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在线投稿
在线审稿
Email Alert
RSS
 
本期速递
过刊目次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投稿须知
写作指导
投稿介绍信
调查问卷
 
我刊沿革
总编寄语
专家介绍
引文报告
高被引文献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2013年 15卷 1期
刊出日期:2013-01-25

专家述评
专题论著
论 著
临床研究
病例报告
   
专家述评
1 赵明威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治疗观念亟待改变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简称“中浆”)是最常见的眼后段疾病之一,属临床自限性疾病,有关其是否需要治疗以及如何治疗一直存在争议。光动力疗法(PDT)治疗“中浆”的进展,再次引发了国内眼科医生的关注。现对“中浆”发病机制认识的改变以及对“中浆”治疗理念的变迁进行探讨,对“中浆”是否需要治疗、PDT治疗“中浆”是否更具有优势、经济上是否值得以及治疗安全性等问题进行评述。

2013 Vol. 15 (1): 1-4 [摘要] ( 438 ) [HTML 1KB] [PDF 592KB] ( 2883 )
专题论著
5 焦璇,赵萌,周海英,熊颖,纪海霞,张风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光动力治疗后微视野的改变

目的  研究低剂量光动力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眼治疗前后与最佳矫正视力相比微视野计监测视网膜功能的作用。方法  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收集2011年3月4日至2011年7月28日就诊于北京同仁眼科医院接受低剂量光动力治疗(PDT)的CSC患者34例(34眼)。在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评价,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进行微视野计中心12度和固视稳定性评价。对两种检查方法治疗前后的检查结果进行χ2检验,对治疗前后检查结果进行前后对照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对BCVA与微视野视网膜敏感度相关性进行线性相关分析检测。结果  治疗后12个月BCVA为(85.5±6.8)个字母,较治疗前的(78.1±6.9)个字母明显提高(t=78.05,P<0.01)。治疗后3个月微视野敏感性为(17.2±2.1)dB,较治疗前的(14.1±3.8)dB明显提高(t=19.28,P<0.01)。治疗后12个月OCT检测黄斑中心厚度为(239.2±21.0)μm,较治疗前的(432.7±142.5)μm明显减小(t=18.34,P<0.01)。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BCVA的变化与微视野敏感度变化经Mann-Whitney秩和检验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Z=-1.191,P>0.05)。经线性相关检测,治疗前(r=0.5,P<0.05)、后(r=0.6,P<0.05)患眼BCVA结果与微视野平均敏感度相关,而OCT黄斑中心区厚度与微视野敏感度无相关性(r=0.01和0.002,P均>0.05)。结论  低剂量PDT治疗可以有效地提高CSC患眼的BCVA、促进黄斑区视网膜下液吸收,改善黄斑区视网膜敏感度。微视野黄斑区视网膜敏感度检查在辅助BCVA随访评价CSC患眼治疗后黄斑区视功能变化中有较好的作用。

2013 Vol. 15 (1): 5-9 [摘要] ( 457 ) [HTML 1KB] [PDF 2417KB] ( 2804 )
10 辛梅,张美霞,张军军
全身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致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特征

目的  探讨全身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致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临床特征,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分析经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确诊并结合全身疾病诊断为全身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致CSC 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患者均为双眼发病。眼底检查见视网膜后极部均有神经上皮脱离,伴有色素上皮脱离者6眼,伴有视网膜色素上皮多发性萎缩2眼,伴有黄色纤维素样渗出14眼,伴有大泡性视网膜脱离4眼。FFA后极部见单个渗漏点4眼,多个渗漏点20眼;伴有色素上皮萎缩条带2眼,伴有视网膜下大量积液4眼。OCT检查提示24眼存在单发或多发的神经上皮脱离伴/不伴有色素上皮脱离,其中6例患者有神经上皮脱离伴下方高反射信号。12例患者中,肾脏移植术后2例,多发性硬化3例,系统性红斑狼疮2例,肾病综合征2例,脱髓鞘疾病1例,另外2例患者因发热或者其他原因在当地输注过大剂量激素。结论  全身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致CSC对患者视力的损害极大,其典型的眼底特征可帮助诊断,对此类患者应定期进行眼底检查,便于早期发现,避免出现不可逆的视力损害。

2013 Vol. 15 (1): 10-13 [摘要] ( 347 ) [HTML 1KB] [PDF 1938KB] ( 2737 )
14 李岩,曲鹏,郑微微,孙祖华,林冰,罗文,刘晓玲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治疗前后脉络膜厚度的短期观察

