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在线投稿
在线审稿
Email Alert
RSS
 
本期速递
过刊目次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投稿须知
写作指导
投稿介绍信
调查问卷
 
我刊沿革
总编寄语
专家介绍
引文报告
高被引文献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2023年 25卷 9期
刊出日期:2023-09-25

专家共识
论 著
综述
专家述评
病例报告
   
专家共识
0
目录
 
2023 Vol. 25 (9): 0- [摘要] ( 149 ) [HTML 1KB] [PDF 520KB] ( 8292 )
0
封面
 
2023 Vol. 25 (9): 0- [摘要] ( 115 ) [HTML 1KB] [PDF 47038KB] ( 5118 )
专家述评
641 刘雯青, 王亚星
高度近视与青光眼的相关性
高度近视是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但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尚未完全明确,且二者间的关联为早期诊治带来了困难。笔者从流行病学、遗传因素、结构特点和临床诊断等方面对高度近视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之间的联系进行述评,以期进一步加深对二者之间关联的认识,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2023 Vol. 25 (9): 641-645 [摘要] ( 159 ) [HTML 1KB] [PDF 932KB] ( 8227 )
论 著
646 李子涵, 董栩然, 张纯
近十年高度近视合并青光眼领域相关研究——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目的: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分析高度近视合并青光眼相关领域的现状及研究热点。方法:文献研究。检索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近十年(2012—2022年)高度近视合并青光眼的文献,应用CiteSpace软件从文献的年发文量、国家及地区分布、机构来源、作者合作、关键词及聚类等角度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共检索并纳入453篇文献,其中发文量最高的国家是中国(103篇);发文量最高的机构是海德堡大学(46篇),其次是首都医科大学(35篇)、国立首尔大学(23篇);本领域中发文量位于首位的学者是Jost B. Jonas教授(48篇)。前5位的关键词分别为:青光眼(Glaucoma),近视(Myopi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高度近视(High myopia),开角型青光眼(Open angle glaucoma)。本领域的研究方向聚焦于近视相关屈光研究、青光眼特征性视神经改变及高度近视与青光眼相关视乳头改变。结论:高度近视合并青光眼是国内外研究的热门领域,我国在该研究中处于领先水平,研究热点侧重于眼底相关改变,期望未来指导青光眼的早期筛查和诊断。
2023 Vol. 25 (9): 646-652 [摘要] ( 148 ) [HTML 1KB] [PDF 3987KB] ( 8979 )
653 李金鑫, 叶雯青, 赵免, 等
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治疗合并高度近视的开角型青光眼的疗效
目的:探究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PCP)治疗合并高度近视(HM)的开角型青光眼(OAG)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连续性收集2018年7月至2022年3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接受PCP治疗且术后随访≥1年的合并HM的OAG患者共28例(40眼),并将术中360°穿通顺利的26例(38眼)纳入分析。HM定义为等效球镜度(SE)≤-6.00 D或眼轴长度>26 mm;手术成功率定义为6 mmHg(1 mmHg=0.133 kPa)≤术后眼压≤21 mmHg,其中术后3个月使用或不使用降眼压药物眼压均在上述范围者为条件成功,未使用降眼压药物者定义为完全成功。收集患者术前基线特征、术后眼压、术后使用降眼压药物数量、术后并发症及处理等资料,采用广义估计方程对术后眼压和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通过Wald χ2检验获得检验结果,组间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方法。