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在线投稿
在线审稿
Email Alert
RSS
 
本期速递
过刊目次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投稿须知
写作指导
投稿介绍信
调查问卷
 
我刊沿革
总编寄语
专家介绍
引文报告
高被引文献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2015年 17卷 5期
刊出日期:2015-05-25

专家述评
专题论著
论 著
临床研究
病例报告
综 述
   
专家述评
257 杨培增,杜利平
我国葡萄膜炎基础研究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葡萄膜炎基础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发现一些活性分子和一些调节性T细胞在前房相关免疫偏离形成中起重要作用;Th1细胞和Th17细胞均参与了葡萄膜炎的发生,淋巴细胞凋亡延迟、调节性T细胞功能和数量的降低等是葡萄膜炎发生的主要免疫学机制;利用大样本,应用全基因相关分析等技术探讨了Behcet病、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2类我国常见葡萄膜炎的遗传背景,在国际上首次从全基因组水平发现IL23R等是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的非HLA易感基因;此外,研究者还利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动物模型阐明了IFN-β等多种分子在葡萄膜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以及多种药物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防治的作用机制。但我国葡萄膜炎领域专门研究人员尚较少,葡萄膜炎的发病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2015 Vol. 17 (5): 257-260 [摘要] ( 416 ) [HTML 1KB] [PDF 706KB] ( 3071 )
专题论著
261 王毓琴,黄玉宜,方海珍,戴玛莉,郑美琴,向圣锦,吕帆
 超声生物显微镜在急性前葡萄膜炎治疗中的监测价值

目的 观察急性前葡萄膜炎(AAU)治疗前后眼前节的UBM扫描图像特点,评价UBM在AAU治疗中的监测价值。方法 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45例(45眼)AAU患者纳入研究,炎症程度为中至重度。患者于治疗前以及当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到患眼前房细胞和玻璃体细胞消失时行UBM检查,测量房角开放角度(AA500)、房角开放距离(AOD500)和睫状体厚度(CBT)等参数。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患眼治疗前各个象限的AA500、AOD500、CBT均大于对侧健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52、3.950、5.277、6.350、5.455,P<0.01)。经过治疗炎症消退后,患眼AA500、AOD500、CBT较治疗前减小(t=-16.990、3.964、5.373、6.360、5.629,P<0.01),和对侧健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89、-0.296、-0.371、-1.693、-0.811,P>0.05)。结论 AAU患者的AA500、AOD500和CBT在炎症的发展和消退过程中发生动态变化,UBM可实时监测AAU治疗前后眼前节结构的变化规律,为AAU的诊治提供客观依据。

2015 Vol. 17 (5): 261-264 [摘要] ( 434 ) [HTML 1KB] [PDF 1041KB] ( 2565 )
265 徐海燕,叶俊杰,耿爽
 急性视网膜坏死的病原学研究

目的 探讨急性视网膜坏死(ARN)病原学研究在临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总结分析1996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眼科诊断为ARN的39例(45眼)患者(ARN组)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常规眼部检查。39例患者均抽取静脉血行血清TORCH检测,其中22例患者行血清总IgG检测。15眼于玻璃体切除术中抽取玻璃体液,行玻璃体液总TORCH及IgG检测。对照组为2006年6月至2008年11月因非感染性视网膜疾病而行玻璃体切除手术的患者15例(15眼)。15例患者术前均行血清总IgG检测,术中抽取玻璃体液,行玻璃体液总TORCH及IgG检测。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对照组患者血清总IgG含量为(10.02±2.69)g/L,ARN组为(10.10±2.38)g/L,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玻璃体液总IgG为(135.3±178.0)mg/L;ARN患眼玻璃体液中检测出HSV-IgG、CMV-IgG,玻璃体液总IgG含量为(2 949.2±1 845.1)mg/L,2组患者的玻璃体液总IgG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24,P<0.01)。对照组血清HSV-IgG的几何平均滴度为86.10±62.02,ARN组为86.30±65.31,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RN组患者7眼HSV的Goldmann-Witmer系数C值(CWC)>6,提示为HSV感染;1眼CMV的CWC值>6,提示CMV感染。结论 ARN患者玻璃体液的特异性病毒抗体检测可提示感染病原体,对因治疗可提高ARN的治疗效果。