目的  利用频域OCT的EDI(Enhanced depth imaging)技术观测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经光动力治疗(PDT)或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LP)后脉络膜厚度的短期变化。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经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隙灯显微镜、前置镜、眼底照相,荧光素钠眼底血管造影(FFA)以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等检查确诊为急性CSC的39例患者39眼纳入本研究。以FFA造影为标准,对于渗漏点位于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内的患眼,行ICGA造影引导下的半剂量维速达尔PDT治疗;渗漏点位于FAZ外的患眼行LP治疗。在OCT-EDI模式下,取通过黄斑中心凹的水平、垂直两条单线扫描为测量线。以黄斑中心凹为圆心,1500 μm为半径设定中心凹、下、上、鼻、颞共5个测量点,测量脉络膜厚度。治疗前后脉络膜厚度变化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  经PDT治疗后,5处测量点的脉络膜厚度均较基线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LP治疗后,仅中心凹上、颞侧2处测量点脉络膜厚度较基线的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DT治疗作用于脉络膜血管,降低脉络膜高渗性,使黄斑区脉络膜厚度显著下降;LP治疗的作用靶点是RPE的渗漏点,脉络膜厚度仅在局部下降。

2013 Vol. 15 (1): 14-17 [摘要] ( 357 ) [HTML 1KB] [PDF 596KB] ( 2847 )
18 肖博文,曹维,李俊岭,颜华
星状神经节阻滞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疗效

目的  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对合并脑血管痉挛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对经视力、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Amsler表及眼前、后段检查确诊为CSC的患者行经颅多普勒(TCD)检查,筛查出合并患眼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增快的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口服改善微循环药物(B族维生素,维生素E,地巴唑,复方丹参滴丸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改善微循环药物基础上加行患眼同侧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隔日1次,连续4次为一疗程;于第1、2、4、8、12周记录两组患者的视力、眼底及FFA改变。应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的总有效率。结果  观察组的有效高峰时间为治疗后第2~4周,对照组的有效高峰时间为治疗后第8~12周,观察组较对照组的病程显著缩短。12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为70.6%,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0,P<0.05)。结论  星状神经节阻滞可有效治疗合并脑血管痉挛的CSC。

2013 Vol. 15 (1): 18-20 [摘要] ( 382 ) [HTML 1KB] [PDF 374KB] ( 2792 )
论 著
21 张良,赵江月,冯莉,张劲松
单焦点、多焦点与可调节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患者的拟调节力观察

目的  研究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植入不同人工晶状体(IOL)术后患者的拟调节力。方法  前瞻性队列研究。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IOL植入术且随访资料完整的患者73例(82眼),依据植入IOL的不同分为3组:单焦点IOL组28例(32眼),多焦点IOL组24例 (27眼),可调节IOL组21例(23眼)。术后3 d、1周、1个月、3个月分别测量3组患者的裸眼远、中、近视力,最佳矫正远、近视力,及拟调节力。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3组的最佳矫正远、近视力及裸眼远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裸眼中视力可调节IOL优于单焦点与多焦点IOL(F=4.50,P<0.05),裸眼近视力多焦点、可调节IOL好于单焦点IOL(F=26.06,P<0.05)。多焦IOL可以提供(2.67±0.49)D的主观拟调节力,(0.93±0.42)D的客观拟调节力;可调节IOL可以提供(3.00±0.78)D主观拟调节力,(0.91±0.58)D客观拟调节力;优于单焦点IOL的(1.78±0.26)D的主观拟调节力(F=18.51,P<0.05),和(0.37±0.22)D的客观拟调节力(F=7.39,P<0.05)。结论  多焦点IOL与可调节性IOL均可提供较好的全程视力及拟调节力。

2013 Vol. 15 (1): 21-25 [摘要] ( 390 ) [HTML 1KB] [PDF 829KB] ( 2699 )
26 侯婧,姜燕荣
玻璃体手术治疗外伤性黄斑裂孔的预后及影响因素

目的  评价玻璃体手术治疗外伤性黄斑裂孔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行玻璃体切割术的外伤性黄斑裂孔患者54例(54眼),分析这些裂孔愈合情况、视力预后及术前视力、病程,黄斑孔径、有无术前眼前段或眼后段合并症与视力预后的关系。采用配对t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  外伤性黄斑裂孔手术后裂孔闭合48眼(89%),裂孔贴附6眼。闭合时间为(20.6±10.1)d。视力提高28眼(52%),术后视力明显提高(t=4.496,P<0.01)。术前视力、病程、术前眼前段合并症三因素在不同视力预后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黄斑裂孔直径、术前眼后段合并症两因素在不同视力预后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06、10.650,P<0.05)。结论  玻璃体手术治疗外伤性黄斑裂孔有很好的解剖预后和较好的功能预后,但合并眼后段病变的患者视力预后差。