结果:共纳入26例(38眼)顺利接受PCP治疗的OAG合并HM患者,其中男17例(25眼),女9例(13眼)。术前年龄(35.0±14.6)岁,随访时长(20.7±11.7)个月。术前眼轴长度为25.7~35.6(28.7±2.6)mm,SE为(-7.78±3.71)D。眼压由术前(33.1±11.6)mmHg下降至术后6个月的(16.6±3.4)mmHg(Wald χ2=15.52,P<0.001)、术后12个月的(16.2±3.6)mmHg(Wald χ2=20.07,P<0.001)。平均用药由术前3(3, 4)种下降至术后6个月0(0, 1)种(Wald χ2=1.48,P=0.002)、术后12个月0(0, 1)种(Wald χ2=9.87,P=0.001)。术后12个月条件成功率和完全成功率分别为92%(35/38)、58%(22/38)。术后出现短暂性高眼压、前房积血、短暂性低眼压的分别为16、12、7眼,其中1眼发生睫状体脱离、脉络膜脱离。结论:PCP治疗合并HM的OAG患者具有良好的中长期降眼压效果,且未见严重术后并发症。
2023 Vol. 25 (9): 653-658 [摘要] ( 151 ) [HTML 1KB] [PDF 778KB] ( 7988 )
659 代锦岳, 潘哲, 夏子尧, 等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视盘旁视网膜劈裂的OCT分型及危险因素
目的:通过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观察分析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视盘旁视网膜劈裂(PPRS)的特点,对其进行分型,并探讨不同类型PPRS的危险因素。方法:系列病例研究。连续收集2021年5月至2022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中心青光眼门诊就诊的POAG患者101例。对受检者进行完整的眼科检查,包括最佳矫正视力、等效球镜度、眼压、眼轴长度(AL)、眼底照相、视野及SD-OCT等检查。通过SD-OCT围绕Bruch膜开口(BMO)中心的放射状扫描图像判断是否存在PPRS,根据PPRS起源位置与BMO位置关系分为BMO外PPRS与BMO内PPRS 2个亚组,并观察是否存在玻璃体牵拉及筛板缺损。统计分析PPRS的检出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Pearson卡方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广义估计方程模型评估PPRS的潜在危险因素。结果:最终纳入POAG患者84例(155眼),检出PPRS 32例(44眼),检出率按眼计算为28.4%,其中BMO外PPRS 19眼(12.3%),BMO内PPRS 24眼(15.5%)。多因素广义估计方程分析发现,AL(OR=1.46,P=0.008)、玻璃体牵拉(OR=2.69,P=0.034)、筛板缺损(OR=9.75,P<0.001)是PPR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分析发现玻璃体牵拉是发生BMO外PPRS的独立危险因素(OR=2.88,P=0.004),筛板缺损是发生BMO内PPRS的独立危险因素(OR=25.91,P<0.001)。结论:POAG患者PPRS的发生主要与AL、玻璃体牵拉及筛板缺损有关。不同OCT分型的PPRS危险因素不同,玻璃体牵拉容易造成BMO以外的PPRS,筛板缺损容易造成BMO以内的PPRS。
2023 Vol. 25 (9): 659-664 [摘要] ( 165 ) [HTML 1KB] [PDF 806KB] ( 7978 )
665 胡雅斌, 魏文斌, 翟长斌, 等
FAL-1000A与Lenstar LS 900对眼生物学参数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分析
目的:评估国产眼生物测量仪FAL-1000A与进口眼生物测量仪Lenstar LS 900这2种设备测量屈光不正人群眼生物学参数的一致性。方法:系列病例研究。连续选取2022年8—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屈光手术中心就诊并符合入选标准的受检者386例(386眼)。采用国产眼生物测量仪FAL-1000A及进口眼生物测量仪Lenstar LS 900测量并记录眼轴长度(AL)、角膜平坦轴曲率(K1)、角膜陡峭轴曲率(K2)、平均角膜曲率(Km)、眼轴曲率比[眼轴/曲率半径(AL/CR)]等眼部生物学参数;并分别采用配对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及Bland-Altman分析评估2种设备测量值的差异性、相关性及一致性。