2015 Vol. 17 (5): 265-269 [摘要] ( 439 ) [HTML 1KB] [PDF 963KB] ( 2878 )
270 周慧颖,叶俊杰,王淑然
系统性红斑狼疮眼底病变的特征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眼底病变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分析2002-2013年在北京协和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36例(57眼)经免疫内科确诊为SLE患者的眼底病变情况。其中男4例,女32例;年龄14~71岁,平均(32.6±11.5)岁。常规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前节、散瞳查眼底、眼底照像及FFA。结果 57眼中视网膜血管炎24眼;毛细血管前小动脉闭塞18眼;视网膜大血管阻塞17眼,其中视网膜动脉阻塞10眼,视网膜静脉不全阻塞5眼,视网膜动静脉阻塞2眼;视神经病变6眼,其中视神经乳头炎1眼,球后视神经炎4眼,缺血性视神经病变1眼;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3眼。结论 SLE的眼底病变主要表现为视网膜血管炎、毛细血管前小动脉闭塞及视网膜大血管阻塞。

2015 Vol. 17 (5): 270-274 [摘要] ( 541 ) [HTML 1KB] [PDF 1662KB] ( 3139 )
论 著
275 孙西宇,张芦燕,胡亮,余野,熊彦,崔雨昕,王勤美
不同手术参数对飞秒激光LASIK术后角膜知觉恢复的影响

目的 探讨飞秒激光LASIK术中制瓣参数及切削参数的不同对术后中央角膜知觉恢复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实验研究。选取32例(64眼)行飞秒激光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每例患者术前双眼屈光状态相近,飞秒激光制瓣参数选择随机设定一眼边切角90°,另一眼150°,角膜瓣厚度100 µm或110 µm,切削参数包括预设的光学治疗区直径和基质切削深度,然后行常规飞秒LASIK手术。采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边切角和角膜瓣厚度、光学治疗区直径和基质切削深度对术后中央角膜知觉的影响后,按不同基质切削深度分为3组:I组,<80 µm;II组,80~100 µm;III组,>100 µm。分别在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使用Cochet-Bonnet角膜知觉计检查中央角膜知觉。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术前、术后各随访时间点及各组间在同一时间点的中央角膜知觉差异。结果 术后1周、1个月中央角膜知觉与基质切削深度有关(B=-0.231、-0.247,P<0.05),术后3个月与基质切削深度无关(B=-0.222,P>0.05)。术后1周、1个月、3个月中央角膜知觉与边切角度(B=-2.569、-3.993、-0.607,P>0.05)、角膜瓣厚度(B=-4.422、-11.058、-10.368,P>0.05)、光学治疗区直径(B=-3.515、-11.510、-9.058,P>0.05)均无关。术后1周、1个月、3个月中央角膜知觉较术前均明显下降(F=250.322,P<0.05),但各组间在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092,P>0.05)。结论 不同边切角、角膜瓣厚度和光学治疗区直径对术后角膜知觉的恢复无明显影响,切削深度对术后角膜知觉恢复有影响。