2013 Vol. 15 (1): 26-29 [摘要] ( 360 ) [HTML 1KB] [PDF 801KB] ( 2742 )
30 揭黎明,郑林,王骞
实时虹膜识别在波前引导LASIK术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评价实时虹膜识别技术在波前像差引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中的价值。方法  随机对照研究。接受实时虹膜识别联合波前引导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50例(100眼)作为虹膜识别组,接受常规波前引导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51例(102眼)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术后1、3、6个月的裸眼视力、屈光度、高阶像差、对比敏感度等进行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成组t检验、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结果  术后6个月时,虹膜识别组最佳矫正视力提高1行以上的患者(62眼,62.0%)多于对照组(48眼,4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²=4.99,P<0.05);虹膜识别组的平均散光(-0.19±0.24)D低于对照组(-0.30±0.3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9,P<0.05)。术后6个月,当瞳孔直径为6 mm时,虹膜识别组彗差、三叶草像差均方根值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2、3.31,P<0.05)。术后6个月对照组对比敏感度恢复到术前水平,而虹膜识别组略优于术前。结论  实时虹膜识别技术能够提高波前像差引导LASIK手术的视觉质量。

2013 Vol. 15 (1): 30-33 [摘要] ( 388 ) [HTML 1KB] [PDF 554KB] ( 2515 )
34 徐艳春,范春雷,马小力,张福生,田晓丹,詹立辉
青少年近视眼正相对调节力下降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近视青少年正、负相对调节力与正视青少年正、负相对调节力的差异,分析正、负相对调节力变化与近视发病的关系。方法  横断面研究。少年组:正视组43例(+0.50~-0.25 D),年龄7~16岁,平均(10.7±3.0)岁;近视组110例(-0.50~-3.00 D,屈光参差<-1.00 D),年龄7~16岁,平均(11.5±2.6)岁。青年组(由大学生组成):大学入校新生266例,平均年龄(18.8±0.8)岁,其中正视29例,近视237例。被检者在电脑验光基础上,使用综合验光仪进行主觉验光,并在综合验光仪上测双眼正、负相对调节力。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少年组:正视组正相对调节力的均值为(-5.52±1.21)D,近视组为(-2.27±1.1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7.26,P<0.01)。正视组与近视组负相对调节力分别为(+2.41±0.65)D、(+2.21±0.73)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视组正、负相对调节力的比值为2.35±0.45,而近视组比值为1.10±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6.40,P<0.01)。青年组:正视组正相对调节力均值为(-4.87±1.47)D,近视眼组为(-2.63±1.4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6.62,P<0.01)。正视组负相对调节力为(+2.09±0.46)D,近视组为(+1.98±0.48)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视组正、负相对调节力比值为2.35±0.51,而近视眼组为1.34±0.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7.28,P<0.01)。结论  近视青少年比同龄正视者正相对调节力明显下降,正、负相对调节力比值下降。正相对调节力下降是青少年近视眼发病的临床特征之一。

2013 Vol. 15 (1): 34-37 [摘要] ( 531 ) [HTML 1KB] [PDF 441KB] ( 3016 )
38 贾砚文,朱寅,陈辉,徐廷廷
青壮年近视患者玻璃体后脱离1期的部位与形态特征

目的  探讨青壮年近视患者玻璃体后脱离(PVD)起始部位与形态特征。方法  前瞻性病例研究。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技术对305例(607眼)青壮年近视患者的PVD进行检查,并对其中的1期PVD 141眼进行玻璃体视网膜2D和3D图像分析。结果  141眼1期PVD患者中,一个象限、两个象限、三个象限PVD的发生率分别为26.95%、59.57%及13.48%;单纯一个象限PVD中,上方方位发生率较高,为24眼(17.02%),但也可见单纯下方、鼻侧或颞侧PVD;两个象限PVD彼此可以不相连。其2D形态呈V形,3D形态呈碟形。结论  青壮年近视患者PVD不完全起始于上方,早期呈V形,有时呈多灶性。