结果:FAL-1000A测量AL、K1,K2及AL/CR值均低于Lenstar LS 900的测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FAL-1000A与Lenstar LS 900测量的AL、K1、K2、Km、AL/CR具有高度相关性(r=0.98、0.98、0.98、0.99、0.97,均P<0.001)。Bland-Altman分析显示AL、K1、K2、Km及AL/CR的95%一致性界限(95%LoA)分别为-0.247~0.164 mm、-0.366~0.529、-0.689~0.454、-0.412~0.372、-0.067~0.054,分别有3.6%、3.9%、3.6%、4.1%、3.1%点位于95%LoA之外,均显示2种设备获取生物学参数良好的一致性。结论:FAL-1000A作为1种新型的国产光学生物测量仪,与Lenstar LS 900 测量的AL、角膜曲率、AL/CR等参数比较,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可用于屈光不正人群眼生物学参数评估。
2023 Vol. 25 (9): 665-6740 [摘要] ( 176 ) [HTML 1KB] [PDF 2459KB] ( 8414 )
671 吴志鹏, 吴小天, 邓如芝, 等
Peli棱镜改善同向偏盲患者避障能力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Peli棱镜在偏盲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情况、避障效果及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验配和康复教育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调查研究。采用判断抽样的方法连续纳入2020年12月至2022年 6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视觉康复和低视力中心就诊的同向偏盲患者19例,结合电话回访,收集并分析患者Peli棱镜临床验配情况、棱镜使用情况、满意度评分及弃用的原因。结果:19例同向偏盲患者中Peli棱镜的临床接受人数为13例,年龄20~79岁,其中男9例,女4例,以原发疾病脑卒中(4 例)和动静脉畸形术后(3 例)为主;6 例拒绝棱镜的患者中,男4 例,女2 例,年龄65~80岁,原发疾病均为脑卒中。13例接受棱镜的患者在行走时均能获益,戴镜半年后评分满意人数6例,临床成功人数为4例,其中9例患者弃用原因以视混淆适应困难(7/9)和自觉视野范围无扩大或范围扩大不足(6/9)为主。结论:偏盲患者Peli棱镜的临床接受率为13/19,戴镜半年临床成功率为4/13。通过Peli棱镜的辅助使用,偏盲患者在移动的场景下能提升躲避障碍能力。老年脑卒中患者、缺乏配戴适应性训练是可能影响临床接受率或临床成功率的因素。
2023 Vol. 25 (9): 671-677 [摘要] ( 151 ) [HTML 1KB] [PDF 903KB] ( 7988 )
678 许爱琴, 陈碧池, 田丽, 等
巩膜镜对屈光不正患者中央角膜厚度和内皮细胞的影响
目的:探讨屈光不正患者短期配戴巩膜镜(SL)后中央角膜厚度(CCT)及角膜内皮的变化和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随机选取2021年6—9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接受SL进行屈光不正矫正的受检者21例。采用扫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分别在配戴SL的第1天(当天戴镜初始、30 min、1 h、2 h、4 h)与第3个月(当天戴镜初始、4 h)各时间点进行CCT测量。采用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仪分别在配戴SL前及戴镜3个月后测量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进行多形性分级。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配对t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戴镜前后各参数变化,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受检者配戴SL后,随配戴时间延长,CCT逐渐增加。戴镜第1天时的戴镜30 min、1 h、2 h、4 h,CCT增加百分比分别为1.37%、1.39%、1.49%和1.91%,与戴镜初始C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40,P=0.004)。戴镜3个月,配戴4 h后CCT增加百分比为1.08%,与当天戴镜初始C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3,P=0.003)。