0.029;r=-0.174, P=0.014;r=-0.170,P=0.016);术后1个月SE与Nomogram值、年龄、术前SE呈负相关(r=-0.225, P=0.002;r=-0.148,P=0.046;r=-0.203,P=0.006),术后3 个月SE与Nomogram值(r=-0.338, P=0.002)、术前SE(r=-0.336,P=0.002)呈负相关。进一步回归分析示Km(B=-0.033,P=0.047)、 术前SE(B=-0.037,P=0.017)是术后1周SE的影响因素;年龄(B=-0.013,P=0.022)、Nomogram值 (B=-0.564,P=0.001)是术后1个月SE的影响因素;术前SE是术后3个月SE的影响因素(B=-0.070, P=0.001)。低、中、高度近视组间术后1周(H=6.007,P=0.05)、术后1个月(H=6.236,P=0.044)、 术后3个月(H=6.051,P=0.004)的SE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左右眼别间术后1周(Z=-3.327, P=0.001)、术后1个月(Z=-3.130,P=0.002)的SE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S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年龄越大及高度近视患者术后屈光状态越趋向于近视,呈欠矫现象;年龄越小及低度近视患者术后屈光状态越趋向于远视,呈过矫现象。年龄、术前SE是术后屈光状态的影响因素, 在手术设计时应根据影响因素个体化设定Nomogram值以达最大手术疗效。
2021 Vol. 23 (6): 434-440 [摘要] ( 346 ) [HTML 1KB] [PDF 739KB] ( 2067 )
441 吕佳 赵爱华 王彩云 范恩越 王焕荣 韩倩
 角膜塑形镜联合视觉训练控制青少年近视进展效果分析
 目的:研究角膜塑形镜联合视觉训练控制青少年近视进展的效果。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 选取2018年1─10月在唐山市眼科医院视光诊疗中心符合角膜塑形镜配戴标准的患者120例,均以右眼为研究对象。将所有受试者分成3组:视觉训练(VT)组40例,角膜塑形镜(Ortho-k)组40例, 角膜塑形镜联合视觉训练(OCVT)组40例。观察1年后3组患者近视屈光度及眼轴长度(AL)增长情 况。3组患者近视屈光度及AL干预前后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结果:干预1年后3组患者近视屈光度(F=5.597,P=0.006)及AL(F=6.354,P=0.0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多重比较后发现,VT组与OCVT组的近视屈光度(P=0.001)及AL(P=0.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rtho-k组与OCVT组的近视屈光度(P=0.036)及AL(P=0.01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VT 组与Ortho-k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角膜塑形镜联合视觉训练控制青少年近视疗效优于单纯使用角膜塑形镜或单纯视觉训练。
2021 Vol. 23 (6): 441-445 [摘要] ( 311 ) [HTML 1KB] [PDF 722KB] ( 2326 )
446 梁婉玲 马海智 周怀胜 罗秀枝 晏世刚
 IOLMaster 700测量白内障患者眼部相关 生物参数的分析
 目的:通过分析IOLMaster 700测量白内障患者眼部相关生物参数,并与Lenstar LS900进行对比,评 估IOLMaster 700在临床使用中的可行性。方法: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9年9─10月于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中心就诊的白内障患者,完成IOLMaster 700和Lenstar LS90测量的有71例。测量得到对应的眼轴长度(AL)、前房深度(ACD)、晶状体厚度(LT)、白到白距离(WTW)、平均角膜曲率(Km) 等相关生物参数。采用配对t检验对各参数的差异性作比较,采用Bland-Altman图作一致性分析,采用McNemar检验对AL检出率作分析。结果:IOLMaster 700和Lenstar LS900测量得到的AL、Km的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728,P=0.088;t=0.804,P=0.424);二者测量得到的ACD、LT、WTW的差 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862,P<0.001;t=3.333,P=0.001;t=4.709,P<0.001);二者测量得到的AL、 ACD、LT、WTW及Km的一致性欠佳。IOLMaster 700对AL的检出率较Lenstar LS900高(P=0.016)。 结论:在临床白内障患者中,IOLMaster 700与Lenstar LS900测量眼部生物参数的一致性较低;在AL 的检出率中IOLMaster 700优于Lenstar LS900。