2013 Vol. 15 (1): 38-40 [摘要] ( 426 ) [HTML 1KB] [PDF 1216KB] ( 3102 )
41 张筠,程亚辉,闫志鹏,赵平
纤溶酶对兔后发性白内障的抑制作用

目的  探讨纤溶酶对后发性白内障(PCO)形成的抑制作用机制。方法  实验研究。将20只健康4月龄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10只。两组均行晶状体超声乳化摘除术,术毕对照组给予0.2 ml 0.9%氯化钠注射液前房内注射,实验组给予注射用纤溶酶1 IU前房注射。分别于术后1、3、7、14、30、60 d进行眼部裂隙灯检查,观察前房炎症反应、PCO的发生时间及手术后60 d时PCO发生率;采用ELISA检测房水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含量;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对免疫组化染色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进行半定量分析。数据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和成组t检验。结果  ①术后前房炎症:术后第1天,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所有术眼均出现不同程度前房炎症反应;术后第3天,前房炎症反应开始消退,术后3、7 d实验组炎症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3,P<0.05;χ2=7.06,P<0.01)。②PCO发生率:术后60 d时实验组为45%,对照组为9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4,P<0.05)。③bFGF的含量:术后1、3、7、14、30 d,实验组bFGF含量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77,70.35,46.77,46.69,14.22,P均<0.01);60 d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3,P>0.05)。④PCNA表达:实验组后囊膜可见单层细胞染色,对照组后囊膜可见多层细胞染色。实验组与对照组积分光密度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99,P<0.01)。结论  ①前房注射纤溶酶可以有效地减轻前房炎症反应并且促进炎症的恢复。②纤溶酶可以降低前房内bFGF的含量。③纤溶酶可以有效地降低PCO的发生率和延缓其发展速度。

2013 Vol. 15 (1): 41-44 [摘要] ( 342 ) [HTML 1KB] [PDF 568KB] ( 2641 )
45 高军,王雪,颜华
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患者玻璃体中TGF-β2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通过定量测定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患者玻璃体中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含量,探讨TGF-β2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实验研究。收集行玻璃体切除手术61例(61眼)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患者玻璃体标本,其中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组37例(37眼)、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组24例(24眼),正常对照组8例(8眼)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定量检测PDR患者、PVR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玻璃体TGF-β2含量。结果  PDR组、PVR组及正常对照组玻璃体TGF-β2含量分别为(22.71±2.32)ng/ml,(21.28±1.79)ng/ml,(19.00±0.62)ng/ml,PDR组、PVR组玻璃体TGF-β2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756,P<0.01)。PDR组玻璃体TGF-β2含量高于PV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R组TGF-β2含量Ⅵ期高于Ⅴ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VR 组TGF-β2含量D级高于C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DR组TGF-β2含量与眼病史呈正相关(r=0.705,P<0.01)。PVR组TGF-β2含量与眼病史呈正相关(r=0.934,P<0.01)。结论  TGF-β2可能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2013 Vol. 15 (1): 45-48 [摘要] ( 411 ) [HTML 1KB] [PDF 491KB] ( 2770 )
49 张加裕,冯一帆,蔡剑秋
LASIK术后5年内角膜后表面曲率和中央角膜厚度变化

目的  采用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仪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角膜后表面曲率和中央角膜厚度进行5年随访测量,探索其变化规律。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LASIK手术患者48例(48眼),平均屈光度(-6.25±2.87)D。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1年、2年、3年、5年,采用OrbscanⅡ测量其角膜后表面曲率(中央6 mm区域)和角膜厚度。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和LSD法比较角膜后表面曲率和中央角膜厚度的变化,并对两者关系作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①角膜后表面曲率变化:术后1个月,角膜后表面曲率较术前升高(t=8.211,P<0.01);术后1~9个月,数值无明显变化,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9个月至2年,角膜后表面曲率逐渐下降,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40、-2.659,P均<0.01);2年后,角膜后表面曲率趋于稳定,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中央角膜厚度变化:术后1个月,中央角膜厚度较术前下降(t=10.08,P<0.01);术后1~9个月,中央角膜厚度逐渐上升,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02、-4.428、-2.334,P均>0.05);术后9个月,中央角膜厚度趋于稳定,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曲率与中央角膜厚度呈负相关(r=-0.703,P<0.01)。结论  LASIK术后早期角膜后表面中央区前凸,中央角膜厚度增加,此后两者均趋于稳定。随访期内角膜后表面曲率与中央角膜厚度呈负相关。

2013 Vol. 15 (1): 49-51 [摘要] ( 402 ) [HTML 1KB] [PDF 375KB] ( 2611 )
临床研究
52 汪枫桦,王雯秋,俞素勤,莫亚南,张磊,姜媛,刘海芸,王泓,张皙,许迅,孙晓东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中玻璃体后脱离的诊断评价