受检者戴镜第1天的初始CCT为(529±27)μm,与戴镜3个月的初始CCT[(529±30)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和戴镜前相比,戴镜3个月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多形性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CT增加百分比与初始中央镜下液厚度、等效球镜度、年龄以及性别均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短时配戴SL后会引起CCT增加,且增厚量随配戴时间延长而增加,但戴镜4 h后,增厚量小于角膜生理性水肿量。配戴SL 3个月后,当天戴镜初始CCT恢复至3个月前戴镜初始水平。第1天和第3个月同样戴镜4 h后的CCT未发生明显改变。同时短期配戴SL不会对角膜内皮细胞形态产生影响。
2023 Vol. 25 (9): 678-682 [摘要] ( 130 ) [HTML 1KB] [PDF 780KB] ( 7936 )
683 黄丹, 李蕊, 颜琪, 等
南京市雨花台区学龄前儿童屈光度及屈光参数的纵向观察
目的:调查南京市雨花台区学龄前儿童的屈光度及屈光参数的分布和变化情况。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将南京市雨花台区全体中班学龄前儿童纳入本研究中,并对受检儿童进行眼部检查,随访 1年。使用光学低相干干涉仪测量屈光参数,包括眼轴长度(AL)、晶状体厚度(LT)和角膜屈光力(CP)。使用Bennett's公式计算晶状体屈光力(LP)。计算AL和角膜曲率半径(CR)的比值(AL/CR)。1%环戊通麻痹睫状肌后使用台式验光仪检测屈光度,并计算等效球镜度(SE)。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屈光度和屈光参数的变化情况。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上述变化的性别差异。结果:共有876 名中班儿童完成眼部检查,其中578人完成1年随访并被纳入最终分析,年龄为(4.6±0.3)岁,男童53.81%,未纳入分析(298人)与纳入分析的儿童在年龄、性别和基线SE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78名儿童在中班和1年后随访时的SE分别为(1.27±0.67)D、(1.23±0.66)D,SE变化值是(-0.03±0.41)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1年的随访中,AL从(22.27±0.66)mm增长为(22.50±0.66)mm(t=46.93,P<0.001),AL/CR从2.84±0.06增长为2.87±0.06(t=20.75,P<0.001),LT及LP分别从(3.81±0.24) mm及(24.72±1.51)D下降到(3.71±0.22)mm及(23.83±1.32)D(t=-11.47,P<0.001;t=-22.76,P<0.001)。在中班及1年后随访时,SE(t=3.33,P<0.001;t=3.63,P<0.001)、AL(t=-11.89,P<0.001;t=-11.96,P<0.001)、CP(t=7.78,P<0.001;t=8.12,P<0.001)、LT(t=3.31,P<0.001;t=3.33,P<0.001)、LP(t=7.66,P<0.001;t=8.42,P<0.001)、AL/CR(t=-3.64,P<0.001;t=-3.57,P=0.012)均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结论:4~6岁学龄前儿童的屈光度未见明显降低,其原因可能是LP的下降代偿了AL增长导致的屈光度变化。此外,屈光发育可能具有性别差异。
2023 Vol. 25 (9): 683-688 [摘要] ( 137 ) [HTML 1KB] [PDF 783KB] ( 8024 )
689 王立华, 刘新丽, 陈巍, 等
足月新生儿屈光状态及其影响因素
目的:获得足月新生儿基线屈光状态的数据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横断面研究。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纳入2022年1—10月于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出生的足月新生儿379例(758眼)。通过检影验光获得睫状肌麻痹后的屈光度并计算等效球镜度(SE)。比较不同性别、眼别、日龄、孕周、出生身长、出生体质量、生产方式、父母双方近视度数之间屈光度的差异,分析SE与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并筛选SE的影响因素。采用秩和检验进行差异性检验,采用Spearman分析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筛选SE的影响因素。