2021 Vol. 23 (6): 446-450 [摘要] ( 305 ) [HTML 1KB] [PDF 1010KB] ( 2967 )
451 王耶1 伍建明2 何军玲1 郭疆1 叶佰康1 曾骏萌1 赵雯1 刘露1 窦晓燕1
 外科治疗对合并缺血性眼病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眼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疗效评价
 目的: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CDFI)对伴有缺血性眼病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CEA)或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前、后颈部血管及眼部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检查,以探讨外科手术治疗对眼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并比较CEA和CAS这2种不同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对缺血性眼病的疗效。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收集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血管外科,经数字血管减影造影(DSA)诊断为颈动脉狭窄,并需行血运重建手术治疗(CEA或CAS) 的患者19例。应用CDFI检测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形态以及颈内动脉、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收缩期峰值流速(PSV,cm/s)、舒张末期流速(EDV,cm/s)、阻力指数(RI,%), 其中RI=(PSV-EDV)/PSV。采用配对t检验行治疗前后数据比较。结果:16例患者行CEA手术,3 例患者行CAS手术。术后3个月,眼动脉的PSV和EDV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470、5.098, 均P<0.001),RI明显降低(t=3.624,P=0.003)。经CEA或CAS治疗后,患者一过性黑朦症状基本消失。 CEA组12例治疗有效,CAS组2例治疗有效。结论:CEA和CAS均可以有效地改善颈动脉狭窄致眼缺血性疾病的眼部血流动力学指标,一定程度上缓解眼缺血性疾病的症状。
2021 Vol. 23 (6): 451-456 [摘要] ( 300 ) [HTML 1KB] [PDF 731KB] ( 1901 )
病例报告
457 赵中芳1 李君2 董晓光2
 视网膜海绵状血管瘤随访21年一例
 患儿,女,3岁,因“家长发现右眼斜2年”于1998年5 月 18 日 至 青 岛 眼 科 医 院 就 诊 。 患 者 足 月 顺 产 ,无 吸 氧史,无眼病家族史。眼科检查 :1%阿托品眼膏散瞳 5 d验光结果显示右眼视力0.08(-3.0×180=0.1),左眼 0.25(+2.00+0.50×75=0.8),双眼眼压正常。右眼内斜 15 △~20 △,右眼内转眼位高,睑裂变小,左眼内转时睑裂也变小,头向左肩倾斜。右眼前节未见异常。眼底检查: 右眼玻璃体少量出血,视盘、黄斑区正常,视网膜下方见约 6 PD×6 PD出血病灶,病灶周围视网膜散在色素沉着,视网膜在位(见图1A)。左眼未见明显异常。诊断右眼视网膜血管瘤,给予卵磷脂络合碘片促进出血吸收,配镜矫正屈光不正,建议每日遮盖左眼配合弱视训练,眼底定期复查。 2000年3月患儿至北京协和医院就诊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见图2A),诊断为右眼视网膜海绵状血管瘤。
2021 Vol. 23 (6): 457-460 [摘要] ( 284 ) [HTML 1KB] [PDF 17318KB] ( 1710 )
461 马鑫宇1,2 张婷2 袁斌2 李新伊1,2 张昱2,1
 双眼结核性葡萄膜炎一例
 患者,男,67岁,2017年10月30日因“左眼突发视力下降3 d”于青岛市市立医院门诊就诊。眼科检查:右眼视 力:1.0;左眼视力:0.1,不能矫正。双眼外眼及眼前节未见明显异常,右眼眼底检查:后极部可见3处黄白色病灶,2处 靠近上方血管弓,1处靠近下方血管弓,大小不等,类圆形, 边界模糊,黄斑颞上方病灶鼻侧可见少量片状出血(见图 1A);左眼眼底检查:玻璃体积血,后极部可见2处黄白色病灶,类圆形,边界模糊,1处病灶位于上方血管弓处,1处病灶位于黄斑区,病灶稍隆起,周围可见片状出血(见图 1B)。