目的  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PVD)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RRD中PVD发生率以及不同诊断方法的准确性。方法  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采用前置镜、超声、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诊断PVD,与术中采用曲安奈德(TA)染色观察PVD进行比较。我院住院治疗RRD患者30例(30眼),所有患者术前行裂隙灯下前置镜眼底、超声和OCT检查玻璃体情况。玻璃体切除手术中采用TA辅助玻璃体染色作观察PVD的金标准,比较各种术前玻璃体检查方法对于诊断PVD的准确性和特异性。数据采用Kappa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通过对不同检查方法对于诊断完全性PVD发生率进行比较,我们发现各种诊断方法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术中TA染色中发现完全性PVD发生率为10.0%;B超诊断完全性PVD发生率为76.7%,眼底检查诊断完全性PVD发生率为36.7%,OCT检查诊断完全性PVD发生率为13.3%,其中B超检查与术中发现的差异性最大。结论  在RRD中完全性PVD发生率较低。现有各种术前检查方法有其局限性,而术中TA染色,能够更好的显示玻璃体皮质残留。

2013 Vol. 15 (1): 52-55 [摘要] ( 471 ) [HTML 1KB] [PDF 504KB] ( 2572 )
56 乔岗,余敏,代艳,王晓莉,曾健
无玻璃体眼并发难治性青光眼的治疗策略及随访一年结果分析

目的  评价无玻璃体眼并发难治性青光眼的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分析其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分析绵阳市中心医院眼科2008 年1月至2010年12月因玻璃体切除术后或硅油取出术后并发难治性青光眼患者17例,其中5例采用复合小梁切除手术(A组),8例采用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手术(B组),4例因光感丧失采用810激光透巩膜睫状体光凝治疗(C组)。分析各组随访观察1年的眼压控制情况及并发症情况。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  各组在术后早期眼压均控制良好,术后1年A组术眼眼压平均为(30.44±4.23)mmHg,联合降眼压药物治疗后可将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B组平均眼压为(20.78±4.54)mmHg;C组平均眼压为(30.79±3.23)mmHg,达到缓解疼痛目的。与治疗前比较,各组眼压明显降低(F=32.20、46.81、27.69,P<0.01)。3组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玻璃体切除术后或硅油取出术后并发青光眼因有多次手术史,结膜瘢痕重,属于难治性青光眼,常规复合小梁切除手术因滤过道瘢痕化,远期效果不理想,需联合药物治疗;青光眼引流阀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远期降眼压效果理想;对于光感消失患者810激光透巩膜睫状体光凝治疗术后降压药效果确切,是很好的补充手段。

2013 Vol. 15 (1): 56-58 [摘要] ( 364 ) [HTML 1KB] [PDF 383KB] ( 2943 )
病例报告
59 陈博,张宪,罗班
曲安奈德额部皮下注射致眼动脉阻塞一例

    患者,女,40岁,因“额部皮肤瘢痕”前在当地诊所行额部(左侧眉弓上一横指处)皮下注射曲安奈德40㎎(昆明积大制药有限公司),注射中即立刻出现眼痛、头痛、恶心,数分钟后左眼视力显著下降,遂来我院就诊。查体:左眼视力无光感,右眼视力0.8;角膜映光:左眼﹣10°,成轻度外展位,右眼无殊;眼球运动:左眼内外上下运动均中度受限,角膜透明,后弹力层皱褶,角膜后沉着物KP(+),前房闪辉Tydall(++),瞳孔6㎜;直接及间接对光反射消失。眼底检查:视乳头水肿,边界欠清,动脉细窄,血流呈节段性中断,多处动脉中可见白色栓子,视网膜高度水肿,黄斑部无樱桃红点,中心凹反光消失,脉络膜色淡。眼内压(IOP);右眼(OD)17㎜Hg,左眼(OS)6mm Hg

2013 Vol. 15 (1): 59-60 [摘要] ( 383 ) [HTML 1KB] [PDF 670KB] ( 2484 )
综 述
61 韩丁,吴淑英,李筱荣
中老年人视觉损害的流行病学调查

视觉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加重家庭和社会负担,因此全面认识视觉损害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全世界开展了许多以中老年人群为基础的眼病流行病学调查,报道了视觉损害在中老年人群中的患病率及主要病因。我们应密切关注中老年人群的视力健康,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预防不可矫治的视觉损害。

2013 Vol. 15 (1): 61-64 [摘要] ( 409 ) [HTML 1KB] [PDF 566KB] ( 2929 )
  编辑部公告
更多...  
  相关下载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版权所有 @ 2013 - 2014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地址:浙江省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温州医科大学图书馆A413室 邮编:325035
电话:86-577-86699366 传真:86-577-86699366 Email:zhysgx@vip.126.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总访问量:

浙ICP备12004924号-1
 浙公网安备 330302020018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