结果:新生儿SE为+3.00(+1.75,+4.00)D,左眼高于右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0,P=0.007);出生后1个月内,日龄越大,SE越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89,P<0.001);巨大儿SE高于体质量正常新生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3.36,P=0.001);父亲或母亲为高度近视的新生儿SE低于父母为中低度近视或无近视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0,P=0.003;χ2=13.50,P=0.001)。SE与日龄(r=-0.12,P=0.001)、父亲近视度数(r=-0.11,P=0.003)和母亲近视度数(r=-0.11,P=0.002)呈负相关,与出生体质量(r=0.11,P=0.002)呈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筛选出眼别、日龄、出生体质量、父亲近视度数和母亲近视度数是新生儿SE的显著相关要素(均P<0.05)。结论:足月新生儿屈光状态为轻中度远视,左眼远视度高于右眼,出生后1个月内日龄越大SE越低,SE与出生体质量呈正相关,与父母近视程度呈负相关。
2023 Vol. 25 (9): 689-693 [摘要] ( 156 ) [HTML 1KB] [PDF 811KB] ( 7909 )
694 李芋蓉, 谢黎, 陈玲, 等
4~10岁远视眼儿童周边视网膜相对屈光度分析
目的:通过多光谱视网膜屈光地形图(MRT)测量4~10岁远视眼儿童周边视网膜相对屈光度(RPRE),并分析不同程度远视眼儿童RPRE分布的特点。方法:病例对照研究。连续性纳入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在长沙湘江爱尔眼科医院门诊就诊的4~10岁的远视眼儿童60例(120眼),根据睫状肌麻痹后的等效球镜度(SE)分为轻度远视组(LH,0.50 D≤SE<3.00 D)49眼,中度远视组(MH,3.00 D≤SE<5.00 D)46眼,高度远视组(HH,SE≥5.00 D)25眼。采用MRT测量每眼视网膜不同区域的RPRE并得出其平均值,结果记录包括:总离焦值(TRDV)、0°~15°离焦值(RDV-15)、15°~30°离焦值(RDV-30)、30°~45°离焦值(RDV-45)、上方离焦值(RDV-S)、下方离焦值(RDV-I)、鼻侧离焦值(RDV-N)、颞侧离焦值(RDV-T)。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不同远视度数与视网膜周边屈光度的关系,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偏心度RPRE的差异,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对比上方及下方离焦值,鼻侧及颞侧离焦值。结果:从低度远视到高度远视,屈光度与TRDV呈负相关(r=-0.35,P<0.001)。3组间在0°~15°、15°~30°、30°~45°范围的离焦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51,P=0.002;F=6.14,P=0.003;F=6.83,P=0.002),其中0°~15°及15°~30°范围内,HH组离焦值均小于另外2组,即HH组的近视性离焦更大。4~10岁远视眼上方离焦值小于下方,均为近视性离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4,P=0.001);颞侧离焦值小于鼻侧,颞侧为近视性离焦,鼻侧为远视性离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1,P<0.001)。结论:4~10岁远视眼儿童视网膜总的离焦值为近视性离焦,且随着远视度数的增加,近视性离焦更大;在视网膜偏心度30°范围内,4~10岁高度远视儿童近视离焦值要大于中低度远视儿童;上方离焦量小于下方,颞侧离焦量小于鼻侧,鼻侧为远视性离焦。
2023 Vol. 25 (9): 694-698 [摘要] ( 149 ) [HTML 1KB] [PDF 780KB] ( 8063 )
699 傅秋满, 李元君, 卢颖, 等
离焦性近视小鼠脉络膜及视网膜厚度和血流全域量化分析