2015 Vol. 17 (5): 275-279 [摘要] ( 364 ) [HTML 1KB] [PDF 754KB] ( 2632 )
280 蒋剑,夏晓波,张露
PGC-1α对人血管内皮细胞VEGF表达及管腔形成的调控

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酶增殖激活受体-γ共激活子-1α(PGC-1α)对人血管内皮细胞(HUVE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及管腔形成的影响。方法 实验研究。HUVEC加入重组PGC-1α蛋白作为重组组,未加入重组蛋白的细胞作为对照组。加入重组蛋白24 h后,将2组细胞分别置于常氧(20% O2)和低氧(1% O2)环境下继续培养16 h,采用real-time PCR和ELISA分别检测VEGF mRNA和蛋白的表达变化。加入重组蛋白48 h后,将2组细胞转移至Matrigel基底膜包被的培养板,并分别置于常氧和低氧环境下继续培养48 h,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在体外管腔形成的情况。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结果 real-time PCR和ELISA检测发现常氧和低氧环境下细胞加入重组PGC-1α蛋白后VEGF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较对照组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1.67、65.96,P<0.01)。2种环境下,加入重组PGC-1α蛋白后细胞管腔形成能力均较对照组增强。结论 PGC-1α能上调HUVEC VEGF的表达,并促进细胞管腔的形成。

2015 Vol. 17 (5): 280-283 [摘要] ( 408 ) [HTML 1KB] [PDF 1142KB] ( 2859 )
284 梁宗宝,吴瑜瑜,郭茂生
葡萄糖对POAG患者小梁网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葡萄糖对POAG患者小梁网细胞凋亡的影响,研究葡萄糖与POAG以及糖尿病与POAG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讨POAG的发病机制。方法 实验研究。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原代培养POAG患者小梁网细胞,取传代的小梁网细胞分别加入含葡萄糖终浓度为0.0(对照组)、5.5、45.0 mmol/L的无血清培养基,分别培养48 h后,采用CCK-8和流式细胞仪法检测不同浓度葡萄糖对小梁网细胞的影响。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进行分析。结果 通过CCK-8检测发现,随着浓度的增加,葡萄糖对小梁网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增强,可促进细胞凋亡,且各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87,P<0.01);通过流式细胞仪法检测葡萄糖浓度为5.5、45.0 mmol/L实验组小梁网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0.65%±0.03%、25.74%±0.02%,均高于对照组(4.02%±0.03%),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34,P<0.01)。结论 高糖可以使小梁网细胞的增殖能力下降,凋亡率增加,从而可能导致小梁网细胞网状结构改变,房水流出途径的阻力增加。

2015 Vol. 17 (5): 284-287 [摘要] ( 454 ) [HTML 1KB] [PDF 1240KB] ( 2758 )
288 杨欣,刘丹岩,张斌,杜颖华,郭从容,崔月先
基于模型眼复曲面IOL纵向色差的评价

目的 评价复色光环境下球面、非球面、toric IOL的纵向色差。方法 实验研究。在Zemax光学设计软件中建立Hwey-Lan Liou模型眼,使用光线追迹法计算SN60AT IOL、YA60BB IOL、Tecnis ZA9003 IOL和3种型号toric IOL的纵向色差。使用Originpro 7.5(美国OriginLab公司)制图软件绘图。结果 复色强光环境下SN60AT IOL的纵向色差是2.35 D,YA60BB IOL是2.06 D,Tecnis ZA9003 IOL是1.57 D。3种型号toric IOL的纵向色差是2.34 D,材料色散系数小的IOL有较小的纵向色差;球面SN60AT和T3、T4、T5 toric IOL有相同的纵向色差;暗光环境的纵向色差大于强光环境。结论 Abbe数越大,IOL的纵向色差越小。低散光度的toric IOL与球面IOL有相同的纵向色差。

2015 Vol. 17 (5): 288-291 [摘要] ( 410 ) [HTML 1KB] [PDF 675KB] ( 3062 )
292 李佳佳,郭秀瑾
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对青年近视患者视觉质量的评估