2021 Vol. 23 (6): 461-464 [摘要] ( 269 ) [HTML 1KB] [PDF 8955KB] ( 1798 )
465 金思妍 肖骏 宋美娇 邹贺
 面部超声美容后出现双眼点阵状晶状体混浊一例
 患者,女,53岁,因面部超声美容后突发双眼视力下降 10 d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眼科就诊。患者自述10 d前于某美容机构行面部Ultherapy超声治疗(设备名称、参数等数据不 详),治疗后立即出现了双眼视力下降,未予重视。但上述症状在这段时间内并未得到改善。在病史追问中明确在没有眼部保护措施的情况下,超声治疗过程中将超声探头应用于眼部及周围。该患者否认其他眼部疾病或糖尿病等系统疾病史,自述既往双眼矫正视力20/20。眼部检查:右眼裸眼视力(UCVA)为20/40,-3.50-1.25×75=20/33。左眼UCVA 为20/33,-3.00-0.75×105=20/25。右眼眼压为18 mmHg (1 mmHg=0.133 kPa),左眼为16 mmHg。裂隙灯显微镜下可见双眼晶状体前囊下平行排列的点阵状白色混浊(见图1)。 右眼较左眼更加明显,可见其前皮质下点状混浊,但尚未累及晶状体核及后皮质(见图2)。其他眼前节及眼底检查正常。 实验室检查:就诊时空腹血糖为6.0 mmol/L。
2021 Vol. 23 (6): 465-466 [摘要] ( 261 ) [HTML 1KB] [PDF 2586KB] ( 1878 )
综 述
467 徐千惠 李秋玉 邵毅
 近视成像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发展
 现如今,近视人数正在不断增加。高度近视可能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眼部并发症,加重视力损害。因此,尽早准确诊断对近视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选择最优的影像学方法,并准确地解释图像结果对眼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现介绍临床上常用的诊断方法近视影像学即近视成像的挑战,及目前近视眼不同部位(包括视网膜、脉络膜和巩膜等)、不同眼部并发症适用的影像学方法以及近视影像学领域的新型治疗方式。
2021 Vol. 23 (6): 467-470 [摘要] ( 297 ) [HTML 1KB] [PDF 653KB] ( 2257 )
471 何欢欢 高蓉蓉 王勤美 黄锦海
二次谐波成像原理及在眼科中的研究进展
 二次谐波(SHG)成像利用非线性光学效应,具有空间分辨率高、无需染色、无光毒性等优点,在医学领域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眼部的角膜基质、小梁网、巩膜和神经节细胞轴突中的微管等结构主要呈高度非中心对称,可以采用SHG成像直观地评估。SHG成像在角膜扩张性疾病、角膜感染和青光眼等眼病的诊治方面已有初步应用。现对SHG的产生原理、成像特点及其在眼科的应用进行综述。
2021 Vol. 23 (6): 471-475 [摘要] ( 298 ) [HTML 1KB] [PDF 657KB] ( 3085 )
476 武瑶 张弘
 利用OCT观察非脉络膜疾病中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变化
 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测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SFCT)变化已经成为研究眼部疾病和全身性疾病的重要指标之一。不仅在一些眼科疾病中,SFCT的改变呈多样性,表现出脉络膜在疾病的发病机制中极其复杂的改变,而且在血管性相关性疾病,或因缺血、缺氧等因素导致的全身性疾病中,SFCT的变化也为这些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笔者现对非脉络膜疾病中SFCT的变化进行综述。
2021 Vol. 23 (6): 476-480 [摘要] ( 283 ) [HTML 1KB] [PDF 662KB] ( 2545 )
  编辑部公告
更多...  
  相关下载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版权所有 @ 2013 - 2014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地址:浙江省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温州医科大学图书馆A413室 邮编:325035
电话:86-577-86699366 传真:86-577-86699366 Email:zhysgx@vip.126.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总访问量:

浙ICP备12004924号-1
 浙公网安备 330302020018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