目的:量化分析离焦性近视小鼠脉络膜及各层视网膜厚度和血流的变化,为小鼠近视模型动物的脉络膜、巩膜缺血缺氧机制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实验研究。于2022年11—12月,选取22只雄性3周龄C57BL/6J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I组)、离焦性近视组(II组),每组11只。I组在开展实验的28 d里未做任何处理。II组右眼予以透镜离焦28 d建立离焦近视模型,左眼不做处理。检影验光并利用高分辨率扫频全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A)测量眼轴长度(AL),检测并量化整体、各区域及各层次的脉络膜、视网膜厚度及血流变化。采用t检验比较I组和II组间屈光度、AL及各层次各区域脉络膜、视网膜血流及厚度变化。结果:造模前,I组、II组屈光度分别为(+4.80±1.03)D、(+5.00±1.05)D(t=0.42,P=0.673),AL分别为(3 245±106)μm、(3 252±116)μm(t=0.14,P=0.894)。造模28 d后,I组、II组屈光度分别为(+6.13±1.60)D、(-0.14±2.80)D(t=5.47,P<0.001),AL分别为(3 329±112)μm、(3 438±35)μm(t=2.91,P=0.009)。II组脉络膜厚度较I组薄,在鼻侧1 000 μm处最明显(t=3.00,P=0.011);II组脉络膜血流密度较I组小,血流密度减小在鼻下区域最明显(t=2.67,P=0.018)。II组视网膜内层厚度较I组薄,组间在鼻上、中央、鼻、颞下、下、鼻下区域及全区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6~3.92,均P<0.05);II组视网膜外层厚度较I组厚,除颞侧区域外,其余区域及全区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6~4.02,均P<0.05)。II组视网膜全层厚度、视网膜内层血流密度与I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I组视网膜外层血流密度与I组相比,仅鼻侧区域高于I组(t=2.70,P=0.015);II组视网膜全层血流密度与I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离焦性近视小鼠视网膜内层变薄、外层增厚,脉络膜变薄、血流减小,这为在小鼠模型上进行脉络膜视网膜缺血缺氧相关近视机制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3 Vol. 25 (9): 699-706 [摘要] ( 126 ) [HTML 1KB] [PDF 822KB] ( 7990 )
病例报告
707 穆祎, 张弘
原发性眼结膜MALT淋巴瘤1例
患者,女,52岁,因“右眼结膜肿物生长8个月”于2022年3月9日就诊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医院。结膜肿物自发现以来未见明显增大,伴有眼部异物感、烧灼感,无视力障碍。患者曾于外院诊断为“双眼屈光不正”和“右眼结膜炎”,给予配镜及局部抗炎滴眼液治疗,症状未见明显缓解。既往史:骨关节病8个月,斑块状银屑病十余年,双眼重睑手术史15年,否认外伤史及乙肝、结核等传染病史。患者8个月前因双侧手、腕及膝关节肿痛、活动受限于外院就诊,行风湿四项、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及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其结果显示红细胞沉降率24 mm/h(正常范围:0~20 mm/h),类风湿因子882 IU/mL(正常范围:0~15.9 IU/mL),其余检查结果均正常,诊断为骨关节病,给予口服枸橼酸托法替布片、塞来昔布和祛风止痛胶囊治疗。患者一般状态良好,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眼科检查示:视力右眼0.8,左眼1.0;眼压右眼13 mmHg (1 mmHg=0.133 kPa),左眼15 mmHg;双眼球眼位正,无突出,各方向眼球运动正常。右眼上睑轻度肿胀,上穹隆及球结膜可见弥漫性橙红色隆起,呈鱼肉样,表面光滑,质软,无压痛,累及鼻侧球结膜,可见睑球黏连,颞侧上睑结膜充血明显,下睑结膜可见瘢痕(见图1A-B),余未见明显异常。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Anterior segment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AS-OCT)示:右眼鼻上部球结膜下肿物,内部呈均匀中等信号(见图2);眼眶MRI平扫+增强示:右眼结膜增厚,T1加权像呈高信号,T2加权像呈中等信号,病变向颞侧生长,与邻近泪腺区分界不清,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血常规、凝血项及感染性抗体检查均无异常;肺部CT扫描未见明显异常;颈部、腋窝和腹股沟淋巴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未见异常;肝胆脾胰腺彩超示:肝脏弥漫性病变、肝囊肿、肝内钙化斑,全身未见转移迹象。3月11日,患者在局部麻醉下行“右眼结膜肿物切除+羊膜移植”术,术中剪除右眼结膜及泪阜肿物送病理检查。