目的 运用双通道技术客观评估青年近视患者的视觉质量,建立新的参考值范围,为国内临床诊断及评价青年近视患者的视觉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横断面研究。选取2013年10-12月来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科就诊的青年近视患者342例,按SE将其分为3组:低度组(-3.00 D及以下)、中度组(高于-3.00 D,低于-6.00 D)、高度组(-6.00 D及以上),采用基于双通道技术的视觉质量分析系统(OQASTM II)(出射瞳孔直径设定为4 mm)检查患者视觉质量。检测记录并分析以下参数:客观散射指数(OSI),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TF cutoff),斯特列尔比(SR),对比度分别为100%、20%和9%时的对比度视力(VA)、IOL及自然晶状体的调节幅度(AMP)。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相关分析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①视觉质量参数参考值范围:低度组的OSI、MTF cutoff、SR、VA100%、VA20%、VA9%、AMP分别为0.48~0.68、36.54~40.20、0.22~0.25、1.22~1.34、1.25~1.41、1.32~1.49、1.18~1.47;中度组相应参数分别为0.61~0.76、34.55~37.07、0.21~0.22、1.15~1.24、1.16~1.26、1.20~1.30、1.28~1.48;高度组分别为1.39~2.20、28.40~31.99、0.17~0.19、0.95~1.07、0.92~1.05、0.92~1.05、1.62~1.88。随近视度数的增加,MTF cutoff、SR、VA100%、VA20%、VA9%数值均变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4.6、34.6、24.6、29.6、37.6,P<0.01),而OSI、AMP数值变大,且高度组与低度组及中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7、13.4,P<0.01)。②MTF cutoff及SR与OSI均呈负相关(r=-0.65、-0.50,P<0.05)。OSI与年龄不相关(r=0.045,P>0.05)。结论 本研究初步得出了OQASTM II在不同屈光状态下的正常参考值范围,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指导临床评估不同屈光状态下青年近视患者的视觉质量,及早发现视觉质量有异常的人群,并且也可作为屈光手术前后临床医生客观评价患者视觉质量改善状况的最直观的依据。

2015 Vol. 17 (5): 292-295 [摘要] ( 359 ) [HTML 1KB] [PDF 619KB] ( 2736 )
296 乔宝笛,帖彪,赵宏
飞秒激光及机械刀辅助的SBK术角膜瓣厚度及术后角膜后表面的稳定性
目的 比较飞秒激光及机械刀辅助的SBK术的角膜瓣厚度,探讨手术对角膜后表面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非随机队列研究。选取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3年6月30日至12月31日飞秒激光及机械刀辅助的SBK术患者各200例(200眼),分别为飞秒激光组和机械刀组。通过A超测量角膜瓣厚度,Pentacam测量术前和术后1、3、6个月时角膜后表面中央曲率半径和最高曲率半径及角膜后表面顶点高度。检查指标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各组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间各测量指标的总体差异比较采用重复测量两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采用SNK-q检验。结果 机械刀组角膜瓣厚度为(104.4±10.3)µm,飞秒激光组为(99.2±5.1)µm,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5.365,P<0.05)。计算2组实际角膜瓣厚度与预设值间差值的绝对值,机械刀组为(6.38±5.21)µm,飞秒激光组为(2.17±2.69)µm,2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7.751,P<0.01)。2组的角膜后表面中央曲率半径、最陡曲率半径及顶点高度,同一组内各个时间点之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机械刀组术后1、3、6个月与飞秒激光组相应时间点的角膜后表面中央曲率半径、最陡曲率半径及后表面顶点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飞秒激光及机械刀辅助的SBK术角膜瓣厚度存在差异,2种手术术后角膜后表面曲率及顶点高度均保持良好的稳定性,且2种术式对角膜后表面稳定性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
2015 Vol. 17 (5): 296-299 [摘要] ( 414 ) [HTML 1KB] [PDF 598KB] ( 2728 )
临床研究
300 徐德建,张龄洁,伍海建
囊袋松解术在囊袋收缩综合征中的应用