术后第3 d,患者右眼结膜充血水肿,缝线在位,羊膜与结膜对合良好(见图1C),嘱其出院并定期复查,继续右眼局部治疗,采用左氧氟沙星、1%醋酸泼尼龙及玻璃酸钠滴眼液点右眼,4 次/d。2周后复查,可见结膜充血水肿明显减轻,拆除部分缝线(见图1D)。术后第5 d,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为非霍奇金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HE染色示:弥漫增生的单一小圆形淋巴细胞(见图3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Ki-67指数约5%~10%(+)(见图3B),CD20(+)(见图3C),CD79α(+),PAX-5(+),CD30(-),CD10(-),BCL-6(-),MUM1(+),BCL-2(+),CD3(-),CD21(破碎FDC网+),CD5(-),CyclinD1(-),SOX-11(-),CD23(-),LEF-1(-),CD43(-)。3月23日,患者至血液科就诊,入院后完善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CT,结果示右眼结膜术后改变,术区糖代谢未见确切异常,余未见明显异常。因该患者病理诊断明确,且未发现除右眼外的全身其他部位病变,未进行骨髓穿刺及化疗,出院后予1%醋酸泼尼龙滴眼液点右眼2次/d,每周递减1次,左氧氟沙星及玻璃酸钠滴眼液点右眼4次/d,1%醋酸泼尼龙及左氧氟沙星使用2 周后停用,并建议每3~6个月随访1次。
2023 Vol. 25 (9): 707-709 [摘要] ( 120 ) [HTML 1KB] [PDF 11681KB] ( 9974 )
710 于雨佳, 刘勇
多模式影像诊疗点状内层脉络膜病变1例
患者,女,25岁,因“右眼视物模糊2年,左眼视物模糊9个月”于2022年1月24日至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眼科就诊。2020年1月患者因发热诱发右眼视物模糊,就诊于当地医院,查体右眼黄斑区散在点状黄白色病灶,诊断为右眼脉络膜炎,予右眼球后注射曲安奈德后症状缓解;2021年4月接种人乳头瘤病毒疫苗10 d后右眼视物模糊加重、左眼出现视物模糊,于某专科医院查见结核菌素试验、抗弓形体抗体、巨细胞病毒抗体、单纯疱疹病毒抗体、类风湿因子、人类白细胞抗原B27、抗核抗体阴性,行双眼球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期间双眼视力持续下降。2022年1月患者双眼视物模糊加重,为求进一步诊治,遂来我院就诊。症见:双眼视物模糊伴视物变形、眼前固定黑影遮挡,偶有闪光感,舌质淡,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黄腻,脉滑涩。眼科检查:视力:右眼0.08,矫正无提高;左眼0.25,-5.25 D=0.5;双眼眼压12 mmHg(1 mmHg= 0.133 kPa);裂隙灯显微镜及眼底检查示:右眼前节(-),眼底视网膜豹纹状改变,黄斑区数个黄白色圆形萎缩灶,融合成片(见图1A);左眼前节(-),眼底黄斑区数个黄白色圆形变性灶(见图1B)。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示:右眼视网膜色素上皮(RPE)驼峰样隆起伴神经上皮层下积液(见图1C),椭圆体带部分缺失及穿凿灶(见图1D);左眼RPE隆起及视网膜逆行穿凿灶(见图1E);双眼病灶下局部脉络膜巩膜组织信号增强。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示:病灶部位呈高荧光并逐渐染色渗漏,晚期荧光素潴留;对应部位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呈现低荧光,晚期荧光素渗漏(见图2)。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示:右眼视网膜层片状团簇样新生血管,脉络膜层粗大新生血管(见图3A);左眼脉络膜层团簇样新生血管(见图3B)。西医诊断:双眼点状内层脉络膜病变(Punctate inner choroidopathy,PIC),双眼脉络膜新生血管(CNV);中医诊断:视瞻昏渺(湿热内阻证)。治疗:予双眼球内注射康柏西普注射液;中医治疗以祛湿清热、宣畅气机,予以三仁汤加减,整方如下:薏苡仁35 g、杏仁9 g、豆蔻仁12 g、通草12 g、淡竹叶9 g、厚朴9 g、滑石15 g,水煎服,日1剂。 治疗7 d后,患者自觉双眼视物变形减轻,右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0.1,左眼:0.6。继续服用上述药方1个月后,右眼、左眼BCVA分别提高至0.12、0.8;双眼黄白色病灶边界变清,萎缩变小;OCTA示右眼CNV密度减少(见图 3C),左眼CNV消退(见图3D)。停用中药随访6个月后,右眼、左眼BCVA分别提高至0.15、0.8,病情基本稳定;OCTA示右眼粗大成熟CNV(见图3E),左眼CNV消失(见图3F)。
2023 Vol. 25 (9): 710-712 [摘要] ( 141 ) [HTML 1KB] [PDF 6161KB] ( 9177 )
713 张鹏飞, 张佳妮, 韩新红, 等
两步法治疗严重急性期圆锥角膜1例
患者,男,31岁,因“右眼突然视力下降1 d”于2020 年5月9日至山东潍坊眼科医院就诊。眼部检查:视力右眼手动/眼前,左眼0.8;眼压右眼8.3 mmHg(1mmHg=0.133 kPa),左眼17 mmHg。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示:右眼结膜充血(+),角膜中央及下方可见6 mm×7 mm大小的水肿区,水肿区前凸变薄近穿孔,前房深度适中,眼内窥不入,见图1A;左眼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初步诊断为圆锥角膜急性水肿期(右眼)。入院后行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Anterior segment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AS-OCT)(见图1B)和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UBM)(见图1C),二者均表现为角膜后弹力层破裂,回声不连续;基质层局限性增厚;相应部位的基质层形成大小不等的垂直裂隙,与前房沟通,基质层厚度菲薄,未见明确穿孔。AS-OCT 影像显示角膜上皮完整,上皮下积液。入院后给予0.5%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日本参天公司)滴右眼7次/d,盐酸卡替洛尔滴眼液滴右眼2次/d(中国大冢制药有限公司),加替沙星凝胶滴右眼每晚1次(沈阳兴齐公司)。综合分析患者眼部情况,入院1 d后局部麻醉下行“右眼角膜热塑成型”术,术后1 d见右眼下方角膜水肿区较前减轻,但仍见大片基质水肿区(见图2A);行AS-OCT检查示角膜后弹力层破裂,回声不连续,基质层厚度减轻(见图2B)。术后5 d见右眼角膜基质水肿范围较术后1 d未见明显减轻,根据患者角膜后弹力层破裂及基质水肿的范围,行“右眼角膜基质水肿区缝合+前房注气术(无菌空气)”,术后角膜水肿区密闭性良好(见图2C),后弹力层复位(见图2D)。术后6个月,右眼角膜下方形成大片状斑翳(见图3A),术后1年视力恢复至0.3,最佳矫正视力(BCVA)0.5,右眼角膜内皮镜示右眼内皮细胞局部计数约1 550个/mm2。术后2年角膜内皮细胞局部计数约1 260个/mm2(见图3B)。
2023 Vol. 25 (9): 713-714 [摘要] ( 115 ) [HTML 1KB] [PDF 4567KB] ( 8853 )
综述
715 王捷, 韩国鸽, 韩泉洪
ω-3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治疗视网膜疾病的分子机制及研究现状
炎症、氧化应激、病理性新生血管生成以及视网膜神经细胞的凋亡在视网膜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以及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共同致病机制。ω-3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ω-3 LC-PUFAs)作为视网膜的重要组成成分,其抗炎、抗氧化应激、抑制新生血管生成、促进神经细胞存活的作用已经得到证实。ω-3 LC-PUFAs及其衍生物在预防和治疗视网膜疾病时涉及多个过程,深入挖掘其与病理机制间的关系,或许可为治疗提供潜在靶点。现对ω-3 LC-PUFAs及其衍生物对视网膜疾病的治疗机制及现阶段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具有类似发病机制的视网膜疾病提供新的治疗方向。
2023 Vol. 25 (9): 715-720 [摘要] ( 128 ) [HTML 1KB] [PDF 739KB] ( 8017 )
  编辑部公告
更多...  
  相关下载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版权所有 @ 2013 - 2014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地址:浙江省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温州医科大学图书馆A413室 邮编:325035
电话:86-577-86699366 传真:86-577-86699366 Email:zhysgx@vip.126.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总访问量:

浙ICP备12004924号-1
 浙公网安备 33030202001892号