目的 总结囊袋松解术(CBRS)应用于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囊袋收缩综合征(CCS)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对19例(19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CCS者行CBRS,其中12眼行放射状切开松解,7眼行二次连续环形撕囊法。松解术后观察术眼UCVA和BCVA,并和松解术前UCVA进行比较。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前囊口透明区大小,前、后囊膜情况及IOL位置等。并了解有无主观症状如眩光或单眼复视等。术后随访6个月。松解术前后视力比较采用符号秩和检验。结果 所有术眼术后视力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眩光和单眼复视现象消失,视物清晰。手术前后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5.435,P<0.01)。裂隙灯显微镜下见囊袋收缩松解,前囊口透明区面积扩大,IOL位置稳定居中。结论 对于CCS者,CBRS可改善视力,提高视物舒适度,保持IOL位置稳定居中。

2015 Vol. 17 (5): 300-303 [摘要] ( 379 ) [HTML 1KB] [PDF 951KB] ( 2834 )
病例报告
304 王伟伟,王润生,杨新光,杜秀梅,杨欣
带状疱疹并发葡萄膜炎和球后视神经炎一例
2015 Vol. 17 (5): 304-305 [摘要] ( 421 ) [HTML 1KB] [PDF 1922KB] ( 2824 )
综 述
306 郑曰忠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伴发葡萄膜炎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是指发生在16岁以下儿童以慢性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全身多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为不明原因的持续6周以上的关节肿胀或炎症。大约有10%的患者伴有葡萄膜炎症,具有发病隐匿、炎症反应轻、并发症多和视力损害重等特点。好发人群为关节炎发病年龄小、抗核抗体阳性的女性少关节型关节炎患者。典型临床表现为双眼不对称的慢性轻度前葡萄膜炎,常见致盲性并发症有角膜带状变性、虹膜后粘连、并发性白内障和继发性青光眼等。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非甾体抗炎剂和散瞳剂是主要治疗措施,顽固性患者需全身加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或生物制剂治疗,并发性白内障患者在围手术期需加强抗炎治疗。对幼年关节炎患儿进行密切眼部随访和及早诊治,可减轻葡萄膜炎病情和降低致盲性并发症的损害。

2015 Vol. 17 (5): 306-310 [摘要] ( 413 ) [HTML 1KB] [PDF 818KB] ( 3203 )
311 叶子,杨培增
汉族人群Behcet病和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遗传易感性研究进展

葡萄膜炎是一类发生于葡萄膜、视网膜、视网膜血管及玻璃体的炎症。Behcet病和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是我国常见且致盲率较高的2种葡萄膜炎类型,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长期以来,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的显著相关性是遗传背景参与多种葡萄膜炎类型发生的最重要证据。近年来,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利用候选基因法发现多种免疫相关基因的多态性与Behcet病和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的发生相关,如IL-23R、IL-17、miR-146a等;利用全基因相关分析的方法全面分析了遗传因素在这2种疾病发生中的作用。现就发现的汉族人群Behcet病和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相关遗传易感因素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2015 Vol. 17 (5): 311-315 [摘要] ( 379 ) [HTML 1KB] [PDF 755KB] ( 2752 )
316 应靖璐,施明光
人眼角膜形态研究进展

角膜是人眼最重要的屈光介质,其屈光力占眼球总屈光力的2/3。近10年来,随着计算机辅助角膜地形图仪器的发展,对角膜形态的认识越来越具体完善,尤其是角膜前表面。非球面Q值是描述角膜形态的一个重要参数,被广泛运用于各种角膜地形图仪器中。现就角膜非球面Q值计算方法的发展,尤其对用轴向曲率半径和用正切曲率半径计算Q值的差别,作一综述。

2015 Vol. 17 (5): 316-320 [摘要] ( 418 ) [HTML 1KB] [PDF 1585KB] ( 3131 )
  编辑部公告
更多...  
  相关下载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版权所有 @ 2013 - 2014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地址:浙江省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温州医科大学图书馆A413室 邮编:325035
电话:86-577-86699366 传真:86-577-86699366 Email:zhysgx@vip.126.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总访问量:

浙ICP备12004924号-1
 浙公网安备 330302020018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